(共27张PPT)
11 送东阳马生序
C
qiè
jūn
guān
得到。
超过。
担忧。
请教。
周到。
光彩照人的样子。
同“披”,穿。
羡慕。
等待。
两次。
拜见。
C
古义是借;今义是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古今意思一样,都是“等待”。
古义是热水;今义是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
B.未尝稍降辞色
C.腰白玉之环
D.手自笔录
B
?
?
?
?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色”的意思是“脸色”,不属于词类活用。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色”的意思是“脸色”,不属于词类活用。
介词,因为
介词,用
D
助词,相当于“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代“乡之先达”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6.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余/因得/遍观群书
C
7.填空。
(1)文中说明作者幼时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交代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用一句名言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名言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余幼时即嗜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勤
艰
根据所学所记,按要求作答即可。第(2)题将理解文章内容与知识积累结合在一起,要求用掌握的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8.你还知道哪些和“逆境成才”有关的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来作答,符合题意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示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9.填空。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浦江(今属浙江)人。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序,文体名,一般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___”,与“序言”有别。
赠序
宋濂
明
景濂
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解答本题,需要熟悉①《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②有关序的相关文体知识。
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回答问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人弟子填其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文研读
借。
挤满。
热水。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
周到
C
?
?
?
?
?
?
到
向
跟从
好像
比
在……之后
在……之后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置身于他们当中,没有一点儿羡慕他们的意思。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箱子。
拖着鞋子。
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
13.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作者成年后的求师情形的?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作者成年后,没有老师,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请教,“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见从师之难;“负箧曳屣……足肤皲裂而不知”写旅途之艰;“主人日再食……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写生活之苦。
从师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读了选文,你觉得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要根据课文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如勤奋刻苦、读书多、虚心请教等。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二、比较阅读
D
得到
跑
规劝
A
代词
代词
结构助词“的”
助词,无实意
动词,“到、往”
17.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教、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C
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挤满
曾经
脸色
所以
荒废
在
更加
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三、国学阅读
热水。
跟随。
满足。
到,等到。
C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
比得上。
像。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连词,来。
介词,凭借。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21.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旅店。
每天供给两顿饭。
记住。
善于。
2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意思接近即可)
23.“最是书香能致远,青春读书好时节。”近日,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第四届读书节系列活动精彩上演,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以下是学生收集的两则有关读书的材料,请从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材料二: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蔡元培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两则材料,整体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
①读书能改变人的容貌,有益于人的气质、谈吐、胸襟;②读书需要坚持,还要专心和勤笔(或读书要得法)。
(2)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请找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材料。
材料一:西汉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居家灯烛明亮,他便在墙上挖一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学习。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不符合主题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
讲的是匡衡刻苦学习的精神。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