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精品习题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精品习题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22: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3 短文两篇
D
xiá
jué
zhì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高谈阔论 纵观统酬 孜孜不倦 寻章摘句
文彩藻饰 炼达之士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豁然惯通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错别字
改 正
酬 彩 炼 惯
筹 采 练 贯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能形容饭菜无味。
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建议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很及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B.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C.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D.无论古代或现代,中国或外国,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D
主谓搭配不当,不能说“问题”“很及时”,应改为“提得很及时”。
语序不当,应为“发现、讨论、解决”。
缺乏主语,把“从”和“中”去掉。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③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④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比喻  排比  比喻  引用
B.比拟  反复  夸张  比喻
C.对比  排比  比喻  拟人
D.比喻  反复  夸张  引用
A
比喻
排比
比喻
引用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给予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它是一种最好的心灵涵养方式。阅读可得良师益友,________;阅读让人心生安宁,________;阅读亦能怡情养颜,____________。
①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多年沉淀积累,琢颜如玉
②李涉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一隅捧卷而读,内心澄澈
③于谦有诗:“书卷多情似故人。”穿越时空倾情交流,酣畅淋漓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D



7.【训练点:辨识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不求甚解》一文的第⑥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一、语文要素训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阅读课文《短文两篇》(节选),回答问题。

8.【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阐述这一观点?【乙】文段集中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二、精段品读
【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在最后“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观点,可知运用的是归纳论证法;从【乙】文段中“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可知这段文字论述的观点。
阅读课文《短文两篇》(节选),回答问题。

8.【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阐述这一观点?【乙】文段集中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二、精段品读
【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方法:归纳法——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乙】文段集中论述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9.你从【甲】文段可看出读书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甲】文段的前半段论述了读书有塑造人物性格的功效;后半段论述了读书可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头脑中的缺陷。
举例略。
10.【乙】文段里提到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简要问答。
从【乙】文段中“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可知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著作曲解的原因。
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11.【甲】【乙】两文段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说理的,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览,才能见多识广,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12.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2018?襄阳]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可提取尾段的“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一句作为答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13.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本题考查安排材料的顺序。第④⑤段对应的是第⑦段中的“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这个分论点。而这⑥段对应的是“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一分论点。它们属于一一对应的关系。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
会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14.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本题考查对关联词作用的分析能力。关联词语表示先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不仅”和“而且”是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强调的是而且后面“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如果去掉关联词,就没有这种强调的效果,所以不能去掉。
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15.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B
举例论证
1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中士兵通过阅读提振了士气,可以论证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所以这则材料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1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17.班级开展“我爱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
(1)活动一:班级举办读书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再设计两个板块,使黑板报内容更丰富。
板块一:名人嗜读趣事;
板块二:读书方法汇编;
板块三:______________;
板块四: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能力。抓住“我爱读书”这个主题,结合实际来设计板块。
经典名著推荐 
阅读心得分享
(2)活动二:向同学们具体介绍一种实用的读书方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需要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向同学们介绍一种即可。
批注评点读书法:就是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注解和写批语。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批注评点,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活动三:推荐一部你喜欢的名著并简述理由。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自己积累的名著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步,简述推荐的理由即可。
《鲁滨孙漂流记》。推荐理由:小说塑造了鲁滨孙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等不幸时,只要你拥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就能创造出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