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主题阅读(自然美景)第三单元(一)满井游记(节选)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①,至满井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④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⑤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⑦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注释】①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②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③鹄(hú) :一种水鸟,俗名天鹅。④靧面:靧
(huì),洗脸。⑤鬣:音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⑥蹇(cù):骑驴。 ⑦呷:音xiā,吸,这里用其引申义。C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山 峦 为 晴 雪 所 洗 娟 然 如 拭 鲜 妍 明 媚 如 倩 女 之 靧 面 而 髻 鬟 之 始 掠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知郊田之外为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峦为晴雪所洗 / 娟然如拭 / 鲜妍明媚 /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心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人没有发现美的眼光。(二)何陋轩记(节选)
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
(lì) :骂。④郁:阻滞。⑤莳(shì) :栽种。⑥信:同“伸”,伸张。D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始 予 至 无 室 以 止 居 于 丛 棘 之 间 则 郁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予至 / 无室以止 / 居于丛棘之间 / 则郁也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三)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俪③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④,益奇而坚,其疏数⑤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⑥,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⑧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注释】① 垠:yín,边;界限。②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③俪:lì,栋梁。④箭:箭竹,竹子的一种。⑤数:cù,密,与“疏”相对。⑥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⑧固:同“故”。B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气之灵 / 不为伟人 / 而独为是物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抒发了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的思想感情。(四) 浪游记快(节选)
[清]沈复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①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②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③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④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选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释】①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②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③土人:本地人。④太华:指华山。C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地 水 净 沙 明 草 多 绛 色 泉 流 甚 急 修 竹 绕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书斋名为“不系之舟”,原因有哪些?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地水净沙明 / 草多绛色 / 泉流甚急 / 修竹绕之。屋如舟式,过着幕游生活(人生漂泊、居无定所),喜欢随意无拘束的生活等。(答对两点即可。)感谢聆听课件24张PPT。?写作指导(学写读后感)第三单元【写作导航】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或得到一些感悟、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要求:1.精读原文,找准感点;2.拓展视野,敢于创新;3.写“读后感”的五步法:读、引、议、联、结。 先要读懂原作,这是前提和基础,因“感”是由读而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读懂原文,深刻体会其精神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中心,获得真切的体会。写读后感时要说明“读”的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哪一篇材料。点明了这些内容,才会让人明白你写的感想是因何而发的。 引述原作。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它要求简明扼要,概括原文中心,引出某一点或一个情节。引述的内容要有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根据自己拟题角度而定。内容要概括,万万不可照抄照搬原文,造成叙多于议,喧宾夺主,“头重脚轻”。 议论、点明自己的观点,抓住原作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感想,用鲜明、准确的表达方式点明自己的看法,文字要少而精。观点提出后,再围绕自己的观点组织材料。 联,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说理。这是读后感的重要部分,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它把自己的感想、看法和主张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一过程中,可旁征博引,讲明道理;可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展开议论。 结,就是结论。结论一般在文尾,即归纳结论性的意见,强调某一重点,发出号召。这个结论既可以是批评式,又可以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励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的感触颇为丰富,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似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认同。
总而言之,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写作时应注意避免。【写作实践】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思路点拨】
1. 文题一,要求写一则随感,先确定哪一篇课文,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创意。
2.文题二,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先要确定某一部名著,然后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后再细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引用名著原文时,要细心核对确保引文与原文一致;一定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要注意不要脱离原著任意发挥。【佳作引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佚名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幼小的生命不知道如何排遣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作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来享受生命。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保持希望,不断奋斗。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似乎从未想过或不敢想象未来的世界,每日懒懒地生活,懒懒地工作,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如流水飞逝,过去的日子不再重现,当我们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恋?是否值得纪念?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用知识点亮自己心中的灯,我相信,这个世界将是一片光明!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选自《中学语文网》)【简评】
这篇读后感构思巧妙,从海伦·凯勒身世谈起,告诉读者海伦·凯勒一生艰辛,但她敢于向命运挑战,对生活无比地热爱。接着,作者谈了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