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化学 内容:燃烧与灭火
班级:九年(1)班 听课教师: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 ③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②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③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交流讨论法等 4、教学用具: (1)仪器:酒精灯、烧杯、镊子、药匙、湿抺布 手套、玻璃片等 (2)药品: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红磷、白磷、热水、酒精、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魔力手帕” 【引导】这个魔术与燃烧有关,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大家可曾了解过,燃烧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么控制燃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燃烧和灭火》 【导入】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物质可以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大家还记得哪些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讨论】这几个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思考】发光、放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吗? 【分析】虽然我们是说镁条、硫等物质燃烧,但在反应过程中还有什么物质参加反应? 【小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讨论】1、电灯通电属于什么变化?它属于燃烧现象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属于什么变化?是氧化反应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1)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2)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 【回答】①硫燃烧现象: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木炭燃烧现象:发白光,放热,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回答】发光、放热 氧气 思考回答: 电灯通电是物理变化,不属于燃烧现象; 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是氧化反应。 用魔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出新知识,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 通过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进行强调。 联系生活实际,总结知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强调着火点的概念,通过实验,归纳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二燃烧的条件 探究 【提问】从燃烧的定义以及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猜一猜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分析】物质是可燃的,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思考】指出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可燃物) 【展示】图片 【讲述】那么这是我们说的物质燃烧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猜测物质燃烧还有另外两个条件,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介绍】课本129表7-1 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 【过渡】当多个变量同时可能同时影响着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分析】课本128实验: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装置图,实验步骤【思考】该实验中有几组对照实验 【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 【思考】1、由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分析】1、同样都在铜片上,同样都与氧气接触,只是红磷着火点较高,而白磷着火点只有40℃,所以试管中白磷燃烧。 2、同样是白磷,且都达到了着火点,而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没有氧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讨论】平时我们总爱说“水火不相容”。水与火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相容吗?同学们,你能创造“水下燃烧”的奇迹吗?那么怎样使热水中没有燃烧的白磷在水中燃烧?【引导】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会燃烧吗? 向水中通入空气,白磷燃烧,再次说明什么问题。【总结】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总结】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思考】课本中实验方案的弊端是? 【讲述】改进实验 思考讨论: ①物质是否可燃; 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③与氧气接触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试管中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冒白烟。 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需要氧气 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分析:着火点是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白磷燃烧的生成物会污染空气
三 灭 火 的 原 理 【演示】步骤一: 步骤二: 【讲述】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过渡】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但是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不但要善于利用火来进行生产,还要学会如何防止发生火灾。 【问】从燃烧条件出发,应如何灭火呢? 【分析】课本129页的讨论,从而得出灭火的三个原理【板书】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空气 ; 3、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活动】熄灭蜡烛的方法 【总结】 a.清除(移走)可燃物,如:剪去烛心…… b.隔绝空气(氧气),如:盖灭、扑火(吹灭可能也与空气隔绝氧气有关)…… c.降温至着火点一下,如:水浇,吹灭,扇灭……【演示】 【介绍】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演示】 【介绍】火灾自救 观察描述现象,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聆听 思考回答 【交流】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心、用湿抹布该灭、用水浇灭、烧杯盖灭、二氧化碳灭火…… 认识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并掌握其 方法 掌握逃生自救时的注意事项 加强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意识。
四小结 “魔术大揭秘” 【提示】我们刚刚把手套浸入到什么溶液的?是纯酒精吗? 其实, 我们用的是酒精和水混合配成的一个大约50%左右的酒精溶液。 【思考】点燃浸了酒精和水混合液的手帕实际上是什么在燃烧? 2 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首先,我们探究了燃烧的条件,知道了燃烧要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同时具备才能着“火”。只要缺少任何一个条件这“火”就会熄“灭”。 【练习】略 思考回答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了解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 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缺一即可)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隔离火场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 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