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拟行路难其四》导学及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鲍照(412--466),字 ,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 ,直接继承了 传统,对后世 有较大影响;其 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 诗,有 、 、 和 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 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 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 的愿望、对门阀 、 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 和 生活,为唐代 的萌芽。
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
2.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 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4.理解题目?
各小组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理解为什么要用“拟”?
二、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心非木石:
吞声:
踟蹰zhízhú:
珍馐:
垂钓:
梦日:
长风:
三、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1)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2)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
四、学生齐读全诗
1.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第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第三、四句
(1)第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五、六句
(1)五、六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结尾两句
(1)结尾两句写了什么?
明确:
踟蹰:
赏析:
(2)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全诗的诗眼
明确:
2.小组探讨:作者愁什么呢?
明确:
3.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作者行路难呢?
明确:
4.学生再品全诗,朗读的时候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5.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
(三)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思路: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主题归纳:
(四)探究艺术特点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
2.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4.理解题目?
各小组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理解为什么要用“拟”
明确:“拟”、“代”,都表示,用乐府旧题写作。
例如,汉乐府有《饮马长城窟行》,你写了同样的题材,命名为《饮马长城窟行》《代饮马长城窟行》《拟饮马长城窟行》,都是可以的。
为什么用“拟”“代”而不用其它字.“代”应指,用乐府旧诗抒情主人公的口吻来写作,为其代言.拟的本意是揣测、猜度,与“代”类似。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珍馐:名贵的菜肴。
垂钓:姜尚曾在渭水之滨直钩垂钓,以观
文王。
梦日:伊尹梦见自己乘船而过日月,后
受商汤礼聘。
长风:叔父宗炳问宗悫之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南朝宋大将军。)
三、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1)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2)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四、学生齐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1.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第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1)"泻水"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第三、四句
(1)第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赏析: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五、六句
(1)五、六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赏析: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结尾两句
(1)结尾两句写了什么?
明确: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赏析: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气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2)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全班自由朗读全诗,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全诗的诗眼
明确:愁
2.小组探讨:作者愁什么呢?
明确:行路难
3.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作者行路难呢?
明确:命
4.学生再品全诗,朗读的时候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思路: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主题归纳: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四)探究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