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十五章《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十五章《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17 12: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大课堂,在自然界中动物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留心观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动物的运动是自然界是最常见的现象。通过方方面面的渠道都能获得对动物运动最基本的认识。 本节课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然后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理解动物运动的意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和小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团结协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准备收集动物运动的视频资料;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内容:收集有关水螅、蜗牛、蝙蝠鱼、鲫鱼、小飞鼠、兔、麋鹿、大象等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方式的相关资料;Ppt课件的制作等。
学生准备: 留心观察周围动物的运动方式,并收集老师布置的资料;预习课文内容观察课本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情景创设 )
1、动物为什么叫动物?它区别于植物的特征是什么?
2.动物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它们的运动方式是否相同?
(引入课题) 15.1动物运动的方式
动物能运动,绝大多数动物能通过迅速改变自身的位置,这一特征有别于植物。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时也为讲解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埋下伏笔。
讲授新课:
(一)活动:展示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
播放一段多媒体片断,画面中出现:飞跑的麋鹿、飞翔的大雁、横行的螃蟹、慢悠悠运动的水螅、悠然的水母、游戈的鱼群,行走的北极熊、跳跃的白兔。
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动物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把大家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按其栖息环境的特征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按其栖息环境的特征进行分类。
请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小组讨论:
1、请回忆说出生物圈的概念,并结合动物的运动方式讨论生物圈的范围为什么局限在海平面以上10000米,海平面以下11000米?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请概括说出动物根据生物圈的范围划分可分为那三大类?它们各有那些运动方式?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运动方式不同,同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方式也不相同。 运动方式有:游泳、飞行、跳跃、行走、奔跑、爬行等。
学生通过投影展示课前收集和整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问题。
进行小组活动填写表格,然后分组、讨论、汇报,得出结论。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海平面以上10000米,是空中飞行动物飞行的极限高度(兀鹫、天鹅、斑头雁)。海平面以下11000米,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这里也有生物存在。
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以游泳为主,还能漂浮和倒退运动;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还可以滑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去发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
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
每个学生都谈论起自己所观察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有趣及特点。还有的同学讲起了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进步。 归纳总结后承接下题。
(二)游泳是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观看视频后小组讨论:
3、请归纳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注意观看时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近十种动物,它们的状态都不一样,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和地上走的、跑的、跳的……运动方式与环境有关。
游泳是水生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包括用鳍、附肢或蹼等结构进行运动(游泳),游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粗略可分为摆动法、划动法、水翼法、喷射法。
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是怎样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三)爬行、行走、跳跃等是适应陆地环境的运动方式
4、请归纳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爬行和行走的区别是:爬行时整个身体贴近地面,依靠肌肉收缩或附肢的运动前进。行走则是身体不贴近地面,通过双脚或四肢交替前伸和后蹬支撑身体向前运动。
行走和奔跑及跳跃的区别是看支持身体的部分(双脚或四肢)有没有同时腾空,始终有一个脚(或附肢)没有离开地面的即为行走。双脚(或四肢)同时离开地面(那怕就一瞬间)即为奔跑或跳跃。
奔跑和跳跃的联系如上,区别在于奔跑侧重于强调速度,跳跃侧重于强调高度或距离(跳高或跳远)。
这个环节锻锻炼学生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飞行是适应更广阔空间生活的运动方式
5、请归纳飞行生活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小结:重看各类动物运动方式及其特点的视频。
鼓翼飞行是飞行动物依靠双翼(或翅)快速、有力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动力的一种基本(主要)方式。滑翔则是借助大气流动顺势前进的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学生回忆讨论的话题,再次印证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加深学生印象。
(五)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
小组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6、动物的运动方式与栖息环境有什么相适应的特点?其形态特点与其栖息环境又存在什么因果关系?请分别举例说明。

7、请举例说明动物运动有什么意义。

8、请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在仿生学上的应用。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如鸟类在空中生活为主,因此运动方式为鼓翼飞行和滑翔。而鸟类的形态结构又与它在空中生活是相适应的。如鸟类的前肢特化为翼。鱼类生活在水中,水有较大的浮力。故鱼类不用脚走路,因此用鳍游泳。
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改变自身的位置,因此可以扩大生存空间,增加了利用资源的机会,对其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蛙人潜水——游泳、火箭升空——倒退运动、船桨(橹)——鱼胸鳍(尾鳍)、滑翔机——滑翔、极地越行汽车——企鹅滑雪、智能行走器、智能机器鱼、智能潜行器、智能爬行器、智能飞行器等。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利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有效躲避天敌的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会被环境淘汰。
我们在观察动物运动的情况时,不能过分地强求你所要观察的动物去适应你为它创造的环境,应该让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
三、课后总结
老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学生谈收获,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练习
老师展示相关题目。
学生思考完成相关作业。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能力。
【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学考精练》相关内容。
【课后反思】
为了本节课能顺利、流畅的完成任务,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备课。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对本节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好的方面包括:
一、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没有问题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落实“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只有问题才能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堂,领进知识的海洋。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为了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视频、实物投影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对动物运动的方式的理解更透彻。再结合自身行走、奔跑、跳跃的动作,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生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的教学过程更加简洁、明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也是主体。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围绕我预设问题展开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我进行巡视,了解个小组讨论情况,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以代表发言的形式把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是合作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合作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学生合作活动表现不够积极踊跃,给人的感觉好似在走秀。这样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就影响到课堂气氛。
问题顺序。课堂中,教学程序较流畅,但在每个程序实施中提出的问题顺序有些不妥,有的问题还被遗漏了。如活动一展示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的四个讨论问题,本应穿插在讲解知识过程中,而我是讲完之后一一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在学生的理解方面就没做到层层深入。
学生情绪。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个别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学生的兴趣没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扩展,对问题的探究就缺少深度,致使学生的讨论活动不热烈。
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备课时,我不仅要认真备教材,而且要重点备学生。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要针对设计的问题,多角度考虑何种方式最恰当。课堂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课前都要做出预测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免课堂上出现漏洞。同时要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