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常见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常见修辞方法 基础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10:46:47

文档简介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常见修辞方法

巩固练习
选择题
1.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比喻)
B.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反复、排比)
D.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 )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
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中的空缺处,对应的选项是( )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味的柔风,_________________;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_________________;你的承诺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_________________;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构思并论述金色的成熟
③愈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 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的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7.选出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是( )
A.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那里的农民要筹集几个钱,是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使。
D.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

8.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园子里长满了榆树,细细的,干干的,举着飘飘摇摇的榆钱。
B.清晨,一辆摩托车像离弦的箭一样,在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上飞驰。
C.金秋第一阵北风扫过来,海面亮起一片银圆般的浪花——大虾成熟了。
D.这些可怜的东西(指大虾)不知道,漫漫的旅途上到处都撒下了天罗地网。

9.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A.设问 B.反问
(1)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人,杀死几个人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们吓倒了吗?其实广大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
(3)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
(4)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10.下列新闻标题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连锁超市不能躺在价格优势上 ②进得来留得住住得好
③小山镇的“垃圾山”搬走了 ④反腐败斗争重点是打“老虎”
A.①拟人 ②夸张 ③排比 ④比喻 B.①拟人 ②排比 ③夸张 ④比喻
C.①比喻 ②排比 ③夸张 ④拟人 D.①拟人 ②排比 ③比喻 ④夸张

综合题
11.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méng lóng)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jǐ)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méng lóng( )( ) 兽jǐ( )
(2)选段描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夏夜景色,请你描写一下家乡夏夜的星空,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12.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给加红字注音,并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改正。
风雪载( )途 改为
(2)文段①按照 顺序进行描写性说明,文段②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3)请你描写一下当地、当季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上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19年4月,重庆市妇联、大渝网等联合发起了“爱心字典捐赠”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并表达了期盼和祝愿。
“亲爱的小朋友,愿小小的字典能为你开启知识的大门!”一名大学生在认捐的字典上写下了深情的祝愿。
“爱心字典,点亮人生!”一位老人在捐献后留言。
截至目前,捐赠字典的“爱心大接力”仍在传递中。
(1)“爱心字典,点亮人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请简要谈谈。
(2)如果你捐了一本字典,请在字典上写一句留言,表达鼓励之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得照抄材料中的留言。



15.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16.“青春的赞语”。青春充满活力,青春充满希望。面对美好的青春,请你写几句话予以赞美。(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17.学校文学社举办“读名著,品经典”诗文朗诵会,要求主持人在每个作品朗诵前说一段主持辞。请你为《木兰诗》或《老人与海》拟写不超过100字的主持辞。
要求:①介绍并评价人物性格或作品内容。②至少引用一句作品中的名言或使用一种修辞格。③语言生动。



18.在“诵经典”“唱红歌”系列活动中,有打动你的文采斐然、情韵兼美或富有哲理的诗句、歌词吗?请写出一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心中的无限愁苦。



19.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练习硬笔(钢笔)书法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两句内容相关、形式对称的话,作为宣传标语。



20.请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花园再也不是冷清的了,花儿们都在那里欢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口号是: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假如你是志愿者,请与同学们分享其含义。(50字左右)




22.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23.漳州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多姿。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技艺文化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形成了漳州特有的技艺和特色文化。请模仿示例,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一句话介绍布袋木偶戏、漳浦剪纸。(要求写7个字)示例:漳州片仔癀:神州妙药八宝丹
布袋木偶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漳浦剪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广告词进行解说。
(1)(汽车刹车广告)生命安全的保护神。
解说:________________。
(2)(鸡饲料广告)如果“配力那”还不能使你的鸡下蛋,那这些鸡无疑是公鸡。
解说:________________。
(3)(电视机广告)百闻不如一见。
解说:________________。
(4)(保险柜广告)卫士牌报警保险柜最大的缺点是:敲锣打鼓迎盗贼,冷若冰霜面主人。
解说:________________。




25.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解析:A项中只有拟人,没有比喻。句中的好像是副词,表示猜测。
2.B 解析:A项中用了排比;C项用了拟人;D项用了比喻。完成此类题目,一要牢记各种修辞方法的形式及特点,二要学会结合排除法加以佐证。
3.C 解析:A项是夸张;B项是排比;D句是对偶。
4.D 解析: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比喻句的要求,即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作比;是否有本体和喻体,二者之问是否相似。D项中“她”和“刘亦菲”不存在本质的不同,D项中“好像”是动词——非常像。并非比喻词。
5.C 解析:这是一组由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做此题要注意前后句意思的连贯性,并注意语言表达方而的一致性和对应关系。如看到“盾牌”自然对应到“枪剑”。
6.D 解析:A不是赋予“小草”而是“春天”;B“五彩缤纷”不当,应是初春景象,万物复苏;C不是“期盼”,因为春天已经来了。
7.D
8.B 解析:用“离弦的箭”比喻车在环山公路上飞驰,喻体和本体一直一曲,不恰当。A.拟人 C.比喻 D.夸张
9.(1)B (2)A (3)B (4)A
10.B
综合题
11.(1)朦胧 脊
(2)略。(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准确,语言简明、流畅。)
12.(1)zài “消”改为“销”
(2)时间(季节) 举例子
(3)略。(描写的是当地、当季的物候现象,拟人、排比修辞方法运用恰当准确。)
13.(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14.(1)捐献的字典体现着爱心,将温暖孩子们心灵;爱心字典将给孩子们学习以帮助,有利于他们的成长。(2)亲爱的同学,愿这本字典为你插上飞翔的翅膀。 解析:这道题目重点考查理解和表达。第(1)题重点抓住“点亮”二字,分析其“暖”和“亮”的特点与孩子人生的关系即可。(2)题考查表达,要考虑两个方面:内容健康积极,表达鼓励之意,按要求使用修辞方法。
15.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 解析:从题目所提供的词语来看,内容应该与美景有关,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两个词语,一种以上的修辞方法,语意要连贯,不能牵强附会。
16.示例:青春是一座会字塔,是进取;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是一个书架,是智慧。 解析:此题考查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涉及到修辞知识,但不拘泥,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内容健康积极,表述流畅,修辞得体即可。
17.示例:《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是勇赴国难、驰骋沙场的战士;“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她又是孝顺父母、楚楚动人的姑娘。这二者在花木兰身上的统一,向我们昭示着中国女性的坚韧与温情。
《老人与海》:他是失败者,大鱼已被鲨鱼吃光,拖回的只是鱼骨架;他又是胜利者,捕获了威力无穷的马林鱼,击退了气势汹汹的鲨群。他——桑提(圣地)亚哥,一个永往直前的斗士,永不言败的硬汉,顶天立地的英雄。
18.示例:(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运用了对比、对仗修辞方法,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解析:此题看似赏析类题目,但赏析类题目往往跟修辞知识有关,而且例句中也涉及到比喻和设问两种,是对修辞知识的一种变相考查。当然,本题并非硬性规定,从写法,用词等方面赏析也可以。
19.示例:①练好钢笔书法,传承汉字文化。②写漂亮字,做优秀人。 解析:此题看似考查拟写标语,实则涉及对偶(对仗)。答题时既要注意内容的鼓动性效果,又要注意对偶的形式要求。
20.这里考查了运用“拟人、排比”修辞的能力。首先明确描写对象是“花儿们”,然后通过画线句明确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格,造句时要充分考虑到“欢笑”的情景,要体现花儿的特点,精当地选择写人的词写花。答案示例:有扮孔雀的,有吹喇叭的,有拉着手跳舞的。
21. 示例:世博会是世界各国欢聚的盛会,参观者会看到一个浓缩的世界;志愿者将会一直陪伴着你,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解析:此题实则考查考生对夸张句的理解,是把修辞考查与口语交际考查结合起来了。“世界在你眼前”,这是夸张的说法,考生要明确“你”指的是世博会的观众,这个“世界”是高度浓缩的世界。
22. 示例:绿草前新燕啄泥 解析:此题要抓住对联的特点写。
23.掌上奇葩放光芒 剪刀作笔剪春秋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方法——对偶,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对偶的特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近。
24.(1)运用借喻强调刹车对保证汽车安全的重要功能 (2)运用夸张展示鸡饲料高效的催蛋功能 (3)引用成语,突出电视机的作用 (4)运用反语、对偶和对比,展示保险柜可靠的防盗功能。
25.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 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PAGE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常见修辞方法

考点透视
《新课程标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知识讲解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五、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易考点分析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没有“像”“如”),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
2.“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暗喻)(本体:潮声。喻体:鼾声。)
3.“我知道,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体:没有直接写出来,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喻体: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
1.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马”。)
2.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现在”。)
2.她长得像他姐姐。(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3.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较。)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二、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而拟人是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比较。主要看一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则是比喻。
以下是拟人: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温柔”是形容词,无喻体。)
2.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动词,无喻体。)
稍作改变,即为比喻:
1.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2.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样,可用部分指代整体,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如用“黄毛”指代“黄头发的人”;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如用“烽烟”指代“战争”;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如用“千万个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敌人比做“毒蛇猛兽”。)
3.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把隔阂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来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指现大洋,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无法改成把钱比做“袁世凯”。)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无法改成将“财产”比做“一针一线”。)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书”,无法改将“史书”化做“汗青”。)
4.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无法将“好人”比做“雷峰”。)
5.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无法将“少先队员”比做“红领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用“龙井”代替“茶”,无法将“茶”比做“龙井”。)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
对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偶的例子有: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下例句既是对比,又是对偶: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五、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且必须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对偶句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过五关,斩六将。
3.驿寄梅化,鱼传尺素。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例子如下: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2.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设问的例子如下:
1.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4.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七、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只需要两个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而青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
反复的例子如下:
1.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两个“无耻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两个“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
3.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两个“我要提”。)
八、夸张。
夸张指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包括三类:一、扩大夸张,如“虽九死,其犹未悔”;二、缩小夸张,如“他的心眼比针鼻还小。”三、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新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其他夸张的例子如下:
1.李杵头这人,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
2.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馋的,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
3.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精妙世无双。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2.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1.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1.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2.(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1.……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2.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2.“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2.……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
  例: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题型解读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排比)
C.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比喻)
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C项中“好像”不是比喻词,有“好像”的句子不一定全是比喻句。要构成比喻,必须有本体、喻体,本体与喻体要求不是同类事物。非比喻句的五种“像”字句是:表示比较、表示举例、表示猜测、表示说明、表示联想想象。上面C项句子只表示比较。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使用的是比喻,用“水”比喻“愁”,其他三句用的是拟人。
【答案】B

3.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析】修辞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平日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概念及作用,能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欣赏语句。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选项A、B、C的说法都正确。选项D中,反问的修辞方法是对的,但它强调的应是“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
【答案】D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ū,或如猛qín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红的字注音。
憨态可jū( ) 猛qín( )展翅 婀( )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楚楚动人”中,“楚楚”的意思是 。
(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 、 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解析】第(4)小题是判断修辞类别题,但结合语段综合题的形式考查,此语段综合题的选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句,考查的知识点却很集中,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及修辞。(4)题判断修辞类别,注意不要漏掉修辞种类,除了拟人,还在排比中用了比喻。
【答案】(1)掬 禽 ē (2)印衬 映衬 (3)尽 娇柔,秀美(意思对即可) (4)排比 比喻

5.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解析】本题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是结合在语法知识的判断中的。A项中“非常”是副词;B项中“黄麻起义”是主谓结构,其他是偏正结构;D项中“飞出”是比拟中的拟物修辞,不是比喻。
【答案】C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解析】本题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在古诗词的阅读中进行的,判断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1)题要写出效果,(2)题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并要求语言生动流畅。
【答案】(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示例: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将“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纳入其中。在你班举行的“珍爱生命”主题班会上,请你围绕主题对同学们发表一段即兴演讲。提示:演讲内容可以从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价值、不伤害他人、防止被伤害等任一方面展开。要求:所写文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解析】这是将修辞手法和口语交际的考查结合在一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含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完成此题时,一定要使用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必须要有称呼,且语言流畅。
【答案】示例:同学们,是妈妈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为了妈妈的笑脸,我们应该高举生命智慧的火炬,让青春像花一样盛开,像鸟一样歌唱,像旗帜一样高高飘扬。

8.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一致。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__;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才有历代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解析】仿写句子要考虑原句结构、语气、修辞方法、思想内容、感情等方面的因素。此题难度稍大,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语法知识方面的问题。还牵涉到历史典故,成语使用等知识。学生如果孤陋寡闻,此题有可能无从下手。
【答案】示例:楚霸王自刎乌江留下千古叹息 孔明六出祁山落魂丢魄

9.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上联: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拟写对联题,给出上联,补写下联。各地都有本地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考生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园为这些早已进入命题者的视线。题目提示语要求对联内容是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的,上联的“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揭示的是山东丰厚的“人文底蕴”,那么下联就要反映壮美的“自然风光”了,考生应想想山东有哪些自然风光,如:雄伟的泰山、壮观的黄河、美丽的微山湖等。内容确定后,考生利用对联常识就可组合出答案。
【答案】示例:泰山雄黄河壮自然奇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