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 戏
导入一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的鲁迅的一篇文章是什么?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诵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感受到的是孩童生活清新甜美的意趣。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的作品——《社戏》,一起去感受那富有诗意的浓郁风致,一起来欣赏如画般的江南风情。
导入二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即便是童年时很小的一件事情,在成人后回忆起来,也会感到特别有趣味。很多在大人看来并不起眼的经历,对小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江南,来看一场当地的社戏,领略美好江南的风土人情。
1.乐土乐事,铺垫下文
文章第1段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文章开头一句便写出了鲁镇未当家的出嫁女儿有回母家消夏的习俗,这为下文“我”随母亲到平桥村做了铺垫。然后交代了一同玩的小朋友,同时写出了平桥村人的好客,照应了“得到优待”,这正是不拘礼教的表现,幽默之中透露出对封建礼教的揶揄。在“我”看来,平桥村是一块“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可以不念《诗经》一类难懂的书,可以钓虾、放牛等。钓虾、放牛是“我”在平桥村的两大乐事,这为最大的乐事——看社戏做了铺垫。
2.一波三折,乘船看戏
文章接着写“我”和小伙伴们乘船高兴地去看社戏。而看戏之前,又一波三折,先是叫不到船,后是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同去,况且外祖母又很担心。之后又出现了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小伙伴们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保证不出事。在这种情况下,外祖母和母亲“便不再驳回”,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我”的心情也变得欢喜而轻快。
3.奔赴赵庄,心情急切
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细致地描绘了看戏途中沿岸的景物,表现了“我”兴奋愉快而又急于看戏的心情。“踊跃”一词化静为动,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行的速度之快,又写出了“我”急切地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一路上,“我”忽而“沉静”,忽而“自失”,“我”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诗情画意的风景之中。作者赞美了大自然的如诗如画,同时交代了“我们”看戏的位置,说明看戏的人很多。
4.戏没意思,产生困倦
“我们”来的时候,一个小旦唱了半天,“我们”都没有兴趣,所以渐渐产生了困倦之意,一是因为时间已经很晚了,二是因为这戏没意思。所以大家决定回去。
5.归航偷豆,回味无穷
归航的途中,大家提议偷一点罗汉豆来吃,“偷罗汉豆”一事再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这与罗汉豆的美味一起,成为美好的回忆。看到“我们”这么迟回来,母亲“颇有些生气”,“但也就高兴了”,体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不放心和牵挂。“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但六一公公并不恼,恼“我们”踏坏了豆,不珍惜劳动果实,可见六一公公有着农民的纯朴无私的性格特点。“我”对于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始终怀恋无穷,因为这代表了“我”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我”对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的深深眷恋。
6.勾画语句,提炼精髓
(1)文中表现童真童趣的语句
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11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19段: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第23段: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第27段: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作用:这些语句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
(2)人物形象刻画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语言描写——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神态描写——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精神品质:
双喜、阿发、桂生——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
(3)提炼核心内容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了“我”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出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运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1.叙事有详有略
文中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但课文的略写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课文的开头三段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盼望社戏做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突出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2.景物描写细致逼真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看戏时描绘了仙境般的戏台;归途中又用比喻手法写了行船的情景,富有童话色彩。这些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情景交融。
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双喜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不多,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了他的宽厚、纯朴、热情、好客。另外,如桂生的机灵勤快,阿发的憨厚无私,都只用一两笔便刻画得生动传神。“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4.语言生动形象,词语准确传神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热爱农村,把平桥村比作“乐土”。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表现了“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写可以去看戏时,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生动地表现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写人时用笔极为俭省,仅通过人物语言和简练的动作描写就传神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许多语言幽默风趣,如“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把“高等动物了”活用为动词,既贬斥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双喜说“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我”还特地为“白地”颇作了一番注释,幽默中不乏轻蔑之意。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描写了“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他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这些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2.追溯背景
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清楚地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弱点。在本文中,鲁迅倾注了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当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时,他自然会想起过去,忆起故乡的美好。
景物描写
一、具体理解
1.说说下面几段文字是怎样对山林原野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和描写的。
①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视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外,似朵朵芙蓉出水。
②从山脚往上望去,只见山腰上是形势险峻的悬崖,高不可攀,灰蒙蒙的晨雾似袅袅炊烟,缠绕在山顶,山峰时隐时现。
③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放眼四望,平整整的水田,从脚下一直向远方延伸,好似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棋盘。山的一面是一片花果园,艳丽的花朵已经开满枝头。远远望去,是一团火,是一片云。
④刚刚返青的麦苗,毛茸茸,绿茵茵,挑着无数个晶莹明亮的灯珠,在红艳艳的太阳照射下,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新开挖的河渠,流水淙淙,飘动着银色的浪花,远远望去仿佛在绿色的衣裙上佩戴了一条铮亮的玉带。村前新盖的一幢幢红瓦房,点缀在绿色的海洋里,更加显得五彩缤纷。
[答案] 这四段文字都是写山林原野的,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和层次各不相同。①是“俯瞰”足下群峰;②是“仰望”悬崖山峰;③是“环视”郊野的景色;④则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田园风光。段段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静有动,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下面这个语段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如果是在春天,你可以看到乳白色的雾笼罩着地面,你可以嗅到青草发芽的芬芳气息,你可以触摸到大地跳动的脉搏。——草原的春是朝气蓬勃的。如果是夏天,各式各样的花,都争着向你笑,笑得那么明朗;各种各类的草,都伸出娇柔而碧绿的叶子吸引着畜群;小河带着清风在满甸子上流过,用那叮叮咚咚的话语向你夸奖改革后的草原。——草原的夏是热烈的。到秋天,山是浅黄或绛紫色的,河水是碧蓝碧蓝的,柞树的叶子火一样红,素馨花雪一样白,野艾的瓦灰,菅草的娇绿,野菊花的藕荷色,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图画。草原之秋既娇艳又严肃,这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季节。
[答案] 这个段落描写的是草原春、夏、秋三个季节景色的不同特点:春天朝气蓬勃,夏天热烈明快,秋天娇艳金黄。这段文字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草原的绚丽风光。
二、类文阅读
山 雨
赵丽宏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叮——咚——叮——咚——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1.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2.景物描写
文章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1.生命是财富,心灵美好却能使财富拥有了它的价值。——余佳楠
2.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3.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4.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
1 社 戏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觉得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又写了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二、检查预习
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皎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
可划分为三部分:①看戏前(第1~3段);②看戏中(第4~30段);③看戏后(第31~40段)。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速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
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很多优待,这表现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概括回答。
明确:掘蚯蚓,钓虾,放牛。
4.本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就应更乐趣无穷。这样,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做了铺垫。
5.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这是因为什么?
明确:①可以免念《诗经》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五、合作探究,赵庄看戏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
1.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我”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波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
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
3.终于去看社戏了,哪些文字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明确:“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
4.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看。原因: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
六、合作探究,月下归航
1.在返航途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是“偷”?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天真活泼。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生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七、作业
背诵描写景物的第11、12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本文的情节结构,找出描写景物的段落。
教师引导语: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魅力所在,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把景物写得如此吸引人呢?
二、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
讨论归纳: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渔火。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这段描写,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学生齐读第11、12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三、复述偷豆,感知人物形象
(请学生复述偷豆情节。)
这一情节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跳读相关段落,勾画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人物还有阿发、桂生、六一公公。
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自信,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阿发: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
桂生:纯朴、勤快。
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
四、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投影七个故事情节,梳理明确)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明确:(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A、B、C、D
(3)略写的是: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所见的诸多美好事物,又使文章情节多姿多彩。
五、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学生讨论)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的故事,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纯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七、作业
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短文,二三百字即可。
【板书设计】
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