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 +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 +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11:28:48

文档简介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入一 恐龙是古代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形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就对此做了回答,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看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导入二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因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大陆板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恐龙无处不有》去寻找答案。
导入三 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
1.理清结构层次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内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并进一步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1~4):提出问题,介绍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5~17):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
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
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能形成。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两篇文章都围绕“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主旨进行说明,行文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推进,说理过程中善于引用科学实例作为佐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把握重点句子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符合客观规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门类的科学之间是可以渗透、可以相互促进的。作者开篇用这样富有哲理的话语引出下文的发现,更易于读者接受。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通过比喻来作诠释,并给“泛大陆”下定义,将推理形象化、具体化,将板块运动的特点介绍得十分清楚。表达晓畅,语言周密。如“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汇聚”“一个主要陆地”“继续运动”“重新被分离开”这几处,都介绍得十分清楚具体。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板块构造的理论。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十分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之所以说它是“冰箱”,是因为“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这里又通过列数字来印证前面的比喻。
(4)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通过前面的想象和推理,得出这一结论。呼应前文“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结全文。语言极有分寸感,例如“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强有力的证据”。
(5)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句话对上文起小结的作用,在上文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两种不同说法之后来一个小结,摆明看法的分歧,启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出下文。这句话单独成段,表明层次,显得眉目清晰。
(6)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说明在适宜的温度下,斯石英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就像金刚石在真空中加热可以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一样。“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插话表明金刚石是极其珍贵的,即使能够使它还原,也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这句话如话家常,极富生活情趣。
(7)这种情况显示,在6 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段话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做了一个总结。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说法与理论至此告一段落,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得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样的结尾显得很有层次感,结构很严谨,通过大量分析而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1.思路清晰,推理缜密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举了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那么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从而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恐龙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研究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2.语言生动,用词准确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这两篇短文就具有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等特点。比如,在行文中放在括号内的补充说明性文字:“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史上毕竟发生过。在这里,作者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一句中“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可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证据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而“板块构造”学说又科学地解释了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探究“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质,探究了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撞击说”的正确性。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的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城》等。
2.板块构造学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水平转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囊括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和学说,为解释地球地质作用和现象提供了极有成效的模式,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
(1)简史。
板块构造学的创立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1912年德国学者A.L.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当时由于多数人反对而没有被接受。50年代古地磁学的研究测得各地在地质时代中的磁极位置变化多端,用大陆固定论无法解释,运用大陆漂移说则可以得到圆满的解释,大陆漂移说随之复活。②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在古地磁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后英国的F.J.瓦因和D.H.马修斯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做了进一步论证,论述了地壳的产生和消亡,并得到深海钻探的验证。③1965年加拿大人J.T.威尔逊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1967~1968年法国的X.勒皮雄、美国的D.P.麦肯齐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
(2)基本内容。
地球上层构造根据物理性质在垂向上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层圈,即下部塑性的软流圈和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岩石圈在侧向上被地震带分割,形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称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板块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几十公里至二百公里。
(3)成就与展望。
板块构造学深刻地解释了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热现象、岩浆与造山作用;阐明了全球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更新了地质学中的许多概念,使得既承认水平运动也承认垂直运动的活动论观点取代了曾占统治地位的固定论。板块构造学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板块构造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难题。板块构造学对于板块构造活动总的轮廓已比较清楚,但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还不十分明确;对板块动力学的确定依然有困难;对板块内部的构造和岩浆活动研究不足;对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边缘盆地起源等还了解不够;还不能圆满地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
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__甲__“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__乙__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__丙__了海底扩张说。__丁__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懂得 提出 出现 参照
B.发现 创立 形成 参照
C.发现 提出 形成 结合
D.懂得 创立 出现 结合
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可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答案]
1.C
2.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一起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3.D
4.第一层:从开头到“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第二层:从“这种假说认为”到“或者兼而有之”。第三层:从“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到结束。
有关“科学”的名言
1.假如我们人人都从本源,从事物本身,不从其他来源去获得知识,我们就可以步古代智者的后尘了。——夸美纽斯
2.科学不问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可能存在事物的观察,预见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达·芬奇
3.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
4.科学一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有关“科学”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目标】
1.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评价任务】
1.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过程】
《恐龙无处不有》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在距今约2.25亿至6 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它们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恐龙。
6 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悠闲地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褶皱(zhězhòu):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科学”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行文顺序(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概括文本内容,分析顺序。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明确)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分析问题: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运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四、品读课文关键语句,分析课文语言特点(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生物学(恐龙的灭绝)——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道理正如课文第1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2.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性文字: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分离,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同面对面地交流。
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达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比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一句,非常形象可感。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学了本文之后获得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完成相关练习。
2.小练笔: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6 500万年前的那场灾难。
《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这种生物现在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呢?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科学界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本文的观点能否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 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 500万年前遭遇的灭顶之灾,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认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明确:作者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明确:在作者看来,有证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几例,作者认为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⑥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 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行文思路:作者先提出两个假设,然后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进而论证另一个说法的正确性、合理性。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
(1)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究斯石英的分布推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运用的都是逻辑顺序,运用“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的顺序,说明事理。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都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生物化石。《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受到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证明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上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中用“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此外,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一篇文章还运用了比喻、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两文的语言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探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知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