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4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7 14:23:29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题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现象。本课通过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三方面内容,展现了美苏两国及其所领导的两个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对峙,美苏争霸的历程,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出现的战争危险和最终较量的结果,凸显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一主题。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的形成等典型事件的学习,能够描述二战后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时空观念 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分析,把新航路开辟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更有利于带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
3、史料实证 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是学生做到论丛史出,提高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材史料和图片来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 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重点
冷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多极力量的成长对两极格局的影响。
难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漫画展示:

导弹上有一个H字母?这个字母代表的是H-bomb,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核武器——1亿吨TNT当量的氢弹。1亿吨TNT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广岛原子弹,15万人死亡,一座城市化为灰烬,不过2万吨TNT当量,从2万到1亿,短短17年间,翻了整整5000倍,通过漫画上信息的解读,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核大战的威力,从而思考美苏为何走向核大战,,从而引出新课。
学生看图片思考问题
1.以漫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
2.通过这幅漫画使学生认识到冷战中美苏的针锋相对,初步感知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讲授新课
冷战与两极格局
问题情境--冷战的含义:
冷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史料探究一美苏冷战的原因?
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这回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教师设问:罗斯福的话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学生发言: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全球扩张战略。
材料二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教师设问:斯大林的话反映了苏联战后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什么?
学生发言: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材料三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 月27 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教师设问: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双方展开了怎样的对抗?
学生发言:美苏都把对方视为敌人,双方开始冷战对抗。
结合上述材料综合思考,为何曾是盟友的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会反目成仇?
学生发言:战后初期的美国和苏联,实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双方都想领导世界,可问题是世界只有一个,一山不容二虎,双方都想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领导世界,也都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正如那句名言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冲突是美苏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我们在探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时候,大抵有三个变量——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国家力量。战后的美苏,在雅尔塔体制勾勒出两级格局基本轮廓的前提下,一方面,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产生尖锐冲突,又因为两国力量的旗鼓相当,不敢贸然开战,再加上战后的大环境是人们渴望和平,不希望战争,于是出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局面,叫做冷战。
问题情境--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互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地缘政治
西占区合并, 币制改革
封锁西柏林对外交通,切断供应
这处教材的内容完整清晰,请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教师用PPT梳理美苏对抗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欧洲形成以美苏为中心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
重点·探究—--马歇尔计划
情境创设: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给欧洲的具体援助金额是130亿美元,这130亿放到今天相当于2000亿美元,英国前首先丘吉尔情不自禁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一项援助!”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通过以下两幅漫画,请你谈谈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

追问一: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那美国安的是什么心?
追问二:愿者上钩这幅漫画里,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把受到援助的国家绑在了自己这架战车上,战车前面挂着一个诱饵,上面写着“贷款”两字,这有什么寓意?
追问三: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方国家也确实获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那么这些援助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又有什么客观的好处呢?
学生发言:马歇尔计划是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一是通过帮助欧洲经济复兴,控制了西欧,二是控制西欧基础上对抗苏联,三是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教师总结: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而其中最紧张的一次,莫过于古巴导弹危机。从而引出下一部分-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问题情境-冷战是如何发展的?
材料一: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赫鲁晓夫谈到古巴
材料二 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拥有能够毁灭对方及所有其他国家的力量。因此,它们开始商谈以控制核武器竞赛。继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两国建立了“热线”,双方可以在发生紧急事情时进行联系;又于1963年签订了《禁止核试验条约》。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教师设问;值得一提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始终都在以写信的方式在沟通,从字里行间找出美苏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学生发言:古巴导弹危机是紧张和缓和并存,紧张到足以让世界毁灭,但哪怕在最紧张的时候,双方都能保持相对的克制。而这种紧张和缓和并存的局面,便是冷战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双重影响。
问题情境-多极化力量是如何成长的?
情境创设:史料引入——冷战下的国际社会呼声
西欧: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日本:让腾飞的经济撑起政治大国的脊梁!
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由、独立的权力!
教师提问:有哪些国际力量的兴起对两极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发言: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问题思考: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发言:(1)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这是由二十九个亚非国家组织的,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2)不结盟运动
①含义: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②提出:1956年南、埃、印提出
③形成: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
④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⑤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教师总结: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它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历史的实际过程表明,把人民的力量过分地消耗在苏联以外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最终把国家的伟大和安宁、乃至其自身的正常存在置于危险境地。
——俄国学者叶甫盖尼?特罗伊茨基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是如何把人民的力量消耗在苏联以外的?
学生发言: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材料二 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苏联 ,但这种伟大不是靠帝国的野心和军事实力,而要靠人民的美德和生活质量。 ——雅可夫列《一杯苦酒——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到80年代苏联如何实现苏联的伟大?
学生发言: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德国统一 。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问题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史料探究-(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 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 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教师设问;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发言: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 经济危机。
③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
④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三、史料探究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思考:据材料一、二,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发言: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
教师总结: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西欧、日本、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化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走向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随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曲折发展。
阅读材料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
教师依据教材界定冷战的概念和含义
利用精选的史料,创设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发言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真实原因
图片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马歇尔计划的真实意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古巴导弹危机为横切面,了解了美苏争锋的前因和后果,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二战后的美苏争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国家力量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美苏之间以欧洲为中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全方位的对抗,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如同一个“火”,但同时,由于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导致双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恐怖下的相互制衡,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使世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同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兴力量在逐渐兴起和发展,如同一个“冰”,这就是冰与火交织的那个年代。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阅读课文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深化实现教学 目的
板书
一、冷战与两界格局
1.冷战的含义
2.冷战的原因
3.冷战的表现: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发展的表现:
3.多极力量的成长: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1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
2两极格局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相关的一些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因而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依据课标和教材,适当补充了一些有关材料,使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提高对史实的理性分析和认识。不足之处:一是作为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刻。二是在讨论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过程中,当学生脱离课本时,没有及时将学生引到课本知识上。造成只是空洞的分析。
课件40张PPT。图片信息解读:大家有没有发现,导弹上有一个H字母?这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新知导入H-bomb,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核武器——1亿吨TNT当量的氢弹。1亿吨TNT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广岛原子弹,15万人死亡,一座城市化为灰烬,不过2万吨TNT当量,从2万到1亿,短短17年间,翻了整整5000倍。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系第一次柏林危机国家利益冷战与两极格局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分歧争霸世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九国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古巴导弹危机中苏关系的破裂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二次柏林危机新知讲解第一篇章——冷战与两极格局第二篇章——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三篇章——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一篇章: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含义:冷战: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的手段包括: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概念解读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这回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罗斯福的话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战略意图?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全球扩张战略。材料二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斯大林的话反映了苏联战后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什么?保障国家安全战略。 材料三 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同年9 月27 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材料反映了美苏怎样的心态?双方展开了怎样的对抗?美苏都把对方视为敌人,双方开始了冷战的对抗。国家利益的冲突是美苏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两极格局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形成(1)杜鲁门主义VS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马歇尔计划VS经济互助委员会(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VS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开始标志:
①时间:1947年
②事件:杜鲁门主义
③内容: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④影响:美苏两国关系由二战时期的合作到对抗材料二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一是通过帮助欧洲经济复兴,控制了西欧,二是控制西欧基础上对抗苏联,三是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45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铁托向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建议,成立一个各国共产党的国际协商机构,斯大林表示赞同。1946年6月,铁托率南共代表团、季米特诺夫率保加利亚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在酒会上,铁托再次向斯大林建议,成立共产国际联合组织。但为了联系方便,可以建立一个情报机构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第二章: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二次柏林危机美苏坦克对峙场景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材料一: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谈到古巴材料二 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拥有能够毁灭对方及所有其他国家的力量。因此,它们开始商谈以控制核武器竞赛。继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两国建立了“热线”,双方可以在发生紧急事情时进行联系;又于1963年签订了《禁止核试验条约》。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始终都在以写信的方式在沟通,从字里行间找出美苏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古巴导弹危机是紧张和缓和并存,紧张到足以让世界毁灭,但哪怕在最紧张的时候,双方都能保持相对的克制。而这种紧张和缓和并存的局面,便是冷战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双重影响。1、冷战的发展
2、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欧: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日本:让腾飞的经济撑起政治大国的脊梁!
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由、独立的权力!有哪些国际力量的兴起对两极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材料一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1)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3)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4)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日本的发展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它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尼克松的一次演讲日本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第三章:两极格局的瓦解(1)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东欧剧变材料一 历史的实际过程表明,把人民的力量过分地消耗在苏联以外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最终把国家的伟大和安宁、乃至其自身的正常存在置于危险境地。
——俄国学者叶甫盖尼?特罗伊茨基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是如何把人民的力量消耗在苏联以外的?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材料二 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苏联 ,但这种伟大不是靠帝国的野心和军事实力,而要靠人民的美德和生活质量。 ——雅可夫列《一杯苦酒——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到80年代苏联如何实现苏联的伟大?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 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德国统一 。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苏联入侵阿富汗星球大战计划概念解读-和平演变:
强调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煽动群众不满情绪。材料: 这些事件(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前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回答《世界历史》记者问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 经济危机。
③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
④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思考:据材料一、二,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
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史 料 探 究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避免扩大国家利益与安全威胁
不能只考虑自身国家利益
不能把国家利益扩大化
避免互相猜疑
加强交流与沟通
摒弃霸权主义思想
摒弃零和博弈思维
在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合作冷战启示【答案】 C1.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 堂 训 练【答案】 C2.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答案】 D3.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有力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4.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2)
8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5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但其霸权地位也受部分削弱。(2分) ①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通过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3分)
②霸权地位受部分削弱。美苏长期对抗,也消耗了美国实力,动摇了霸主地位;扶持德国和日本复兴,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美国经济和政治霸权;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拖累了美国,削弱了其霸权地位。(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