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含内置视频 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含内置视频 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7 15: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你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请你简要的说说.真有这样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的开放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1、通过学习,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中日文化交流、唐与新罗关系、玄奘西行)
2、了解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玄奘西行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3、通过学习,分析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三、玄奘西行学习目标一:1.含义、成员、规模:
日本派遣至我国唐朝的使节。当时称为遣唐使。
由使节及跟随来华的留学生、留学僧等组成。
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500多人。次数之多、规模之大2.目 的:
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而向中国派出了遣隋使。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从这则材料中,你感受到什么? 日本的中古制度,受唐朝政策影响。3.内容及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鉴真 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鉴真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精神?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鉴真 到达日本后,鉴真传授,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鉴真的贡献学习目标二: 新罗,朝鲜半岛上的重要国家之一,是中国古代对朝鲜的称呼。在唐代长安城经常可以见到“新罗人”,即现今我们说的朝鲜人。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很早与中国就有交往,隋唐时往来频繁。唐与新罗友好往来关系的表现: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2.许多新罗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进口首位。
3.仿唐朝制度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半岛音乐传中国。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学习目标三: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其原型人物是谁?关于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太宗时,历经千难万险西行天竺从那烂陀寺取回真经。……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玄奘取经经历玄奘取经经历玄奘西行都会遇到哪些困难?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季羡林 从玄奘身上我们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有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西方历史学家玄奘西行取经,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玄奘取经贡献及影响1.玄奘带回大师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的佛教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载了玄奘游历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中,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唐玄宗唐太宗日本天竺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传播大唐文化学习佛教《大唐西域记》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知识拓展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知识拓展隋唐时期和各国保持频繁交往的原因有哪些?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文化繁荣;
3、唐政府实行开放的政策;
4、对外交通发达。1、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坚持对外开放,鼓励交流。
3、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知识拓展从唐与各国保持频繁交往中给你有什么样的启发?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