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七《贝多芬传》序
作家与作品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1944年年底寂寞地辞世,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幸运的是,在他告别人世之前看到了巴黎的解放。
在纳粹魔焰最烈的时候,他能登高一呼,号召欧洲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当时他被看做是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洲知识界的“良心”。纳粹占领法国时,他隐居巴黎乡下,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回忆录和日记片段》——一部非常别致的回忆录;另一部是关于贝多芬的。
YAPEE在谈罗曼·罗兰时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又说他是俄罗斯式的法国作家。后一句是很有见地的话。我想到罗曼·罗兰,也是喜欢拿他和19世纪俄国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实在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不过,我更倾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看到人,尊重人,捍卫人类的文化,关键时能够挺身而出,不是埋头书斋——这和中国现代的一些有人文色彩的作家是有些不同的,如沈从文等。当然时势不同,国情不一,文化背景也相差太大,这样比较也确实是差强人意。说到他的文学创作,看过的实在不多。《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是大学时读的。现在印象都模糊了。但书前那句“江声浩荡……”和书中克利斯朵夫对那孩子的讲话,却像刀刻一样刻在脑子里。这套大书读起来真是辛苦!大段大段的议论,一成不变的场景,乏味的情节,只是作者的激情,主人翁的意志引导读者朝下读。我想自己实在怕是没兴趣和勇气重新拾起这本巨著重读的。关于他的《莫斯科日记》,我是去年看的。这本书很薄,里面的内容现在看来也着实平常了。30年代要是发表这种东西那可真是石破天惊的。《日记》写得吞吞吐吐,观点隐晦。倘对苏联当时的政治情况一无所知,读起来很难抓住要点。在读《日记》之前,看过蓝英年、郑异凡写过一些前苏联的文章,再看罗兰的书,就明白了好多。
罗兰是1935年访问苏联的,其实那时,斯大林的专制独裁已经形成,政治集权蛮横,经济生活的低效率,社会中的对立腐败,对言论钳制和作家处境的岌岌可危,已如千疮百孔暴露在他面前。他所做的只是平实的记录。就是这短短一个月的记录足以暴露苏联那一大堆可怕的问题……其中的选材,也可看出作者目光如炬的政治敏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罗兰的这本《日记》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放在一起读实在是既妙趣横生,又让人深思。罗兰的《日记》深藏密锁了50年,YAPEE说这是他的瑕疵。他和纪德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其实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来他是苏联的当时拥护者,他不愿发表《日记》为当时反苏分子所利用;况且斯大林那样的专制,也不会因罗兰的直言会有任何改变。二是访问期间他接触好多友人,如高尔基等,他知道发表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他必须保护这些人。实际上后来罗兰见过的那些人不少还是被杀了,不过这与罗兰访问无关。
罗兰死后,曾有人说他是“神秘主义”作家,一直不知何意。我觉得在文学上,他和近来那些过于讲究技巧的诺贝尔获奖作家相比,成就实在平平。但他是值得尊敬的作家,当得起欧洲知识界的“良心”!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中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这是对“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贝多芬”的崇高评价。结合课文就“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本文是为《贝多芬传》写的序言,可直接提到贝多芬的地方很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
《〈贝多芬传〉序》本来应为《〈名人传〉序》,作者另有《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与《贝多芬传》同列在“名人传”这总标题里。所以本文是总序,不可能只是单独写贝多芬。
有关资料
1.重读贝多芬
无论黑夜或白昼,他用手领导你。
——贺拉斯
一次,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用童稚的声音问:“贝多芬叔叔,您能让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吗?”那语气想来是很严肃的。这声音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同时响起的还有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这学期选了《传统与现代音乐赏析》课,总算有所收获,听到了一些不同流派和名家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贝多芬的降A大调奏鸣曲,不由得对贝多芬愈发感兴趣了。遗憾的是正如有人爱唱歌却五音不全,我(绝非自比苏轼)亦无些许的音乐修养,更是对每件乐器都一窍不通,所以这兴趣自然而然就侧重在其他的方面,不过有一个前提是:我确实欣赏他的音乐。作为研究贝多芬的权威,罗曼·罗兰这样评价道:“贝多芬的音乐唤醒和激发人类心灵中一切优美的情操……是使人类精神崇高圣洁的源泉……他的创作乃是音乐史上一个绝对的顶峰。”
可以看出,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感情是溢于言表的,因此言语中不免有些极端的倾向,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这样一个结论:贝多芬是人类文化和音乐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后来的可以超越,然而却不能替代和掩盖他。
音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时代紧密相连。贝多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德国狂飙运动、法国启蒙文学以至1792年大革命都给青年贝多芬以很大影响,这些决定了他思想中必然有反叛的一面,而不会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固有形式。因此,他曾受到来自所谓正统古典主义者和绝对浪漫主义者的批评。他对古典主义某些形式的改变引起守旧者的不满,而许多人亦不能理解在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下涌动的对爱和交流的渴望。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十二分的俗气,但我实在找不出更精确的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他的战斗——对命运、对事业、对他所爱和所恨的一切——令那些处于高位的王公贵族既仰慕他的才华又心怀几分畏惧。瓦格纳不无幽默地说:“任何一个亲王看上青年贝多芬一眼,大概就足以吓得他打消想使之成为他的乐队指挥的幻想。”这句话大约可以从贝多芬的画像和石膏面像上得到印证:饱满的额头,有力的双眼,尖怪的鼻子,冷峻的嘴角。不过他的微笑应该是很慈祥和爱抚的。
听老师讲,贝多芬的音乐手稿通常是改得一塌糊涂,不似莫扎特的一气呵成。我以为这最能说明两点:他的勤奋刻苦、创造的超越与突破。正是贝多芬使古典主义在圆满的乐章中辉煌退去,却没有衰落和死亡。读过贝多芬,我发现在他身上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第一次得到详细的阐释:即在高度形式化的透明外壳下贯穿着和谐与统一的主题。同样地,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一直是贝多芬也是古典主义关照的对象,这其中自然包含了浪漫精神。浪漫精神是浪漫主义的实质,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因素,任何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完全对立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贝多芬身上我看到了古典主义通向浪漫主义的桥梁,当然,桥是从这一边向那一边延伸的。
探寻贝多芬的音乐思想是一件很艰深的工作,绝非我所能胜任,在这个深深渗入哲学的问题里,有无数珍宝等待人们去发掘。在这里,我抄录三条贝多芬所喜欢的埃及格言,仅以此作为我在这一领域的有益尝试,倘或不能有所补益,敝帚自珍、退而守之的做法,想来也是可以的吧。贝多芬珍视的三条著名埃及格言:1.我是存在;2.我是现在存在的一切、过去的
一切和将来的一切;3.他是唯一,自生的,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有赖于这唯一的他。个体与群体、英雄与命运,这些格言中强调的意象是怎样的关系,似乎可以用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不死的是有死的,有死的是不死的”来解释,这是一种死亡哲学的观点。我想也许正是对生命与死亡的独特感悟决定了贝多芬的特有气质,而这种气质在海顿和莫扎特的身上是找不到的。听到孩子提出的问题,贝多芬微笑了。“音乐能够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
(杨鑫利)
2.了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幼便显露出他的音乐天赋,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赋,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4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11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13岁贝多芬便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的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1787年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
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的煎熬。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接受了“狂飙运动”的思潮。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己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世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中,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他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
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于反抗,宁愿贫困也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他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0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0p.84)、序曲《林利奥兰》(0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0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0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0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0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0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0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0p.50)。贝多芬的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莫扎特在这样年纪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1827),他的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在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做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加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3.贝多芬和我
这是一条引导贝多芬走向生命出口处的路。贝多芬到这生命出口处大门的时候,恐怕比他所希望的更早了一些。现在,我们已到达这条路上的最后一个驿站。越临近终点,我们步子走得越慢。这不仅是由于每当到了上坡路的转弯处,眼前就更加开阔,空气更加清新,更贴近那隐蔽而不外露的“神明”;也不仅是由于这一来就倦意散尽而感到舒坦;更多的是由于愁闷——对即将到来的离别,忧心忡忡。这时,真想对着贝多芬喊一声:“请稍等一会儿,不要这么快就……”我们在一起走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已有五十多年。我们相互之间老早就是朋友。当我还没有成为青年的时候,他来搀我的手。他选上了我,我也选上了他。
……那时,我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从乡下给带到巴黎,孤苦伶仃,既无朋友,也没有引路人,被掩埋在大都会拥挤的人群中。——对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来说,贝多芬是我呼吸困难时的空气,梦寐以求的自然,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渴望的宗教,黑暗中朝向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的窗户,跟依稀感觉到的“那个事物”的接触。
当我长大成人时,我虽生来爱幻想,却有着要求真诚地生活下去的心。我为了竭力搭救这颗心——不容许死心认命的那灵魂的呼喊——而平时必须苦战一番时,贝多芬是在他的称为交响曲的军队里训练我的队长。我从那交响曲汲取了英雄气概的精神力量。并且,用这种力量朝向那否定、怀疑、激烈动荡的情感冲锋陷阵。甚至在我一败涂地的时候,我依然对着那巨大的军队高声欢呼。
还有,当我进入晚年时,我从他的后期作品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解脱。心灵单独面对着神明,与暂且存在的各种形象嬉戏,并在其“实体”的正当中居座。……这不是抽象的睿智。这是输血。是依靠他的音乐的奇异的力量送到我血管里的输血。输入的血,通过脉管浸透到肢体的每个地方,成为我的肉、我的思想。这是理性无法理解的深奥的生命的奇迹——我试图检验这种盲目的力量。它在用触觉探索着创造性的“下意识”的地下的黑暗,并且往前走去。伟大的艺术家是由重叠的两个世界形成的。一个是明晰的、理性的地上世界,它把现象的嬉戏整理、组织起来。一个是要求有生活的、意志的地下世界,它竭尽全力试图靠近内在的
大海及其岸边。……不具有眼睛的这种力量,究竟是用怎样的神秘的方法靠拢光明?热切地盼望流入形体完美的铸模中的无形之物——天才的力量又是怎样来铸造它?对这些,贝多芬比其他任何艺术家都更明确地给了我们启示。因为,他用他的独白,在自己的作品中记下了创造的萌芽状况。我们遇到了谷子入土死而复苏并显示种种变容的炼丹术,也遇到了常常历尽千辛万苦而百折不挠的、不自觉地朝向潜在的最终目的的变体。我们参与了启示的诞生。这是从幽暗的源泉流露出来,将她的美——“面对着善之美”——的恩惠赐给人们、将其欢乐和安慰赐给人们的启示的诞生。为什么?因为,征服了世界的这种音乐语言,几乎具有与
福音书同样的威力,而用语言来叙说这种力量的人,知道力量来自比自身更高的地方,同时也完全领会到授予自己的最高尚的资格,就是要将自己享受到的这些光明中的一部分传给其他的人们(他自认为,即使仅仅是一部分,也只能传达得很不充分)。没有一个音乐家在一生中的最后阶段时,能像贝多芬那样光荣而又谦逊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相互矛盾。然而,有信仰的心灵知道这两者相辅相成。他一方面赞颂“个性的人格”——我没有说是“个人”。前者的含义是“具有本质意义的心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大气层中的王国”。另一方面,他赞颂在现实的大地上牢牢扎下根的人类共同体,赞颂在神灵下结合起来的一切民族的同胞爱这一巨大的希望。这正是继《庄严弥撒》之后、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也算是最强而有力的《第九交响曲》所具有的意义。这又是一部新的弥撒,是第二次祭礼——总之,是人类的大弥撒。
此后,灵魂就静坐在后期各首四重奏曲的神圣的孤独之中。但是,事实上,这种孤独并非他最后的话语,而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打断了他的发展周期。贝多芬并没有宣告与世长辞。他本来想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变得更扎实,装备得更完备,再回到人世间,重振旗鼓,用新的交响曲来展开新的战斗。因为,无论他多么热切地寻求永远之物,他也从不想到时间之外去寻找。想来,他也会和伟大的战友歌德一样说道“时间才是我的田地”。
他的天职在于耕耘这块田地,在于要在时间之中劳动,制造船只,将人们摆渡到那永远之物的所在处。——“为了你成为永远之物,创造了短暂之物。”——贝多芬的岗位就在这里。对这一点,直到时间的最后一瞬间,贝多芬都一清二楚。这一点,曾经促使我力图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将人类摆渡到彼岸的伟大的船夫——的形象,来使贝多芬复活。贝多芬把我摆渡过去了。……下一个轮到谁呢?“不论何时何日,只要那是你望见贝多芬的日子,你就绝对不会死得很惨。”
(罗曼·罗兰)
4.译者序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迻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精神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这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仆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译者(傅雷)
1942年3月
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原文。二是课外阅读《贝多芬传》,查阅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学生们课外阅读、欣赏并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就课文谈些自己的见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