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下专题——说明文之语言的准确性 课件(共29张PPT)+配套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下专题——说明文之语言的准确性 课件(共29张PPT)+配套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14:26: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四——说明文之语言的准确性
课后复习
练习题 写出下列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 )(列数字)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打比方)
3、如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举例子)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5、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6、鲸的鼻孔长在脑袋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打比方)
(一)
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千米。 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十分适宜。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问题:请你说说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列数字,说明了中华鲟洄游时间久、路程长。

新知导入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新知讲解
①表示时间
例句: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 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表示空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 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表示程度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 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重点掌握: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语、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
O 1.表示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O 2.表示确数:30倍、30%、一千二百多年..?
O 3.表示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
Q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O 5.表示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O 6.表示频率: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往往……
二、常见的考査方式
0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加点字词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加点字词的语境义,
③说明该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0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字词?
答题步骤:
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03、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答题模式:
①不能删,不能去掉。
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个栗子
①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
解析:“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为“总是”??
解析: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总是"表明一直如此,没有例外。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③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明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解析: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课堂练习
(一)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第二段末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答:“也许”是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这里用“也许”一词说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问题:请分析句子中画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目前”表示限制,强调空洞分布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只是截至现阶段的状况,如果去掉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本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提高
当然,挖洞不是针鼹(yǎn)的主要职责。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第一段中加点词“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往往在代词的上文中。
参考答案:是指针鼹要吃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这事。

2.为什么说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
参考答案: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寻求食物,供自己生存、生长。挖洞只是逃生的一种方法。?
3.第二段中的加点的词“据估计”,是否用词不准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用词准确,“据估计”表明以下数据只是推测,没有精确统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3分)?
先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微信深受人们喜欢;然后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
是“控”,什么是“微信控”。
2.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3分)
不能。“减弱”表示程度降低,说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微信控”症状变轻,消除是使不存在,彻底清除,
用在这里不符合实际,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如此现状的心理原因,并向其列出“微信控”的主要危害。(4分)
原因:(1)希望用微信满足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2)找到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
危害:(1)削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有损视力,伤害颈椎等。
????????
????????

课堂总结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
平实性
周密性
科学性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会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


作业布置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科学性、准确确、严密性。
阅读《死海不死》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亚州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文中在说明“死海”得名的原因时,使用了“大概”一词,对这个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
A. “大概”一词用得准确,因为说明文中模棱两可的词语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B. 说明文注重科学性,用词要极为准确,“大概”一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所以是恰当的。
C. 这个词可用可不用,用了能起到一定作用,不用也不影响文章的表达。
D. “死海”得名的原因还没有充分的依据,用“大概”来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四——说明文之语言的准确性
课后复习
练习题 写出下列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 )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
3、如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5、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6、鲸的鼻孔长在脑袋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一)
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千米。 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十分适宜。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问题:请你说说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新知导入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新知讲解
①表示时间
例句: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 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表示空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 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表示程度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 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重点掌握: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语、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
O 1.表示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O 2.表示确数:30倍、30%、一千二百多年..?
O 3.表示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
Q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O 5.表示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O 6.表示频率: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往往……
二、常见的考査方式
0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加点字词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加点字词的语境义,
③说明该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0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字词?
答题步骤:
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03、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答题模式:
①不能删,不能去掉。
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个栗子
①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
????????
②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为“总是”??
????????
③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明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
????????

课堂练习
(一)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第二段末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答: 。
(二)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问题:请分析句子中画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拓展提高
当然,挖洞不是针鼹(yǎn)的主要职责。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第一段中加点词“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

2.为什么说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
????????
3.第二段中的加点的词“据估计”,是否用词不准确,为什么???
????????
????????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3分)?
????????
2.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3分)
????????
????????
3.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如此现状的心理原因,并向其列出“微信控”的主要危害。(4分)
????????
????????
????????
????????

课堂总结
????????
????????
????????
????????


作业布置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

阅读《死海不死》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亚州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文中在说明“死海”得名的原因时,使用了“大概”一词,对这个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概”一词用得准确,因为说明文中模棱两可的词语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B. 说明文注重科学性,用词要极为准确,“大概”一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所以是恰当的。
C. 这个词可用可不用,用了能起到一定作用,不用也不影响文章的表达。
D. “死海”得名的原因还没有充分的依据,用“大概”来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9张PPT)
说明文之语言的准确性
统编版语文 四年级
练习题 写出下列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课前复习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 )(列数字)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打比方)
3、如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举例子)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5、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列数字)
6、鲸的鼻孔长在脑袋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打比方)


(一)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千米。 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十分适宜。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问题:请你说说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列数字,说明了中华鲟洄游时间久、路程长。
新知导入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新知讲解


①表示时间
例句: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 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新知讲解

②表示空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 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新知讲解

③表示程度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 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语、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
O 1.表示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O 2.表示确数:30倍、30%、一千二百多年..?
O 3.表示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
Q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O 5.表示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O 6.表示频率: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往往……
二、常见的考査方式
0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加点字词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①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加点字词的语境义,③说明?该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0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字词?
答题步骤: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03、加点字词能否删去?
答题模式:
①不能删,不能去掉。
②因为“……”表示……,删掉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个栗子
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

解析:“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个栗子
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为“总是”??

解析: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总是"表明一直如此,没有例外。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举个栗子
例如:“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明的象征”
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解析: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课堂练习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第二段末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答:
“也许”是或许,表示不很肯定的意思。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这里用“也许”一词说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千米,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问题:请分析句子中画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目前”表示限制,强调空洞分布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只是截至现阶段的状况,如果去掉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本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提高
?? 当然,挖洞不是针鼹(yǎn)的主要职责。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1.第一段中加点词“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往往在代词的上文中。
参考答案:是指针鼹要吃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这事。
2.为什么说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
参考答案: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寻求食物,供自己生存、生长。挖洞只是逃生的一种方法。
????
3.第二段中的加点的词“据估计”,是否用词不准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用词准确,“据估计”表明以下数据只是推测,没有精确统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3分)?
先用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微信深受人们喜欢;然后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控”,什么是“微信控”。????????????????
2.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3分)①观点②解释③比较④准确性?
不能。“减弱”表示程度降低,说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微信控”症状变轻,消除是使不存在,彻底清除,用在这里不符合实际,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如此现状的心理原因,并向其列出“微信控”的主要危害。(4分)??
原因:(1)希望用微信满足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2)找到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
危害:(1)削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有损视力,伤害颈椎等。

课堂总结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
平实性
周密性
科学性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会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作业布置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严密性、准确性

阅读《死海不死》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在亚州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文中在说明“死海”得名的原因时,使用了“大概”一词,对这个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概”一词用得准确,因为说明文中模棱两可的词语更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 B. 说明文注重科学性,用词要极为准确,“大概”一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所以是恰当的。 C. 这个词可用可不用,用了能起到一定作用,不用也不影响文章的表达。 D. “死海”得名的原因还没有充分的依据,用“大概”来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