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入一 在中国,曾经有这样一个备受世人瞩目的人:他既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文弱的书生,给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他无畏地面对反动势力,为民主正义而英勇献身。他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板书课题)
导入二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在这首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是的,歌词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日夜思念着家乡,想念着祖国。民族歧视的屈辱,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来抒发爱国思乡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1.对比手法,激发兴趣(第1~2段)
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同时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刻苦研究,严谨治学(第3~7段)
闻一多先生搞学术研究,十分刻苦,勤于钻研。“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中,作者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并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他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突出了他的崇高品质。“漂白了四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接着作者举出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例子,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高尚人格,无畏斗争(第8~20段)
第8段承上启下,从学者的方面过渡到革命家的方面。“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的积极态度,为写他的“做”做铺垫。“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鲜明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正直无畏的性格,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高尚的人格、无畏的斗争精神,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这句话运用排比,高度概括出闻一多先生在人生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特点,条理清晰,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尾两句话总结全文,“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先生勇于牺牲,在结构上照应开头。
4.勾画语句,提炼精髓
(1)文中体现闻一多高尚品格的语句
第1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第2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第3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第10段: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第15段: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第20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作用:这些句子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文中刻画闻一多的语句
人物形象:
说——“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
肖像——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细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精神品质: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提炼核心内容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段是前半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前半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两段是后半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后半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此外,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这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叙和议穿插较自然,笔调显得灵活多变,行文可层层深入,使人便于理解。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1.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1933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人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臧克家从此蜚声诗坛。他所创作的诗歌,讲究炼字炼意,音调自然和谐,富有社会意义。《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2.写作背景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闻一多回清华大学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二人相知之深。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发生后,闻一多先生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全国解放而战斗的前线。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示悼念。
3.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亦成就非凡,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作闻名于世。闻一多的诗作数量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善于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善于在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众多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与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普遍的震动。他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运动,能够具有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分不开的。
夹叙夹议
一、专题训练
1.给下列事例补上一个议论性的结尾。
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才、成功。
2.把下面的事例改写成夹叙夹议的一段话,揭示出一定的道理。
薛谭跟随秦青学习唱歌。经过半年的学习,薛谭学会了不少演唱技巧,在师兄弟中小有名气。这时,薛谭自以为唱得很不错了,便萌发了回家的念头。一天傍晚,秦青正在弹琴,薛谭来到琴房向老师辞行。秦青既没有劝阻,也没有指责,平心静气地说:“今日天色已晚,暂且休息一夜,明早老师为你送行。”第二天早晨,秦青在城郊的大路边准备了酒菜为薛谭饯行。师徒饮过话别酒后,秦青把自己使用的一张琴郑重地赠给了薛谭,然后打着节拍唱起了悲壮的歌曲。歌声高亢悲凉,动人心魄,震撼了树林,在天空中回荡,阻止了空中飘动的云彩。薛谭被老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立即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向老师认真求教,并且表示要把老师的演唱技巧全部学到手。
【答案】 示例:秦青教薛谭唱歌。薛谭还没有把老师的本领学会一半,便自以为很不错了,就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强留他,而是在城郊的大路边为他送行时,唱起了悲壮感人的歌。歌声震撼了林木,回荡在空中,阻止了飘动的云彩。薛谭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要求回去继续跟老师学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求知应当谦虚好学,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薛谭如果因为自满而真的离开老师,必然前功尽弃,一无所成。
二、类文阅读
冯其庸:寻源问道终不悔
王文章
冯其庸先生是民族学术传统和精神的继承者,他的学术人生投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自强不息与刚健挺拔。冯其庸先生,也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学者,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用朴实的学术研究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忠实而又爱憎分明地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文化历史,抒发了壮怀激烈的崇高情怀。
醉心学术
出身贫寒的冯其庸先生,自小就深知人生勤奋耕耘的重要,不论是作为耕牧之童,还是跻身学术之伍,都将勤奋的品格保持了一生。
他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原因何在?翻开冯先生很多的文集自述,可知他很多著述是夜以继日写成的,有的甚至是在旅途中构思动笔的,他的诗画则多在学术研究的间隙创作。因为与冯先生同处一个单位,我常常去看望他。有一次,冯先生生病住院,我走进病房时,他正躺在病床上休息,身体因为病痛不能动弹,可手里依然握着一本书,潜心阅读。如今,已经90高龄的冯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新作迭出,重新补充、编校的《瓜饭楼丛稿》(35卷)最近就刚刚由青岛出版社隆重发行。可以说没有刻苦自立的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勤奋追求的品格,要想完成1 700万字的《瓜饭楼丛稿》是不可想象的。
冯先生讲:“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如果没有如此从容自下、虚怀若谷的情怀,扬鞭奋蹄的精神,何以成为今天的学术大家?
求真问美
冯其庸先生学术人生的另一特色是求真问美。冯老从学六十余年,逾一甲子,是什么信仰支撑了他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1963年,他在故宫文华殿看到《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一面之缘后便一直记挂于心。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他见到了《五庆堂老谱》的抄本,便一路追踪查找,从而得到一大批文献资料,丰富了红学研究的史料基础。为验证曹雪芹的祖籍,他四次前往辽阳,并在河北涞水县张坊镇沈家庵村找到了五庆堂的曹家大坟。他说:“真实的史料往往经得起任何细节的验证。”
我们浏览冯老的文集常常能感觉到,有一种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这就是他对真理的热爱,对艺术美的沉醉。通观冯老的成果,其中既有严谨缜密、慷慨激昂的求真文字,也有个性独具、风格鲜明的艺术创作。学术贵在求真,艺术贵在扬善求美,冯老以自己的实践再次彰显了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价值。
实证求知
冯先生还是一位善从实践中求真知的学者。冯老认为做学问不能只在书斋里做,尤其是碰到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时,需要真真切切、切切实实地进行调查,需要一定的实证与还原精神。在研究某种社会思潮或文化思想时,特别需要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其特定的经济关系。他曾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依据,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以增加对古籍的历史把握。他曾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典范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红楼梦》的思想蕴含做深刻的解释。
关于治学读书,冯老也有其独到、精辟的理解。在冯老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我们取其独到之处而知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老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不论是对《红楼梦》贾史的考证和形而上的思想分析,还是对项羽之死的考证,对玄奘东归之路的确定,他都认真地做了历史调查或者实地调查。他说不亲历不放心,走过一遍,心里才踏实。正是这种不迷信典籍,对追寻历史真相充满渴望的精神,才让他从征询曹氏足迹一路走到探访玄奘东归的路上。
“不有艰难,何有圣僧。为学若能终身如此,则去道不远矣。”冯先生心仪玄奘,所以他重走漫漫西域长路。冯先生仰慕徐霞客,所以他遍行东南与西北。冯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他坚持实事求是、服从真理。冯先生跋涉不止的人生经历,令人悟出他的为学之道。
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我们同样可将此回赠给冯先生,以表达对他奉献学术、追求艺术之美人生的由衷赞美。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8期)
1.选文介绍了冯其庸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结尾引用冯先生的“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意在说明什么?在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方面有何作用?
3.下列选项对选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诸多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增加对古籍的历史把握。
C.在《求真问美》一部分,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了冯先生对真理的挚爱,对艺术美的沉醉。
D.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4.冯先生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生病住院仍潜心阅读;②九十岁高龄时仍新作迭出;③查找资料,锲而不舍;④实证求知,跋涉不止。
2.意在说明冯先生的为学之道。结构上,照应前文,总结全文。 内容上,表达了对冯先生奉献学术、追求艺术之美人生的由衷赞美,点明和深化了文章主旨。
3.D
4.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从少时到取得巨大学术成就,勤奋的品格保持了一生。②潜心研究,实证求真。如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问题都要实证与还原;不迷信典籍,认真地进行历史调查或实地调查。
1.同题佳句
闻一多名言
(1)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当尊敬。
(2)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3)尽可能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
2.拓展阅读
心 跳
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即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选自《死水》)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内涵丰富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切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这篇文章。(板书课题时,在“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空两个字的字空,接着写“的说和做”)
2.破题。
(1)补上“先生”二字,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有这两个字和没有这两个字的区别。
明确:“先生”一般是对那些有学问、品德高尚的人的称呼。
(2)“说和做”是什么结构?
明确:并列结构。
二、感知文本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是分了“说”和“做”两个部分来写的吗?
2.文章到底是怎样安排“说”和“做”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出最关键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重点读一下第7段和第8段。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是从闻一多的两个身份来写他的“说”和“做”的:“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三、再读品味
1.作为学者,闻一多都“做”了些什么?
明确: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2.其中哪些词语表现了他“做”的样子?
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3.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怎样理解?
生:贬义,有炫耀的意思。
师:同学们都体会得很好,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喜欢到处炫耀自己,发表了一点文章就到处嚷嚷,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学一学他的实干精神。
4.闻先生做研究,写书、写文章是从来不说,从不炫耀;现在也有人写书、写文章,虽没有多少作品,却大肆宣扬,他们可能是为了两个字:“名”和“利”。闻一多先生又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四、教师小结
第1至7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的品质,这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那么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又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呢?我们把文章第二部分读一读。另外,本文对闻一多先生充满了崇敬之情,我们要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二、品读揣摩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
明确: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闻一多做的哪些事能表现出他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阅读第10段,思考闻一多先生“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是怎样说的。
明确:
原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再后来“向全国人民呼喊”。
4.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不计个人利益,潜心研究学术;当他看到时局黑暗,他极力为民众争取民主的权益。这两个阶段有没有共同点?
明确:有共同点。革命是为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做学问是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请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
明确:最后一段在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
6.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六件事来写?
明确:闻一多先生经历丰富,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有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都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惧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板书设计】
说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