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导入一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千百年来,我们的母亲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
导入二 (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吧?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部。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导入三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1.提纲挈领,引出下文(第1节)
文章先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代表的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然后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表明写作目的,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朋友”的称呼,好像面对面地交流,使人倍感亲切。“英雄”既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伟大的精神,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2.黄河景象,势不可当(第2节第一层:“我站在高山之巅”至“劈成南北两面”)
这一层写的是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到黄河的景象。“望”字统领下文,一直统领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俯瞰全景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用“奔”“掀”“结”“劈”等动词突出了黄河雄壮的气势、豪迈的气魄,生动传神。
3.民族摇篮,伟大贡献(第2节第二层:“啊!黄河”至“在你的身边扮演”)
这一层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文章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
4.民族屏障,地理优势(第2节第三层:“啊!黄河”至“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这一层歌颂了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把黄河说成是“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黄河精神,泽被众生(第2节第四层:“啊!黄河”至“发扬滋长”)
这一层歌颂黄河泽被中华儿女,黄河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里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6.歌颂民族,增强自信(第2节第五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至结束)
这一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中华儿女要以黄河为榜样,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中华儿女必胜的信心。
7.勾画语句,提炼精髓
(1)文中描写黄河的语句
①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②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④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⑤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⑥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⑦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⑧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作用:这些诗句描写了黄河磅礴的气势,为赞颂黄河精神做了铺垫。
(2)黄河形象及精神品质
黄河形象:
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俯瞰——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纵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横写——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精神品质:气势磅礴、势不可当、伟大坚强。
(3)提炼核心内容
《黄河颂》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踔厉的伟大民族精神。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朗诵词部分,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梳理思路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分为四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1.比喻准确,句式铿锵
歌词中的语言十分精练、形象。歌词中的比喻句的运用,既贴切准确,又形象生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把黄河说成是“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把黄河比喻为“巨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而句式的选用和句子长短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和诗人心中的激情。
2.感情强烈,风格豪放
这首歌词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强烈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的抒写。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诗人以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向上的激情,歌颂了伟大的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风格大气、豪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感召力,产生了读者、诗人、文本三者共鸣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是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的,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的主要流派有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1.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27年参加革命。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北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香港“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文化界盛情邀请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声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表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当时有两个印象,强烈地直接激发了我胸中蕴蓄的诗情。一个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确确实实是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已经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了。当时,同舟共济的邬析零同志记录下来的船夫号子,曾经是星海作曲时的重要参考。再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虎口)看黄河激流堕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这是著名的“黄河冒烟”“陆地行舟”(船过此处要在陆上绕行一段)的地方。我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我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地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说“如实地写”,因为确实“从十里路外”,可“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它确实“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这里描述的历史上西北人民无尽的苦难,当时“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穿插在敌人后面”的奇异场面,也都是真实的。《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第三首,被写成一首朗诵歌曲,这在词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尝试。星海写道:“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能表达歌词的内容,而又可独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尝试。”(《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我以为应当这样尝试发挥艺术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对此表示遗憾。朗诵歌曲表演时难度较大。他们怕处理不好,影响了整个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两场演出,是由我带病朗诵的,当时伴奏条件也比较简朴。后来在延安演出,新中国成立前在南北各大城市业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气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难于处理砸了锅。现在的专业团体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条件比过去强得多。我希望艺术家们克服困难,希望听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
我现在还记得,1939年2月的一个晚上,延安交际处一个宽大窑洞里,抗战演剧第三队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农历除夕。我应邀从二十里铺的医院赶来参加这个晚会。星海同志也应邀参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灯下,我站起来作了几句说明,然后很带感情地一气朗诵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黄河》歌词。同志们以期待的眼光聚精会神地谛听着。掌声刚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杂以欢呼,祝贺这诗与音乐的心灵的契合。
《黄河大合唱》主要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歌词为实现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痛惜天才的作曲家过早地离去!要是他活到今天——当然是80高龄了,听到他的歌声至今还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起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那该多好啊!要是他还活着,在他正常延续的后40年中间,他该写出多少不朽的时代乐章啊!想到这里,越发感到我们损失之大!越发激励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弥补我们的重大损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创造,为中国增添新的光彩!
(原载1985年8月28日纽约《华语快报》)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诗歌是怎样运用比喻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 这是一首饱含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情感的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在诗中,诗人以“炉中煤”作比,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标题“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中,“炉中煤”既不是比喻诗人自己,也不是比喻所眷恋着的祖国,而是诗人眷恋祖国的“情绪”。诗人以火红而炽热的“炉中煤”比喻自己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绪”,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张力,很容易使人在诵读之余联想到诗人情感的热烈和心理的激荡。
1.同题佳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2.拓展阅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光未然
(朗诵词) 啊,黄河!
黄河! 河中之王!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它是一匹疯狂的野兽啊,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发起怒来,
这里, 赛过千万条毒蟒,
我们在你面前, 它要作浪兴波,
献上一首诗, 冲破人间的堤防;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于是黄河两岸,
(歌词) 遭到可怕的灾殃:
黄河之水天上来,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排山倒海,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汹涌澎湃, 使千百万同胞
奔腾叫啸, 扶老携幼,
使人肝胆破裂! 流亡他乡,
这是中国的大动脉, 挣扎在饥饿线上,
在它的周身, 死亡线上!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如今
红日高照, 两岸的人民,
水上金光迸裂。 又受到空前的灾难:
月出东山, 东方的海盗,
河面银光似雪。 在亚洲原野,
它震动着, 放出杀人的毒焰;
跳跃着, 饥饿和死亡,
像一条飞龙, 像黑热病一样
日行万里,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注入浩浩的东海。 啊,黄河!
虎口——龙门,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摆成天上的奇阵; 你亲眼看见,
人, 这五千年的古国
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遭受过多少灾难!
就是毒龙 自古以来,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黄河边上
从十里路外, 展开了无数血战,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让垒垒白骨
像烧着漫天大火, 堆满你的河身,
使你热血沸腾; 殷殷鲜血
其实—— 染红你的河面!
凉气逼来, 但你从没有看见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敌人的残暴
它呻吟着, 如同今天这般;
震荡着, 也从没有看见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黄帝的子孙
摇动了地壳, 像今天这样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山岳一般地壮烈!
游击兵团, 啊,黄河!
野战兵团, 你可曾听见
星罗棋布, 在你的身旁
穿插在敌人后面;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在万山丛中, 你可曾看见
在青纱帐里, 祖国的铁军
展开了英勇的血战! 在敌人后方
啊,黄河! 布成了地网天罗?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古往今来, 不让敌人渡过!
在你的身边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但是, 啊,黄河!
你从不曾看见 你奔流着,
四万万同胞 怒吼着,
像今天这样 替法西斯的恶魔
团结得如钢似铁; 唱出灭亡的葬歌!
千百万民族英雄, 你怒吼着,
为了保卫祖国 叫啸着,
洒尽他们的热血; 向着祖国的原野,
英勇的故事,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像黄河怒涛, 胜利的凯歌!
5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导引】
一、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诗人、文学评论家。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二、背景资料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三、题目解读
《黄河颂》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黄河船夫曲》中诗人写道:“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冲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决心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教学过程】
一、疏通字词
1.字音认读。
狂澜(lán) 屏障(zhàng) 哺育(bǔ) 体魄(pò)
2.解释词语。
(1)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2)哺育:喂养。
(3)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4)浩浩荡荡: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也指声势浩大。
(5)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6)狂澜:巨大的波浪。
(7)九曲连环:形容江流弯曲。
二、内容讲解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首诗的内容层次分明:
首先写“望黄河”。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节写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黄河的形态、奔腾的气势、汹涌的力度。
接着“颂黄河”。诗人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写“学黄河”。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誓言。
三、句段品鉴
1.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品析:一个“望”字统领此部分,将黄河“九曲”的形态、水的源头、水的流向、奔腾的气势以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力度描写得酣畅淋漓,让读者也如同诗人一样,亲身感受到黄河的美丽、黄河的壮阔。这段为下文进入颂黄河打下坚实的根基。
2.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品析:这一部分诗人深情地歌颂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同时也歌颂了中华儿女为了保卫黄河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也暗含着中华儿女一定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之意。比喻修辞的运用,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摇篮”一词点明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五千年”写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
3.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品析:诗人把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无数的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气度与力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气势。“伸”写出了黄河的顽强生命力,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四、写法探究
1.大量运用比喻修辞。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说。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2.突出运用象征手法。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实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3.注重音韵和谐。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句式上,长短结合、自由奔放、气势强劲;韵脚上,先“an”后“ang”,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4.注意形象刻画。
这首歌词还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五、疑难题解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明确: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中国第二长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条重要的水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据中国历史记载,黄帝、炎帝曾在这一片土地上激战,大禹曾治理黄河,中国的七大古都有五座在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达3 300多年。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都有重大的影响。到北宋之后,中国经济重心才逐渐从黄河流域南移。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当年,中华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采用“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战斗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因此诗人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综上所述,诗人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而是有根有据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颂》,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读诗的方法。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同学们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
【板书设计】
黄河颂
望——颂——学
雄浑壮阔 摇篮 伟大坚强
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