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导入一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陆定一的《老山界》(板书),进一步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导入二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很多,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下面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1.开篇入题,描写困难
文章在开端写道:“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一句话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行军的目的——翻越老山界,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呢?有“三十里高”,部队行军翻山的困难显而易见。
2.叙之有序,张弛交错
《老山界》作为一篇记叙文,采用顺叙法,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确,做到了行文脉络清晰,地点转换巧妙,情节跌宕,是顺叙文章中的典范之作。
当时的情况是后有追兵,前有高山,红军战士连日行军,非常疲惫,并且粮食供给缺乏,伤员较多,部队的处境十分险恶。但作者叙述起来,没有豪言壮语,如话家常,不急不躁,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转换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虽多为平实的叙写,但情感却寄寓其中,含蓄而又感人。
3.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队伍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特别陡峭。又如,前面只写决定要爬老山界,又说“非夜里行军不可”,又要队伍第二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只知其“急”,处处都是悬念。直到将近山顶,听到枪声,说在队伍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可见敌军追击之紧,回过来再读,就加深了理解。
4.议论结尾,意味深长
本文以记叙为主,但以议论结尾,使文章富有变化。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活力,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意味深长。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了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5.用词讲究,意蕴深刻
作者用词十分讲究,一个词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很有表现力。比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一个“之”字,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曲折盘旋及山势的陡峭险峻,老山界的“高”与“险”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也让我们对革命前辈们的乐观主义豪情生出敬佩之情。再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所代指的是远远传来的飞机轰鸣声,作者从其声音中展开联想,写它们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包含了对敌人的讽刺与谴责:日本列强的铁蹄已践踏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什么不团结一致共同打击侵略者呢?“叹息”一词的含义是多么深刻而富有感染力啊!
6.比喻生动——语言美
文章叙事朴实无华,但写景却隽永生动,引人遐想,也烘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之”字形的山路,异常艰险,但作者却能在其上酣然入梦。一觉醒来,眼前是一幅壮美的图画:“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三个句子,三个比喻,老山界的夜景就展现于我们眼前了。什么背后的追兵,什么爬山的艰险,全然没有放在心上,只有眼前那奇特的景观,如此大无畏的革命豪情确实令人感动。下山的路上依然有景致跃入眼帘:“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叮咚的声响、晶莹剔透的样子,都从“银子”一词中表现出来了。在艰险的战斗故事的叙写中,有了景的点缀,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非常突出,文章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7.饱含情感,真挚强烈
作者对红军队伍有强烈的信心,如“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有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如登山时的欢声笑语;有对自己的同志的真挚热爱和赞美之情,如写医务人员的辛苦和对医务人员中“英勇得很”的女同志的赞美;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如“我们完成了任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不少写景文字,更是优美的抒情佳句,如写夜宿的所见所闻和“下山十五里”所见的“景致”等。文中融入真情,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让人百读不厌。
1.顺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其作用是: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本文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记叙了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如:下午才动身——天黑了才到山脚——半夜里,忽然醒来——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十五里——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2.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要注意: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
点亮火把行军的描写——半夜醒来,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下山十五里路途描写景物
(详写) (详写) (略写)
3.融情于景
景是客观的,情是主观的,描写景物,只有融合了人的情感,景物才是“活”的,否则就成了毫无生气的照片。写作中要注意选景,要触景生情,情从景发,情景交融,将景语演化为情语,在环境景物描写中,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场面气氛。如:“下山15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几句淡笔写出下山景致的清新隽永,正契合了红军战士征服了老山界的艰难险阻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4.反衬
红军翻山经历了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处境难等困难,反衬出红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一文真实地记述了红军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难爬的山的过程,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将整个事件描述得有头有尾,波澜迭起,绘声绘色,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叙述顺序
1.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关于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二、长征的路线
1.里程: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2.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在军事上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生活上,工农红军异常艰苦,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带,皮鞋;在环境上,有高耸云霄,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有一望无际的草地,人一踏上去就陷下去。给红军生命造成威胁。
四、长征的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红军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顺 叙
(一)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废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乌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乌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选自《中学生阅读》)
1.乌尔达拉克的父亲为什么坚决让儿子回家帮忙转场?
2. 第二至四段采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这是乌尔达拉克家最后一次转场,父亲希望他继承哈萨克族的传统,学会在马背上过日子。(意思对即可)
2. 插叙。补充交代了最后一次转场的背景和乌尔达拉克辞职的原因;为写下文父子之间的矛盾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二)学滑雪的第一件事
孙道荣
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到东北旅游,想感受一下北方的冷,此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学滑雪。现在,面对厚厚的白皑皑的雪地,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
我们都是第一次踏上滑雪板,双手拄着滑雪杖,笨拙而艰难地挪动着沉重的脚步,小心翼翼地跟在教练身后,走到了雪地上。不断有人从我们身边“唰唰”地滑过,那姿势,那神情,真是帅极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对教练说,快教我们怎么滑吧!
教练是个小伙子,脸黑,高大,据说是个退役滑雪运动员。他拄着雪杖,扫视我们一眼,笑着说,欢迎来我们这儿学滑雪。我们报以微笑,那赶紧教我们吧。教练问,大家都是第一次学滑雪吗?我们点头。那好,教练说,我们先来学习怎么摔倒。
学摔倒?这有何难?虽然我对教练要先教我们怎么摔倒不以为然,但我还是决定,漂亮地摔一跤给他看看。我低头看看脚下亮晶晶的雪地,抬起一只脚上的滑雪板,正犹豫着怎么摔,能够摔得优雅些,不料另一只脚上的滑雪板突然往前一滑,整个人向后倒去,仰面八叉地摔在了地上,毫无准备,很狼狈。我弯腰拍拍腿上的雪,突然,脚下的滑雪板又向后一滑,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前扑倒,来了个狗啃泥,手中的滑雪杖也被我扔出了很远。
教练伸出手,将我拉了起来,问我,没伤着吧。我难为情地摇摇头,其实,刚才往前摔倒时,因为双手撑地,手掌心被雪地挫得很疼,虽然戴着厚手套。教练环顾大家说,学滑雪,摔跤很正常,关键一点是,应该怎么摔?怎么摔才能保护我们不受伤?这才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教练指指我,刚才挨摔因姿势不对,很容易使自己受伤。在雪地上,正确的摔倒姿势应该是侧摔,即向身体的两侧自然摔倒。说着,教练将滑雪杖收到腋下,然后,左腿一曲,身体自然而然地向左侧倒下。我们学着教练的样子,屈腿,慢慢地向一侧倒下去。
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几次摔下来,对摔跤的恐惧感,还真没了。教练又教我们摔倒后怎么爬起来,怎么站立,怎么往前滑行。
教练终于答应,让我们试着从小斜坡上,慢慢往下滑了。真想不到,才学习了一个多小时,我就能够滑雪了,可以在雪地上飞翔了。教练叮嘱我们,往下滑的时候,如果速度太快,刹不住,或者前方有人避让不开,那就主动摔倒。在放手之前,教练又不放心地追了一句:记住,有时候主动摔倒,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滑雪板沿着斜坡,往下滑去,速度越来越快,我左摇右晃,努力保持身体平衡。飞翔的感觉,真爽啊!突然,前面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停在了雪道上,挡住了我的路,而我还不会拐弯。眼看就要撞上去了,我紧张得手忙脚乱,猛然想起教练的话,摔倒!我赶紧侧身,顺势摔倒下去,身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又向前滑行了几米,与停在我前面的那个人,擦身而过……
半天学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滑雪要领。算一算,学习过程中,我摔了近二十跤,妻子则大大小小摔了几十跤,儿子摔得最少。我们都丝毫没有受伤。想起教练那句话,有时候主动摔跤,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他说得很对。
(选自《杂文报》)
1.选入材料的理由。
文章选材真实,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顺叙的叙述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顺叙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体会文章的哲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对如何学习滑雪,作者娓娓道来,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正一起练习滑雪。文末画龙点睛,充满了哲思,又巧妙地与题目呼应,文章的整体美得以体现。
2.文章是怎样采用顺叙的方法写的呢?
文章先交代了滑雪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叙述了作者从不会滑雪到学会滑雪的这一过程。在作者亲身经历了滑雪之后,有了真实的体验,还有“有时候主动摔跤,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的人生思考,这其中蕴含的深意,让读者回味无穷。
1.同题佳句
登山名言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2. 拓展阅读
大渡河畔英雄多
杨得志
一九三五年,我在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当团长。那年五月,我们强渡川滇边界的金沙江,到了四川西部的大渡河。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河宽三百多米,水深十几米。大渡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困死在那里,一面派遣几十万大军从后面追击,一面抽调“精悍部队”扼守大渡河和泸定桥。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实现北上抗日的计划,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红一团接受了渡河先遣任务。出发以前,首长指示说:“这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关系着十万红军的生命!”
渡河以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经过侦察,知道敌人布置了好几个团的兵力:三个所谓“骨干团”在泸定桥附近,一个团在安顺场对岸把守渡口(主力在下游十五里处),两个团在下游三十里处防守。经过分析,选定安顺场做我们的渡口。
安顺场在大渡河西南岸,那里有敌人两个连守着,只有一只渡船。红军要强渡过去,先得消灭南岸敌人,夺取渡船。我们冒雨行军一天一夜,深夜十点多钟赶到离安顺场十多里的一个大山坡,等待命令。一天一夜一百四十多里的急行军是够疲劳的了,战士们一停下来就倒下呼呼地睡着了。我趁部队休息,找附近的老乡了解情况。不久接到指挥部的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渡船,强渡大渡河。我和团政委研究后决定:一营随我行动,抢夺安顺场;二营由政委带领,到下游十五里敌人团主力的对岸,佯作渡河,牵制敌人主力;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我们的决心很快变为部队的行动,疲劳的战士从泥地上爬起来继续行军。靠近安顺场的时候,一营三个连分成两路,像两把尖刀刺向敌人。
安顺场的守敌做梦也不会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我们的尖兵排和敌人的哨兵接触的时候,哨兵问:“哪一部分的?”他们还以为我们是他们自己人呢。
“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吼声像春雷似的响彻夜空。
乒!敌人慌乱地开枪了。可是已经晚了,四面都是我们的火力。不到三十分钟,我们就占领了安顺场。
我坐在一间小屋里正为渡船伤脑筋,突然听到外边有人喊:“哪一个?”通信员一听声音不对,急忙拿起枪来跑出去。果然是敌人,他们摸不清我们的情况,乖乖地缴了枪。原来这几个敌人是管船的,我急忙叫通信员把他们送到一营去,想法把那只唯一的渡船弄到手,那只船成了我们渡河的唯一希望。
可是没有船工,还是没有法子渡河。只得推到第二天。我一夜没合眼。渡河!渡河!我满脑子是渡河。我想到首长的话,心里十分焦急。
第二天好不容易从周围的山沟里找到十几个船工。他们答应把我们送过河去。我们决定按时强渡。一只渡船不可能把全部战士都渡过去,只得挑选少数人。可是挑选谁呢?我把挑选渡河人员的任务交给一营营长孙继先同志。
孙继先同志一下子被战士们围住了。他们知道要组织渡河奋勇队,谁都想当个渡河先锋。一个钟头过去了,还是不能决定由哪些人去。孙继先同志向我请示怎么办,我立即告诉他:“从一个单位里派人去!”
孙继先同志决定从二连里派十几个人去,二连集合在屋子外边的场地上。场子上静得很,只能听到河边的水声。“熊尚林,曾会明,刘长发,张克表——”叫到名字的都松开紧绷着的脸,流露出满意的神情。十六个名字叫完了,勇士们集合在一起。我看看他们,一个个都生龙活虎,觉得孙继先同志眼力真不错。突然“哇”的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出来,嚷着“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他一边哭一边嚷,向营长那里跑。孙继先同志看了看,他是二连的通信员。“去吧!”营长感动地说,例外地批准他参加渡河奋勇队。通信员听到营长允许了,赶紧擦去眼泪,飞也似的跑到十六个人的队里。
十七个勇士,每人背一支短枪,一挺花机关枪,带一把大刀,五六个手榴弹,还带着工作器具,由二连连长熊尚林同志担任队长。
严肃的时刻来到了,熊尚林同志带领十六个同志跳上了渡船。岸上的同志们喊道:“同志们!十万红军的生命就在你们几个人的身上!坚决渡过去,消灭敌人!”渡船在这热烈的鼓舞中离开了南岸。
敌人惊慌了,向我们的渡船开火。“打!”我们的炮兵向敌人开炮了。“嗵嗵”两下,敌人的碉堡飞到了半空。我们的机枪和步枪也发挥了威力。枪弹像暴风雨一样袭击着对岸。
船工们一浆连一浆地拼命划着,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船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几乎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突然,猛地一发炮弹落在船边,掀起一个巨浪,渡船剧烈地晃荡起来。我非常着急,差点叫出声来。幸好渡船随着巨浪颠簸了一阵,慢慢地平静下来。渡船继续在前进,越来越靠近对岸。只有五六米了。勇士们都站上船头,接着就不顾一切地往岸上跳。
对岸山上突然滚下一个手榴弹,一个滚雷,轰轰两下,冒起一阵浓浓的白烟。敌人就从小村庄里冲出来。
敌人不下二百,我们只有十七人。奋勇队背水作战,情势非常紧急。“给我轰!”我命令南岸早已准备的火力。轰!轰!迫击炮弹不偏不歪地在敌群中开了花。接着重机枪延伸射击,枪弹像雨点似的飞向对岸。“再来一个!打,狠狠打!”阵地上扬起一片呼声。敌人溃退了,慌乱地四散逃命。“打!打!延伸射击!”我再一次下命令。已经上了岸的勇士趁机俯身冲上去,占领了渡口工事。
渡船很快回来了,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一些同志赶忙登上去。“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支援第一批登陆的同志!”我向营长这样叮咛。
船飞速地向北岸前进。山上的敌人又向河心射击。敌人孤注一掷,企图组织全部火力挡住我们的后继登陆部队。渡船在浪里颠簸着,渐渐地驶到岸边了,突然一梭子机枪子弹打到船上。就见一个战士捂着他的胳臂。显然是受了伤。渡船飞快地往下滑去,滑了几十米,“砰”的一下撞在一块大礁石上。我焦急地望着,只见几个船工用手撑着礁石。礁石两边的水很急,要是渡船再往下滑,到礁石下游急流汇合处非翻身不可。“撑啊!”我紧张得心都要崩了。突然从船上跳下四个船工来,蹚着水用背顶着船,船上四个船工用竹篙撑。速度极慢,几乎十分钟还推进不到一米。头顶上子弹呼呼地响着。十分钟,又是十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才推进了一半。足足一个小时才靠岸,我这才嘘了一口气。
一阵炮响,敌我火力又接上了。敌人又是一阵滚雷,并且吹起号子发动冲锋。“继续射击!”我命令南岸火力压住敌人。炮弹、机枪弹一批又一批地射到对岸,步枪射手们也努力瞄准射击。敌人在烟幕中仓皇逃命。
这时候,我们的勇士们一起冲上去,手榴弹、枪弹一齐打过去,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敌人被杀得溃不成军,拼命往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过了一会儿,那只唯一的渡船又回到了南岸。于是,由我带领几名重机枪手坐船到对岸,扩大战果,巩固阵地。这时候天色已有些晚了,渡船连续往返,一船又一船的红军都安全地到了对岸。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下游又缴了两只船,渡河加快了。到第二天上午,全团安然渡过了大渡河。
红一团强渡大渡河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团强夺泸定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将同其他光荣的革命事迹一起,永远记入革命史册。
(选自1957年出版的《红旗飘飘》第二集,有改动)
6 老山界
【导学目标】
1.知识:了解背景,掌握字词,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力: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情感: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难点】
1.导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导学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导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爬的山的故事。作家陆定一亲历老山界的翻越过程,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它的?又有怎样的惊险?结果如何?读完课文之后,你可以通过填写下面的表格来把握文章的内容。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内容
二、给文章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第一部分(1):点题,交代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
第二部分(2~33):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了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层(12~23):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山间露宿,表现了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24~30):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越岭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1~32):记叙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宿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3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历程。
三、研读课文
1.课文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什么要记叙和瑶民大嫂攀谈的经过?
2.瑶民大嫂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从文中找出依据。
4.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表现出红军怎样的精神?
四、精读品味
1.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真挚细腻,内涵丰富,写法新颖。下面请体味“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里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的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之音,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运用这些比喻句,一是表现了山的高和险;二是体现了红军战士宽广的胸怀、乐观的精神。
2.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应该以记叙为主,可结尾用的是议论,请多角度品味作者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
明确: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写法上,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险阻的豪迈气概。
(3)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意味深长。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困难,他们表现出了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明长征的胜利来之不易。
五、深入探究
材料一 2006年度感动中国特别奖颁给了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集体。
颁奖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越雪山草地,突破腊子口……创造奇迹的是一支衣衫褴褛的工农武装,他们装备低劣而士气高昂,他们几入绝境又几度重生。是长征,铸就了这支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军魂。
材料二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学习完《老山界》,我们再读上面的两则材料,不妨给中央电视台写一封信,陈述自己被红军长征感动的理由。
六、小结巩固
文章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能引起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