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老 王
导入一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人——老王。(板书课题)
导入二 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纯真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作品《老王》,就是通过描写她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哲理。
导入三 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像歌曲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人力车夫——老王,了解一下老王这位平凡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1.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老王的苦表现在: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不好,一生凄凉艰难,在生活中不但缺少他人关爱,而且备受他人嘲笑和歧视,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2.穷苦卑微的善良者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当别人都“组织起来”,独他“晚了一步”的时候,他并不曾怨社会,怪政府,而只是怪自己“脑袋慢”“没绕过来”——这样一个宽容、憨厚、善良而毫无怨言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他怕乘客掉下去,于是做了安全措施,尽管这一措施很可笑,但也正因为他的可笑,我们才更能看出老王心地的善良。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这种善,更集中闪耀在他同杨绛一家的交往中。简言之,便是“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在“三送”中,一是老王因为给楼下人家送冰,所以顺带给作者一家送冰,可以“车费减半”。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作者一家被打成“黑五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还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作者看病钱不够。尤其是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问候,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老王对杨绛一家的热心与帮助是掏心窝子的,是对他们的真正的崇敬,是勇敢的,是不期待得到回报的。三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并不忘,于临终前,挣扎着把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老王这个可怜人身上的可敬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幸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3.悲悯情怀的幸运者
课文的最后一段说:“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认为,生活条件好的人只是一种幸运,能得到他人(比如老王)的照顾、恩惠乃至真情更是一种幸运。她因对老王的帮助有限而愧怍,更因发现自己“侮辱”了老王的心意而愧怍。作者虽然用心去关爱老王,在经济上去帮助老王,或许因为他们已被那个时代铐上枷锁,或许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仍有区别,她始终没能真正理解老王的心意,没能深切体察老王的高贵品质。以至于后来当老王提着香油和鸡蛋来探视,她要用钱酬谢;而看到老王僵直得“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她的关心也要等到十多天之后,才去询问偶然碰见的老李。这愧怍之意,大致源于情感收支的不对等。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得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关爱之声。
4.重点句子分析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动作描写。“直僵僵”表现了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敏活动的样子。“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里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活力,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了。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翳”指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形象贴切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家送礼物,令人感动。
③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肖像描写。“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却自己不吃,而是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④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动作描写。“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要登“我”家的门给“我”家送礼物,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⑤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这是老王发自内心的语言。两句简短的话,写出了老王将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送给值得信赖的人,表现了老王对好心人的真情和敬重,说明老王对“我”一直是知恩图报的。“赶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的真心,可见老王是一个极为厚道、坦诚的人。
⑥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动作描写。“滞笨”描绘出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叫人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也为老王第二天去世埋下伏笔。
⑦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动作描写。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明他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了,病已经很严重了。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了他生活上的艰难,以及他人性的善良。
1.条理清晰,线索分明
《老王》一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开头四段先介绍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困难的客观原因;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当然艰苦。接下来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老实,一个片段写“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部分内容,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看出老王心地善良。
课文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作者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说明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的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作者一家人都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作者一家也好,在服务费上总是非常客气。三轮车改成平板三轮车后,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的生计,这让老王总觉得欠了作者家一笔人情,所以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的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剪裁得当,描写细腻
《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一天硬撑着病体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老王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人力车夫,因此他的语言非常简短。仔细推敲,“我不吃”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同样最后一句话也没有从正面回答。如果要直接明确地回答,可以说:“杨先生,您平时对我很照顾,我也没有什么送给您,这点儿鸡蛋和这瓶香油您一定得收下,算让我表示点谢意,可千万别跟我提钱。”这就不像一个垂死的、忠厚老实的人力车夫说的话,显得矫情失真,不如简约的回答更能凸显丰富的意蕴。
3.平和隽永,耐人揣摩
《老王》的语言是平和隽永的,如果说它平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是不足称道的。如在写老王给“我”家送冰时写道:“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在此处用“前任”有诙谐之感。同时,课文仿佛又在说老王虽然在做送冰这样一件非常普通甚至不起眼的事,但是他很努力认真地在做,他老实本分,不欺骗消费者。这又多了一层厚重感。又如写他在去世的前一天硬撑着病体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一事是对他肖像的刻画:“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老王临死前消瘦无力的情形,非常逼真,令读者为他知恩图报的善良而感动。
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老王艰苦的生活及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从而提高读者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做出评价。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要对记叙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以及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受到更加深刻的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等,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译作《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2.写作背景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人皆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老王对他们的态度,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老王这一人物的善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于是作者写下此文。
3.人力车夫
人力车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北方叫洋车、“胶皮”,在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它是一种由日本传进的一个人乘坐、一个人拉着跑的车辆。清光绪二十六年,人力车由日本传入中国,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民国初年,北京有一些车行制造各式人力车;同时,也兴起了许多车厂,大的有一二百辆车,小的也有一二十辆车。车厂主把车租给人力车夫,每月或每天收取“车份子”。人力车夫除了专做此活的外,还有一些失业或破产的小商人、小职员、工匠等;极少数公职人员也因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以此为第二职业。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租辆车拉座,一般是拉那些看夜场戏的,往往半夜12点左右才能回家。人力车夫虽不用拜师学艺,但要拉好并不容易。作为车夫必须熟悉交通,会讲价钱,会揽生意,身体好,熟练掌握车性子才行。1937年以后,日军侵占华北,北京又引进了三轮车,人力车夫改为三轮车夫。
4.老王简介
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因为在北京解放后没有加入组织而落伍,自称“没用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作者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去世几年后,作者总想起老王,觉得心上不安,后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运用叠加、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一、知识链接
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叠加和对比。所谓叠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物的内在精神进行描述;所谓对比,就是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与精神、作者的理解与人物的真实状态等角度进行对比,以此来凸显人物的外在特征与精神世界。
1.老王生活状况的叠加
(1)身份:北京解放后是“单干户”,“文化大革命”时是取缔的对象,一辈子是“老光棍”。
(2)身体:“田螺眼”“扶病”“僵尸”。
(3)生活:“没什么亲人”“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塌败的小屋”“凑合维持生活”。
多角度的叠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样一个孤独、穷困、多病的小人物生活之艰难。
2.老王精神世界的叠加
送冰块、收了车费后担心作者钱不够、安装平板车边缘、送“我们”香油和鸡蛋。在这些叠加中,老王的坚忍、忠厚、感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展现。
3.“我”对老王情感的叠加
“说着闲话”,对“瞎了一眼”的同情,对忠厚的感知,坚持给车费,过问生活和身体,给鸡蛋香油钱,抱歉没请坐喝茶,对死讯的惊讶、追忆和愧怍。在这些叠加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感激与尊重,这是作者一家的精神世界,更是老王之所以愿意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重要原因。
老王的生活与精神的对比,表现了他的坚忍;老王与其他送冰人对待顾客态度的对比,表现了他的忠厚;老王病重与送鸡蛋、香油的对比,表现了他的感恩之心。
“我”与其他乘客的对比,表现了“我”的平等观念与同情心;“我”与老王的对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相通;“我”与老李等人的对比,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类文阅读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
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地絮叨起来。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埋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纸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犯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的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儿,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桌,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他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
冷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纠结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语句。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
3.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做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焦急 埋怨(抱怨) 愤怒(生气)
2.(1)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出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2)通过肖像(外貌)描写,表现了大叔生活困难,处境不如意,暗示了他诚信、善良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①标题新颖别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纸条贯串全文,由“丢失手机号码条”到“找到手机号码条”,再到后面的“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突出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显示了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特点。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
4.示例一:不会。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一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我”放弃让大叔还钱的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
示例二:会。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一人摊一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忧虑与反思。
1.同题佳句
(1)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2)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莎士比亚
(3)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冰心
(4)应该尊重彼此间的相互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高尔基
(5)无论是朋友还是生人遇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马克·吐温
(6)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埃·哈伯德
(7)只有当你给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苏霍姆林斯基
(8)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罗曼·罗兰
2.拓展阅读
我们俩都老了
杨 绛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
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锺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我正待寻觅归路,忽见一个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忙拦住他。他倒也停了车。可是我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忽然醒了。锺书在我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呢。
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于是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10 老 王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本文的特点;积累有关“爱心”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本文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评价任务】
1.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同学们,你们平常关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影星。你们关注过身边的小人物吗?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的,他们或许是送煤气的大叔、卖菜的老大爷、扫大街的大婶,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今天,作家杨绛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老王》。
板书课题。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爱心”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明确:本文写的是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
老王这一生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地好,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讲仁义。
两个字:“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并概括出来。)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关键语段,分析老王的形象(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老王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明确:
(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明确: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车费减半;②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③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们”看病钱不够;④受了人家的好,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厚道、纯朴的人。
4.面对老王的不幸,“我”和“我”的家人对他好吗?表现在哪里?
(明确)好。表现在: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他钱;④“我”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5.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同情心、善心、爱心。
五、品读关键语段,把握文章主题(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品味语言,把握文章主题。
1.指名朗读第8~16段,说说这几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肖像描写:“直僵僵”“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描写:“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描写:“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最后一次出场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状况怎样?他已经病成这样却大老远来给作者家送鸡蛋和香油,这是为什么?
明确:此时的老王已如风中之烛,生命随时都有结束的可能,从后文知道,老王回去第二天就去世了,可以想见这次拜访对他来说是多么艰难。大概他觉得一生受作者一家的关照很多,必须得报答,他可能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用了生命最后的全部精力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一瓶香油、几十个鸡蛋在今天来看确实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对贫病交加的老王来说,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舍不得吃,拿来送给作者家,可见这份感情是多么真诚。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注他人,这又多么令人感动。这一情节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老王善良和知恩图报的性格。
3.作者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这一举动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为他的身体而担心,为他的不幸而怜悯,为他的真诚而感动,为没请他坐坐而感到抱歉。
4.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
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2)第8段中既然说“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语意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可能是“好些了”,而且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3)第10段中为什么说鸡蛋“多得数不完”?
明确:其实那鸡蛋的数量是数得清的。但在那个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老王身体好时生活尚且那么困难,现在又病了那么长时间,没有了经济来源,这鸡蛋就显得特别宝贵。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鸡蛋了,而是代表了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在作者的心里,这份感情就显得格外沉重,所以感觉鸡蛋“多得数不完”了。
(4)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她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5)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明确: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色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她本能的反应。
六、课堂小结
文中的老王是那样善良,他的生活却那样贫苦,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今天,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像老王那样的人,对比他们,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都能像作者一家那样,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帮助他们,伸出我们的手给予他们一些温暖,那么他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一些,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七、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2.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板书设计】
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