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台阶 教案 +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台阶 教案 +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14:10:56

文档简介

11 台 阶
导入一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起;他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值得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导入二 (欣赏刘和刚的《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透过歌声,我们分明看到了艰难前行中父辈的身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1.把握故事情节
开端——梦想造台阶。课文第1~9段是故事的开端,写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一句开篇点题,为下文写父亲盖新屋造台阶埋下了伏笔。
发展——准备造台阶。课文第10~16段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准备。第13段中的景物描写烘托出父亲决心的坚定。第15段写父亲砍柴卖钱的辛苦,体现了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高潮——建造新台阶。课文第17~25段写建造新屋和造九级台阶的全过程,以及新屋落成后全家人的喜悦之情。第19段对父亲起早踏黄泥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
结局——屋成人已老。课文第26~32段,写新屋落成,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一句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哀,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感。
2.把握“台阶”的含义
(1)父亲的理想从“三层台阶”起步——初步体会“台阶”的含义。
父亲当年身强力壮,年轻气盛,他来回三趟从很远的山上背回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层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自豪,因为他“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着“我”在青石板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坐在青石台阶上休息,父亲那时“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青石板台阶承载着一家人平静和睦的生活。
(2)“高高的台阶”是父亲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进一步体会“台阶”的含义。
有了生活目标,父亲的日子过得既辛苦又简单,全部生活可以浓缩为:种田、砍柴、捡屋基鹅卵石、过年、编草鞋、攒钱。而“高高的台阶”就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小说巧妙利用俗语的联想义,着重刻画了父亲在酷暑中“磨刀”(就是过烟瘾),在严寒中“砍柴”的两组画面,生动体现了“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对父亲的诱惑和激励。“高高的台阶”成为父亲“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的精神动力,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是父亲理想的勋章,人生的巅峰——深入体会“台阶”的含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可以说是父亲人生的杰作,是父亲对自己半生辛苦的肯定和奖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于是,在搬进新屋后,父亲不让儿子在新台阶上跳,而“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坐,恰是父亲半生的渴望,此刻,他坐在了幸福的云端。
(4)“九级台阶”又让父亲从幸福的云端回到凡间——深刻体会“台阶”的含义。
“九级台阶”证明父亲圆满地实现了人生的愿望,但父亲却感到既困惑又难过。父亲的失落感不仅来自身体的衰老,更来自人生失去了方向,他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和勇气再次出发了。
3.“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4.把握深层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的着眼点在台阶上,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求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人的需求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内,由比较而产生。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种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求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求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的可能性,并不只是一年两年的可能或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这正体现了在他的身上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1.淡化情节,线索分明
《台阶》具有明显的情节淡化倾向。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往往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而《台阶》的故事情节却异常简单,可以用“谁+干了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加以概括。而文中的几个句子就把小说情节串联起来,交代得清清楚楚。如:课文第1段,“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第6段,“我们家的台阶低”;第18段,“接着开始造台阶”;第24段,“新台阶砌好了”;第31段,“好久之后”等。同时,短篇小说往往是高度浓缩的艺术,但《台阶》情节的高潮部分却显得松散而随意。随着情节因素的渐次消失,诸多非情节因素就显得异常突出了,使文章散发着浙东乡村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如:“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黄泥、石灰加豆浆的和泥方法;母亲治父亲闪腰的拔火罐的土方……这种地域文化风情在文中俯拾皆是,举目皆然。当这些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涌入小说,抒情功能便附着在这些非情节因素上发挥作用。在《台阶》中,作者精心描绘的浙东农村风俗,更多地营造了一种渗透着抒情韵味的氛围,为文中的父子之情提供了一个充满感彩的背景,它具有触发、烘托和解释的作用,它浸润着作者的情思,比起一般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中冷静、客观的环境介绍、背景刻画更具感人的魅力。
2.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反面衬托。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细节描绘。本文作者把握住父亲既要强能干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如“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其中对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作者微妙地写父亲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极具个性化。
3.详略得当,对比鲜明
详略的安排是由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造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需要详细地写。而作者在老屋上用了许多笔墨,这也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表现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这就与后面写挑水时闪了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我”家里当年经济条件很差;第三,写“我”在青石板上跳上跳下,表明当时“我”年幼,而新屋造好后,“我已经是大人了”,说明准备造屋的时间之长。另外,课文较详细地写了父亲脚板上嵌着的泥沙和洗脚这一情节,似乎与课文的中心无关,但从中可以看出父亲长年累月干农活,为了造台阶辛苦劳作的状态。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表现父亲这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多次写到自家的三级台阶与别人家的九级台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父亲的不满现状。背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时的果敢与造台阶动土典礼上的腼腆、尴尬窘态形成对比,体现了父亲的质朴。新台阶建好后,父亲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的不自在,与以前坐在三级台阶上的舒畅感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的朴实。
4.语言简明,质朴洁净
语言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在本文中,其语言表现为少浮夸、不渲染、质朴、洁净的艺术特点。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连比喻也用得很少。这就使文章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芜杂,“清水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言的原味。如“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的质朴。又如“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质朴的语言表现出父亲的谦卑、不自信。
可以说,语言决定于作者的气质,作者的抒情气质对其作品的美学价值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明显的迹象莫过于文章语言“音乐美”的特点。如“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该句中的“硬了硬了”“实了实了”“全冻牢了”,这些富有音乐节奏感的语言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台阶建成时父亲的兴奋心情。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反映出父亲那一辈的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1.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作品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荷花》等。
2.《台阶》中的文化
九级台阶——生命的底色
“台阶”是全篇的行文脉络,也是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在未建起九级台阶之前,“我”家里的台阶原来是三级,由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可见台阶在父亲这辈人心中的地位。“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可见父亲对台阶的感情。文中多处描写了父亲坐在台阶上抽烟休息的场景。“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这样的姿态,像是要把整个台阶都占据。地位的象征是老一辈人心中踏实的落脚点。
然而这三级台阶的命运似乎并不能善终,“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攀比使人心生骄傲,同样也使人心生卑懦。尽管是这样的日常调侃,父亲依然心生疙瘩。地位,像是一股热流扰乱父亲的心神,他准备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让一家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砍柴、捡屋基、搬砖、担泥。九级台阶建好了以后,很是气派,水泥抹的面,硬实得很。
但是父亲的表现没有想象中骄傲。明明该高兴的父亲露出了“尴尬的笑”;想要尽力把胸挺得高些的父亲发现自己驼了一辈子腰;他坐在台阶上时觉得自己坐得太高了,挪到下面又觉得太低了,他已经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本来心心念念想要依靠它得到更高地位的台阶突然让父亲无所适从。九级台阶的建成却导致了父亲的“若有所失”。即使是幼年喜欢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的“我”,面对新的九级台阶也没有了跳的欲望。为什么?
“我”曾经在三级台阶上可以没有任何束缚地随意跳跃,可面对九级台阶,父亲小心翼翼,怕“我”磕坏了新台阶,“我”的童心就在无形中被捆绑住了。九级台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父亲想要通过高台阶寻求一份真正的尊重和认同。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份心理压力让他甘愿在艰苦的劳作中奉献自己,可当他发现,即使他有了高台阶,熬过了这条漫长的路途后,台阶并没有成为他与别人分享快乐的通道,父亲的精神归宿得不到圆满的落脚,九级台阶似乎就变成了一种讽刺。因此这个象征着生命底色的台阶在文中颇有似褒实贬的意味。
台阶捆绑着不少农村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文化,父亲付出了一生的辛酸和苦楚,可他的命运终归是带有悲剧色彩的。造成这番局面的原因并不是父亲,而是民族的文化心理。农村闭塞,不少人目光短浅,思想尚未开化,出现愚钝不觉悟的现象不难理解。在这样压抑与落后的环境里,一个人的努力敌不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社会环境的冷酷。
因此,作者在《台阶》里通过九级台阶的意象,似是在揭露那个年代落后地方文化里像父亲这样的践行者,终会成为悲情的牺牲者。如何能够真正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切实提高那些辛勤奋斗者的社会地位,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深沉思考。
默读父亲
邓 皓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医院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儿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儿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儿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儿,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儿,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父母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七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儿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三件事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2.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3.第③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4.第④段中,“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5.文章题目是《默读父亲》,从文中看,作者“读出”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 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 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意思对即可)
2.为父亲爱子的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意思对即可)
3.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意思对即可)
4.父亲的善良、坚强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将像父亲那样去做人,去生活。
5.对子女充满爱心,性格慈祥,对人生艰难敢于正视,意志坚强。(意思对即可)
(1)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叔本华
(2)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列夫·托尔斯泰
(3)对于应尊重的事物,我们应当或是缄默不语,或是大加称颂。——尼采
(4)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不尊重。——陀思妥耶夫斯基
(5)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刘墉
11 台 阶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小说的特点;积累有关“尊重”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复述课文,进一步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3.学习作者的命题立意,掌握课文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一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评价任务】
1.识记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得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时,会扶起你,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板书课题:台阶。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尊重”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明确: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明确: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明确:台阶。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关键语段,分析父亲的形象(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感悟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父亲的性格特点,而父亲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所以说认识了父亲的特点,也就认识了中国农民的特点。而要分析父的性格特点,细节描写是最好的切入口,因此请你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读台阶造成前后父亲的表现,把握父亲的形象。
(请在书本上圈画批注,并摘录你认为最典型的三处。)
2.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纯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3.在对父亲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
4.当时的社会,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试图改变现状,这让我们感到伤感、心酸的同时,也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谈谈你对文中这位父亲行为的看法。
示例: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题(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品味语言,把握文章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1)“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
明确: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适合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他人的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的速度,争取能早日造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2)为什么新台阶造好后,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应怎样理解?
明确: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中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调查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进行比较,看看有了哪些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