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 教案 +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短文两篇 教案 +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14:10:56

文档简介

16 短文两篇
导入一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都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起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导入二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文两篇》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陋室铭》
1.类比立论,彰显主旨
文章前三句从“山”与“水”写起,再写到刘禹锡自己所居的陋室,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不高的山有了仙人居住就会成为名山,不深的水有了龙的存在也会有名气。那么,陋室如果有了品德好的人居住也会声名远播。很显然,作者从“山”“水”写起,是铺垫,也是类比,表明虽是陋室,只要有“德”之人住着,陋室的名声也是好的。名山胜水如此,陋室亦然。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文章很有气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文眼。作者先立论,为全文的思想内容定了调子,即做人就得做一个有德之人,哪怕是蜗居陋室也要如此。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2.具体描述,陋室不陋
文章题为《陋室铭》,那陋室是什么样子呢?作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陋室的情形,先记陋室的环境,再写自己处于陋室所交往的人,最后写自己居于陋室的生活。这三个方面,也就体现出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作者写陋室环境只有两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对偶句,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对偶,这两句也打破了常式句的组合,按常式句,这两句应该这样表述:绿苔痕上阶,青草色入帘。但这样表述,句子就失去了抑扬顿挫之感,读起来索然无味。从用字上看,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那就是“上”与“入”。“上”字写出了苔痕蔓延到台阶的动态之势,“入”字写出了草色泛滥向帘内弥漫之形,可见这两个字是极具表现力的。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之景,表现出陋室的清幽与僻静。这是哀景,正符合刘禹锡外迁的心情。从景象上看,陋室的确“陋”矣。
接着往下看,看居于陋室的人的社会交往。刘禹锡处于陋室,所交往的人是“鸿儒”而不是“白丁”。从句式上看,一“有”一“无”是对着写的。“白丁”指平民,这并不是说作者不与平民交往,而是指不与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交往。那么,这两句就是互文句,合在一起,意思是只与有学问的人谈笑往来。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刘禹锡作为和州任上的刺史不与为官的打成一片,只与有知识的“鸿儒”谈笑来往,表现出他的孤傲。
“可以调素琴”四句是写自己居于陋室的生活,这生活就是弹琴、读佛经,没有扰耳的奏乐,没有使自己劳累的公事文牍。这哪里是刘禹锡身为刺史的官场生活,分明是他外迁为官不得志而过的恬淡闲适生活。他是官而过着不为官的生活,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把闲适生活与官场生活对比着来写,反映出他对居于陋室生活的追求与固守。在他看来,官场生活是“乱耳”与“劳形”的,这不能不说是刘禹锡对官场的鄙薄。在这里,我们或许有一个疑问:他身居陋室,一方面要弹琴,而另一方面为什么又说“无丝竹之乱耳”?难道琴声不是丝竹之声吗?作者这样对比着来说,不是互相矛盾吗?但实际上,它们虽同属丝竹之声,但是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一是居于陋室的闲适平淡之乐,一是处于官场的充满官气的官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生活于陋室,远离官场。
3.类比作结,含蓄点题
结尾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可以看出作者有自况之意。这个比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陋室”比成“诸葛庐”和“子云亭”;二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扬雄自况——他胸怀雄才大略,尽管被贬谪到边郡,但他的政治抱负和高洁志趣不变,或者像隐居南阳的诸葛亮那样遇贤主而出仕,或者像扬雄在草堂里著述《太玄》那样安贫乐道,赋诗著书,做出有益于天下的大事。结尾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典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时将“君子居之”四字略去,其原因不全是行文的字数限制,也是作者有意达到“盖而愈彰”的效果,以加深读者的印象。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蕴藉,引人深思。
【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1.大气开篇,总领全文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又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之一罢了。这为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这句话总领全文,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对比烘托,阐明心志
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文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自己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一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写莲之高洁做铺垫。下句周敦颐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象倾诉衷心,其中渗透着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
3.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以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段“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众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纯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而像作者一样,能在尘世中保持一份纯净、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俗世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沾染。本文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参考译文】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陋室铭》
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反向立意,主旨明确
作者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突出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3.巧用修辞,句式整齐
文中有对偶,有引用,以四言句为主,中间夹有五言句和六言句,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节奏鲜明顿挫。
《爱莲说》
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莲的志洁行廉、朴实正直、声名远播来写作者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借花喻人,对比映衬
《爱莲说》仅119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十分鲜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倍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而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争名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作者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莲花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记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诫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诫。而劝诫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主人之请而作。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诫,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世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白居易作《续座右铭》,其序云:“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既是续作,所以也仿崔瑗之体,五言一句,但是韵却改了。虽说也是“铭”,但座右铭却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说“常书屋壁”,可以想见他自己的续作也是“书”而不是刻的。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如刘基的《说虎》,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日喻说》,袁枚《黄生借书说》等。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日渐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达了他对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2.关于陋室(钱德车、陈友冰)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州(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州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我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降,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概正是这种缘故。
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荫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书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金氏于后记中称:“唐和州刺史刘梦得先生陋室,旧有碑铭,为柳诚悬(公权)所书,兵燹久□,碑亦无存。子才弟来宰历阳,□三年,鸠工重建,嘱余补书以存旧迹,爰握管书之,并志数语以告来兹。”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此碑遭破坏,现已断裂残损。然除个别字之外,文句犹清晰可读。现在所知,陋室于乾隆年间再行重建。我们以为,清人起室复碑之举,不似无端好事所为,于理当有依据。
(节选自《关于〈陋室铭〉的两个问题》,《语文学习》1982年第8期)
芙 蕖
李 渔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①,非故效颦于茂叔②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及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④,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 ①倚此为命者:李渔《笠翁偶集·种植部》:“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②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③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路过也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从初生的小荷叶出水那一天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荷叶长大后,则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的时候就呈现出飘摇的姿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袅娜的身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开的时候,娇艳得像要滴下来,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到了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等到(莲花)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在水中亭亭独立时,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荷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成霜的时候,它所能做的事不会停止。这都是说它适合观赏啊。
可以用鼻子闻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别的香味;(用它来)避暑,暑气就会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会因它而产生。
说到它适合人们吃的地方,那么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牙齿和脸颊香味芬芳。
只有经过霜打的残枯的叶子,零落不堪,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来,收藏起来,又可以在以后用来包裹东西。
所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的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的使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做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践吧。
选入理由:
选文和《爱莲说》都写莲,都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周敦颐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李渔喜爱莲花是因为莲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1)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4)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6 短文两篇
《陋室铭》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评价任务】
1.通过速读课文,结合注释,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中描写陋室不“陋”的句子。
3.合作探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下面的图片,谈感想。
投影展示:图片(学生谈感想)
教师指导: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课文中的陋室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和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刘禹锡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板书课题:陋室铭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写景的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2.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其他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3.怎样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句,领悟内涵(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精彩的描写,品析语句。
教师指导语: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本文“陋室不陋”的主题。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具体分析一下。
1.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特点:幽。
2.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有鸿儒,无白丁。(雅)
3.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安)
4.本文题目为《陋室铭》,作者在文中却说“何陋之有”,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中的“陋”为“鄙俗”之意,指屋主人“德馨”,并不鄙俗。
(温馨提示:让学生找到能够体现“陋室不陋”的关键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师生共同评价。
多媒体展示相关语句,重点指出关键词语。
教师小结:
陋室不陋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作者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1.《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志趣的?
明确:《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探讨分析反向立意的写法。
明确: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小结: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而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屋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不陋。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托物言志。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仔细观察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陋室不陋
《爱莲说》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评价任务】
1.通过速读课文,结合注释,背诵课文。
2.品读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
3.合作探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图片,谈感想。
投影展示荷花图片。(学生谈感想)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欣赏荷花,学生谈谈对荷花的认识。
荷花也称莲花,是中国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爱莲说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荷花”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2.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其他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3.怎样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句,领悟内涵(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文中对莲的精彩描写,品析语句。
教师指导语:课文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莲的呢?具体分析一下。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明确: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了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明确:莲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的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莲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教师小结: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爱莲说》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莲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的赞赏,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之意更加鲜明。
将菊、牡丹、莲拟人化:菊,就像隐居之士;牡丹,就像追求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有强烈的抒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显示了自己的态度。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小结: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之意十分明显,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委婉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根据你的积累,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趣,要求用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