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 光合作用 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 光合作用 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17 17:4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年 级: 七年级 学 科: 生物 课 型: 实验课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王玲
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设想
?
本节主要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也想体验一下科学家的研究生活,并且对于实验探究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亲自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的训练却很少,对于实验的设计构想不够完善,需要教师提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给予指导并提供时间、场地和材料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本校的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并且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些都为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另外这些孩子的自学能力比较强,在网络上能够搜集和整理到许多有效信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运用实验法完成探究活动“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条件及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运用实验法完成探究活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需要叶绿体”。
4、运用实验法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及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运用实验法完成探究活动“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6、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养成胆大心细、认真仔细、安全第一的科学品质。
3、通过探究活动及感悟环节让学生认同“实践出真知”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
4、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重 点
阐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难 点
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天竺葵、银边天竺葵、黑纸片、回形针、透明胶带、氢氧化钠、清水、碳酸氢钠、稀盐酸、95%酒精、碘液、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锥形瓶、烧杯(250ml)、烧杯(100ml)、培养皿、镊子、剪刀。
[来源:学科网]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
提问
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是什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导入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吗?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条件吗?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速率有影响吗?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光合作用的速率有影响吗?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上节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成立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了计划并对天竺葵叶片进行了处理,然后放到光下照射了几小时。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共同验证这些问题。也相信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小组介绍
①七彩小组:“七彩阳光,七彩生活。”
②爱迪生组:“发明创造我能行,争做小小爱迪生。”
③奇思妙想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④超越自我组:“超越梦想,展现自我。”
⑤科学探索组:“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寻找智慧的宝藏。”
⑥快乐组:“快乐参与,快乐成长。”
⑦向阳组:“向阳而生,炽热追梦。”
⑧勤奋组:“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实验操作
1、将实验的天竺葵叶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2、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3、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碘液。
实验现象、结论
六、各组表达
1组:
①提出问题: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条件吗?
②作出假设: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条件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光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条件。
2组:
①提出问题: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光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3组:
①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
②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用透明胶带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粘贴,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二氧化碳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4组:
①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
②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选取大小相似、叶柄较长的两片叶片,分别插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往A组中放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往B组中放入装有等量清水的烧杯,再将A、B两组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罩)密封,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二氧化碳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5组:
①提出问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选取大小相似、叶柄较长的两片叶片,分别插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往A组中放入装有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盐酸的烧杯,往B组中放入装有等量清水的烧杯,再将A、B两组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罩)密封,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二氧化碳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6组:
①提出问题: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
②作出假设: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用刀片切断叶片部分叶脉,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水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7组:
①提出问题: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
②作出假设: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选取大小相似、叶柄较长的两片叶片,将其中一片用剪刀剪断叶柄,另一片保留在植株上。
变量:水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
8组:
①提出问题:叶绿素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吗?
②作出假设:叶绿素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③制定和实施计划:⑴把盆栽的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⑵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变量:叶绿素
⑤实验现象:
⑥实验结论:叶绿素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七、小结反馈:
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氧气

八、结束,同唱“感恩的心”
[来源:Z.xx.k.Com]
回忆旧知
倾听思考
介绍自己,提出口号
明确实验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观察并记录叶片颜色的变化。
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各组轮流派代表上台交流
学生分析并感叹:万物生长离不开光!
第二组:学生对实验分析后,并有感悟:植物有向光性,我们学习植物向着太阳生长这一特性,我们应向着有利成长的环境去选择。
学生阐述实验设计思路,说出用透明胶带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粘贴的目的是阻止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叶片。
学生分析并感悟:我们应像植物吸收营养去吸收知识,再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像绿叶回报大树般去回报社会。
学生分析并说出碳酸氢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的作用是产生二氧化碳,
从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并作出感悟:培养我们科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动手实践,我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次实践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学生分析:剪去叶柄的叶片部分变蓝,其原因①可能是叶脉中含有一些水,②暗处理没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学生分析后并得到启示:植物光合作用不但需要外界条件,还需要叶绿素。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回答。
学生唱歌
提出问题
教师叙述
教师引导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现象、结论
第一组:补充见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认真倾听,对学生的感悟予以肯定。
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高度赞养:这个小组的实验装置非常的简易,但巧妙地阻止了二氧化碳的进入,真不愧是奇思妙想组。


教师顺势指着PPT上的——实验是科学之父(示意学生朗读),然后点评: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兴趣的沃土,我们应积极投身于学习的实践之中,勤于动手,勤于动脑,以获得真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剪去叶柄的叶片为什么也有部分变蓝?
教师强调:银边天竺葵叶片的两部分存在于相同的环境下,有叶绿素的部分能够制造有机物,没有叶绿素的部分不能制造有机物,说明水、二氧化碳等只是外因,叶绿体才是内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习中,老师的引导是外因,内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内因是自身的勤奋和努力!
总结:今天我们分别以水、二氧化碳、光、叶绿体为变量进行了对照实验,(同时板书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植物从外界获取了水、光照等,它们回报自然界以有机物和氧气,植物知道感恩,我们作为人也应学会感恩,感恩其实并不复杂,它就是一丝关怀,一丝感激。感恩很简单,关键是要落在行动上,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同学的友情相助。我们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接着师生同唱一首《感恩的心》。
导入新课
[来源:学科网ZXXK]
增强每组学生的凝聚力并让学生享用了一场心灵盛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源:学+科+网]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结尾的感恩教育埋下伏笔。
通过学生从网上收集资料设计探索方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大胆猜想的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一世界观。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巩固练习
见课件
这是思维活动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流、补充,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特别是第3小题,是对实验的综合、拓展应用。
如下:
3.假若上述实验,两黑纸片没用曲别针固定在天竺葵叶片上,而是用透明胶带上下两面粘在黑纸片四周来固定,则处理后叶片上的“未变蓝部分”的面积与黑纸片的面积相比( )
A.一样大
B.大于黑纸片的面积
C.小于黑纸片的面积
D.无法确定
板书设计
光 合 作 用

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教学设计
创新及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教师以生物课程标准理念为教学的指导,遵循初中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多媒体、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法具有多样性,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教学气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设计实验;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我设计这种课堂形式,期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利用学生经验与老师指导共同完成学习。
(四)实施计划根据前面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假设,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为了保证实验在一课时内做完,黑暗处理和遮光照射由老师在课前完成,学生继续完成脱色及检验。为了缩短酒精脱色的时间,提前准备热水供学生隔水加热时使用。实验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酒精加热的安全,老师准备了湿毛巾,并将酒精灯的注意事项标注在了实验单上。
(五)为了凸显“光合作用需要什么”这一探究主题,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调整,如删减了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光合作用需要水的探究,并对光合作用需要水、二氧化碳、光的探究分别作了不同的设计方案,且让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资料,对教材中原有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六)通过学生的感悟环节,让“实践出真知”这一科学理念扎根于学生心中,通过学生对“光合作用不但需要外界条件,而且需要叶绿素”这一感悟,教师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与学生的感悟成功对接。课尾通过师生同唱《感恩的心》,点燃了正能量,引爆学生的小宇宙。
(七)由于是借班上课,没有时间演练,课中有些环节过渡不是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