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16:43:03

文档简介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
考点透视
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

知识讲解
筛选整合信息
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
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2.从重要句子中获取信息
筛选文章中的信息,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文章对主要信息的阐述是比较复杂的,要真正掌握一个新信息,把握文意内容,必须掌握其本质特征。一些重要句子就是这些信息的载体,因此,在阅读时,采用抽出关键句子的方法来获取信息,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一些材料的。这些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们提取出来,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4.从题干中获取信息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中的题干,因为语言表达题题干的设置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它实际上指示了筛选的目的和方向。恰当地运用这些暗示,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筛选信息的方法
分析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就会发现,有些主观阅读试题的答案,特别是一些理解、判断及阐释题目,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要“依文解题”。也就是说,题目的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此我们要到阅读文本中去寻找。
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筛选信息是阅读理解中最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一般只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有时需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摘录并作整合处理。文体不同,筛选信息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记叙文的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需要筛选的信息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运用的材料。议论文的信息筛选,重点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这些信息都是文章中现成的内容。
2.要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筛选信息时,需要全面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认真审视题干,审清试题的目的和要求,快速确立进行筛选的角度、范围,在此基础上,准确而恰当地筛选出要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
3.要准确地确定阅读区间
有的考题中已经指明了阅读区间,如“xx段……”,有的考题则没有指明阅读区间。对于没有指明阅读区间的,在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干的要求,准确把握题意,然后依据题意来框定相关的阅读区间。
4.要提高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
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有四点:一是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一般的内容;二是要学会辨析文章内容的性质;三是学会辨析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四是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四、怎样整合信息
从阅读本身来看,筛选整合信息其实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工、提炼和综合的过程。整合信息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文章整体入手,明确筛选的目的和范围
回答某个问题要求筛选的信息,有时可能只涉及几句话,有时可能涉及一段,有时可能涉及几个段落,有时可能涉及全篇。只有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章内容,顺利地整合信息。
2.要明确信息间的各种关系
从文本中选择的信息往往有多种关系,如辩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才能分清主次,把握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整合。
3.要注意利用信息标志
信息标志是指文章中与回答问题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相关的词语如顺序词(首先、其次等)、关联词(因为、只有等)、代词(这、那等)、副词(已经、又等);相关的句子如过渡句、统领句、总结句等。把分散的信息提取并归纳出来,加工成完整的答案,就完成了“整合”工作。
4.能根据命题要求定向转换
在答题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一是认真阅读文本,找准对应点,检索出有用的信息,并对检索的信息一一辨别,以对应文本的内容;二是将检索的信息进行梳理,使之条理清楚;三是突出重点,针对题目要求恰当地转换,准确地表述出答案。

分析文章结构
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一、了解作者的思路
作者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需要,考虑如何选择自己所占有的许许多多的材料,考虑如何妥帖地安排这些材料,使它们条理化、序列化、整体化。
一篇文章要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合理安排内容(材料)的先后和详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结构更趋于完整。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思路的外在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是依照思路来安排的,它隐含着思路。进行现代文阅读,分析结构层次,就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关系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指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更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外在表现。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把握文章思路,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结构层次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三、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个句子组成意群(也叫段内小层次),一个个意群组成段落,一个个段落组成(大)层次,一个个层次组成整篇文章。作者写文章时总是一句句、一层层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要表达的意思。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正确理解句段层次的内容和作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文章的布局结构紧密条理,是指有头有尾,有交代有照应,段落层次清楚,承接转换自然;既注重思维的条理性,又注重篇章组织的技巧。条理性表现为能准确切分写作内容的层次并有秩序地加以排列,各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与照应具有完整性、连贯性。
四、利用体现文章结构层次的标志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还要会利用文章中的结构标志。结构标志是指能体现文章层次结构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并知道利用它们去分析层次段落,分析意群句子,把握文章的脉络,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掌握基本的文章学和文体知识
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要具备一定的文体和文章学知识。只有具备了文体和文章学知识,才能比较容易而正确地完成阅读题目。文体知识如文体的分类知识,各种文体的顺序和结构特点,如科技说明文的一般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学知识,如层次的划分知识和结构规律等。

概括要点和中心
做阅读类文章时,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有人甚至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上。在阅读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考生用自己的话语替代原作的语言)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概括得准确与否是检验考生理解水平的重要标准。许多中学生常常很难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此类题目的得分率往往不高。因此,了解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见考查题型,掌握有关知识和诀窍,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近几年中考阅读试题对归纳概括能力方面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中心内容或文意);拟定文章标题,撰写内容提要;概括段意层意;概括文段的中心思想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表达的情感、态度;概括事件(故事情节)及事件的成因、经过或结果;提取总说句(统领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提炼文章线索,分析文章思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等;概括表达作用和规律。
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方法一共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利用原句进行概括;一种是利用文章中的重要词句进行组合;一种是自行组织语言。
一、直接利用原句进行概括
从文中提取相关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等。就拿中心句来说,一篇文章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个中心开展叙述、议论或说明的,如果有中心句的话,抓住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具体的内容要点。
二、利用文章中的重要词句进行组合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文本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文字中,不会有现成的原句作为答案,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回答试题。
三、自行组织语言
自行组织语言归纳内容要点,难度比前两种情况要大一些,而此种形式的考查又更为普遍。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是在准确感知整体内容基础上的归纳概括。这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精确分析相关内容层次,先归纳概括出各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再进行分析综合。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整体内容,都是由局部内容构成的,从局部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入手,即了解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再进行整体的归纳概述,就能回答的比较准确完整了。

题型解读
筛选整合信息
一、
“毒胶囊” 有多毒?
谢滨欢
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毒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替代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或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是用来鞣制的铬。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毒素”。它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⑤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⑥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网上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还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⑨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 【注】①鞣(ró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题目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解析】可以在通读全文后,抓住题目选项所对应的段落进行筛选、对比,很快便会判断这一说法的正误。选项C的意思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⑤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可知,作者说的是“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而不能说“‘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
【答案】C
题目2: 阅读选文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
【解析】回答这类题,直接找到相关段落,抓住要点加以概括即可。第⑧段的第一句为该段的中心句。“首先”“其次”“再次”点出了鉴别毒胶囊从三方面入手,这三方面均对“药用明胶”和“工业明胶”作了比较,答案十分明了。
【答案】①看颜色,毒胶囊颜色深;②看质地(成分),毒胶囊杂质多、易碎;③看工艺(质量),毒胶囊口比较松,易拧开。

分析文章结构
二、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题目: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
建立负责任的思想
(1)
知识的责任 (2) 相互勉励,振兴民族

社会责任
【解析】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其核心部分是“分析问题”。而分析问题主要就是对论点的分解(划分分论点),或并列式,或层递式,或总分式,都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两个大方面三个小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②至④节中心句就能准确找出来。
【答案】(1)学术责任 (2)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概括要点和中心
三、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是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题目1: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解析】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类试题的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时,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以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纵观全文,作者写的都是秋夜里的虫声。白天各种声音嘈杂,夜晚才是聆听秋虫奏鸣的最好时刻,所以作者在文末引用刘墉的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表达自己的感受。
【答案】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
题目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所以,明确文章的表现角度,首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是以“秋虫之声”为线索来写的。第一段写了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第二段写了古人对秋虫之声的感受;第三、四段是过渡;第五段写了自己听秋虫之声的经历,写了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结尾写作者听秋虫声的方式,即捧一杯滚烫的热茶,读一本心仪的书,坐在窗前的灯影里,边读边品边听,感受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
【答案】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里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




PAGE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
巩固练习
一、
红橘甜了
骆 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____________。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____________。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屋里,烟太大了……”
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你相信星座能影响性格吗?
星座能影响人的性格吗?
占星学传说认为:十二星座中的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水瓶座为外向星座,外向星座的人性格偏向外;金牛座、巨蟹座、处女座、天蝎座、摩羯座、双鱼座为内向星座,内向星座的人性格偏内向。另外,三种土象星座(金牛座、处女座和摩羯座)的人更能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而三种水象星座(巨蟹座、天蝎座和双鱼座)的人则相对更神经质一些,情绪和心态也更容易出现波动。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代人格科学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著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教授决定与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做一个心理学实验。梅奥几年前开办了一个占星学院,有全世界范围的学生。他们从中间选择20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提供自己的出生日期,并且完成艾森克的人格调查问卷。
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与星座的性格描述完全一致!
在占星学界一片欢呼声中,艾森克本人却开始怀疑。他突然意识到实验的样本选得有问题:他选择了一批对星座笃信不疑的人来做实验,这批人被安装了一个关于星座性格决定论的心智模式。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星座和性格就是相关的。
有了这个想法,艾森克做了下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1000名孩子,他们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这一次,调查结果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孩子们在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特质上的得分跟他们的星座根本就没有任何相关。性格与星座毫无关系!
这个实验结果狠狠打击了占星学界,曾经被他们认为是“占星学的代言人和保护神”的心理学家,现在却突然倒戈一击。对此,占星学界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解释:这些孩子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发展成他们星座赋予的性格。
针对这个还击,艾森克做了第三次实验:这一次他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成人。这些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结果发现,如果调查对象很清楚星座对性格有何影响,他们的问卷结果跟占星学的传说就非常吻合。相反,如果调查对象对占星学没有太多了解,他们的问卷结果跟占星学的传说就不那么一致了。
至此,实验的结论已经相当明确:人们会因为对占星学的了解以及对“星座性格”的相信,就会慢慢发展成那样的性格。星座—性格的心智模式不仅让他们看到那样的世界,也让他们相信那就是自己的性格,然后按照那样的性格来生活,最后真的成为了星座所描述的那样的人。
(选自《拆掉思维里的墙》,有删改)
5.下列概括艾森克三次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目的,准确的一项是( )
A.探究内向星座与外向星座之间的性格差异。
B.探究十二星座与人的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C.探究土象星座与水象星座之间的性格差异。
D.探究占星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的学术分歧。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占星学传说认为,处女座的人性格较为内向,大多数时候更能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
B.艾森克第一次实验,由于样本选择不当,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但受到了占星学界的欢迎。
C.艾森克第二次实验的结论颠覆了占星学界的传统概念,这一结论的科学性受到占星学界的质疑。
D.艾森克三次心理学实验得出的结论均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的不同。

7.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四位同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同学说:星座不会影响人的性格,二者之间毫无关系,占星传说不可信。
B.乙同学说:人的性格特征与星座的性格描述完全一致,艾森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C.丙同学说:星座与性格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如果你了解并相信“星座性格”,就有可能发展成那样的性格。
D.丁同学说:星座是否会影响人的性格,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文章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三、
海光
①海上过夜的人们,常有机会欣赏绚丽的海光。海光,是海洋生物发出光亮的自然现象。有趣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乌贼,都有这种发光的代表。
②细菌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可是它却出人意外地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科学家把发光的细菌收集在一个瓶子里,挂到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里,把整个大厅照得通亮!这一奇特的“细菌灯”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目瞪口呆。
③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它们有特殊的发光器官,能够产生发光物质。发光时,将这些东西排泄到海水里,把海水“染成”浅蓝色的“发光水”。小虾中的磷虾,身上有十来个发光器,可以受它自己的指挥,随意发光,可向不同的方向照射。试想,一尾磷虾点十盏灯,几百几千尾磷虾的灯火齐明,那不正如银河里的繁星在闪耀着异彩吗!?
④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有抵敌武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夭夭。
⑤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比如,生活在海底的鮟鱇鱼,头大似钟,口大如斗。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钓竿”末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不顾一切的冲上前来,只见鮟鱇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吸进去。
⑥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性的信号。如发光多毛类动物中的裂虫等,在性成熟时,每逢风和气暖,月儿当空,雌的先破门而出,从海底缓缓升上水面,一路施放火球。雄的早就睁大眼睛窥视着上面水层,一见火球升起,知道是伴侣在召唤,便争先恐后冲上去,举行“灯光婚礼”。
⑦海洋生物发出的光,热量消耗很少,发光效率。日光灯、霓虹灯、高压水银灯、电视机的荧光屏、手表上的荧光字码盘等等,都是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启示研制出来的。
(选文有改动)?
8.选文②~③段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一是 ,一是


9.请简要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
(1) (2)
(3) (4)

四、
丝路织锦
青玄
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人骑射、饮酒形象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团窠、团花纹样和卷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城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丝绸之路沿途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与花蕾的配合等。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团窠图样。联珠团花的花朵变得饱满,花瓣轮廓更加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⑦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那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织锦上所表现出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淡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耀眼夺目,仿佛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驼铃、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原文有删改)
10.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贸易通道。
B.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的结果。
C.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
D.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五、
看火车
叶梓
①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火车。
②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③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备感失落。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④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⑤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⑥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14.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情发展过程 未见火车 A 看到心目中的火车 火车离去
人物内心变化 向往、不安 B C D





15.“我”萌生“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味文中两处加红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赏析下面句子。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一句中“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以“看火车”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的题目是“看火车”,可是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我”坐火车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态度:精心侍弄。(2)心情:兴奋和渴盼。(3)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种”“等待”“成熟后”三个词或短语,逐步扫描有关的答题区域,披沙拣金,从文中直接找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进行语言的重组。如种的过程中“精心侍弄”;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如孩子般“兴奋和渴盼”;橘子成熟后父亲“冒雪送橘”、分橘、卖橘。
2.(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意思对即可) 解析:善意的谎言,浓浓的亲情。第(1)句是父亲冒雪百里送橘,看见儿子一家三口吃着甜甜的红橘,他也被儿子劝吃时说的一句话。联系前句“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可以读出:此时父亲似乎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心里轻松。他是想让儿子一家三口多吃几个橘子,宁愿自己不吃。第(2)句是儿子自己掏钱“卖”橘后的谎言,一方面是想宽慰父亲,另一方面是想让父亲看见自己的劳动有了收获后而高兴。
3.(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意思对即可) 解析:(1)父亲为什么“一愣”?为什么“孩子般”?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一愣”是父亲不敢相信远在百里外的儿子一家突然“空降”到自己面前时刹那间的激动,“孩子般”写出了父亲内心的喜悦,同时想迅速把儿子一家回来的消息告诉妻子。也稍微隐含着久别的儿子一家看见自己正“发呆”时些许的腼腆。(2)“这屋里,烟太大了……”话语相同,内涵迥异。父亲的这句话是掩饰内心由于激动、惊喜而流下的泪。儿子的这句话是想回避满脸欣喜的父亲,以免让其洞察自己的谎言,此时儿子为自己的“欺骗”换得父亲的欣喜而愧疚、自责、感动。
4.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解析:从字面上看,是经过父亲的精细照料让红橘成长了起来,并有了“红橘的味道甜”;深层含义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父子情深,是一种亲情的甜蜜,生活的甜蜜。
二、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上下文讲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第一段“星座能影响人的性格吗”及第五段中的“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与星座描述完全一致”可推断出,艾森克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星座与人的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故选B。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写到艾森克进行的第三次实验,第一次证明性格与星座有关系,后两次证明星座与性格之间没有关系,其原因在于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及其年龄结构不同。D项“根本原因是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的不同”说法有误。
7.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判断的能力。选项A的说法太过绝对,第一次实验证明性格和星座之间有关系;艾森克后两次实验的结果证明B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选项C的说法与文中的结论一致;选项D的说法与文中的结论不一致,原文最后一段说“实验的结论已经相当明确”。
三、8.细菌借助呼吸氧气的生理反应放光 比较高级的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 解析:回答本题要扣住文章第②③段。文章第②段中说细菌“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文章第③段中说“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根据这两个关键句子概括即可。
9.(1)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2)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3)为了照明觅食,诱捕食物(4)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 解析:回答本题要仔细阅读第④~⑥段。读第④段可知,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有的是它们呼吸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读第⑤段可知,“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读第⑥段可知,“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概括这四个要点来回答即可。
四、10.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 解析:紧扣文中表现织锦不断发展的关键语句:“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可轻易概括得出答案。
11. 中国花卉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解析:仔细阅读第⑥段文字,抓住文段最后两句,分别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2. 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丝绸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 解析:本段内容主要从织锦的织法和纹样两方面说明织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引出了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起总领作用;结构上既承接了在第①段中由丝绸之路引出的说明对象——织锦,又开启了③~⑥段对织锦的详细介绍,起过渡作用。
13.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这类题目时要把选项的内容与文章中的内容相对应,以判断对错。选项A的内容与文章第①段中“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不一致。选项B所说的原因,只是其中一种,与第④段内容不一致,且该原因也只是“可能”而已。选项C根据原文第⑦段可知,此项缺少了限定词“胡化风格”,应是“胡化风格的丝绸文物”。选项D与文章最后一段表述的内容一致。
五、14.A:等待火车 B:恭敬、失望 C:兴奋、胆怯 D:不舍、失落 解析:本篇文章以看火车为线索,记述了儿时梦想实现的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即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又表达了对儿时纯真朴实内心和追求梦想的怀恋,其内心的轨迹在每个相关的段落中都有明确的词句揭示。
15.叔父花三毛钱,能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到渭南镇的经历,让我对火车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渴望看到火车奔跑的样子;是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解析:文章第②段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我”看火车的原因。“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让我的心不再宁静”中的“此”就是指上文“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
16.(1)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站台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们四人失落的心情。(2)这是一种友善的笑。中年男子被我们的“傻”所感染了,心生对我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1)句中的“空荡荡”写出了当时站台的情形,点明了“我们”所处的环境,烘托了“我们”当时失落的内心;“孤零零”直接揭示了“我们”因火车离去而产生的怅惘和失落;(2)抓住看火车时中年男子这个旅客的一个细微神态,看到了几颗纯真的生动的心灵,从而在瞬间产生了活力和激情,内心难免惊喜。
17.以“看火车”为题,交代叙述的事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解析:全文详细描写了“我”看到火车实现自己梦想前前后后的心理变化,其中还插叙了“看火车”的原因。“看火车”成了全文安排叙事、抒发情感的线索。解答此题,就要紧扣这一点来作答。
18.坐火车时的感受同看火车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凸显文章的主旨:少年的往事,往往因其朦胧的面纱,而保持着美好和天真。 解析:全文的主旨是通过对火车前后的心理变化的细腻描写,写出了“我”对少年往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少年纯真生活的怀恋和对内心美好的追求。在结尾写“我”坐火车时“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与“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天成鲜明的对比,目的就在于突出主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