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弭谤(mǐ) 勖勉(xù)
镣铐(liào) 浅尝辄止(zhé)
B.豁达(huò) 赎罪(sú)
诽谤(fěi) 卓有成效(zhuó)
C.哺育(bǔ) 泥淖(nào)
供给(ɡěi) 心急如焚(fén)
D.吞噬(shì) 履行(lǚ)
商榷(què) 尔虞我诈(yǔ)
答案 A
解析 B.“赎”应读shú;C.“给”应读jǐ;D.“虞”应读yú。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座谈 婉约 绊脚石 再接再厉
B.祥瑞 程式 亲合力 事与愿违
C.伸张 托付 明信片 共商国事
D.账簿 妆奁 主弦律 顽疾沉疴
答案 A
解析 B.“合”应为“和”;C.“事”应为“是”;D.“弦”应为“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昨日,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和《新闻直播间》栏目三度聚焦助残犟妈易勤的故事,神州大地到处 易勤8年助残扶残、坚守良心的感人事迹。
②春节期间,不少商家为促销贴出这样的广告:凡在本店购货满500元者,本店将热忱 一份精美的礼品。
③湖北省奖励“衣锦还乡”的新科澳网冠军李娜80万元,引发 。对此,省体育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对李娜的奖励符合现有政策和奖励标准。
A.传颂 敬赠 质疑 B.传颂 惠赠 置疑
C.传诵 惠赠 质疑 D.传诵 敬赠 置疑
答案 A
解析 “传诵”和“传颂”一字之差,“诵”都是说,是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根据语境,①句应用“传颂”。“敬赠”,恭敬地赠送,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根据赠与的对象及谦敬的语境,②句应用“敬赠”。“质疑”,对对方的语言表示怀疑,而且有质问、逼迫的情绪;“置疑”表示对某问题存在怀疑,常用于否定情境。根据句意,③句应用“质疑”。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长沙、平顶山的这两起骇人听闻的强拆事件,看似只是个案,但在舆论对“带血”强拆极度敏感的当下,其负面影响必然溢出个案。
②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③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举国上下对日方的错误行径无不义愤填膺,坚决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正义要求和采取的有力举措。
④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百万豪车,住千万豪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⑤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冠群驰骋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不仅使自身赢得了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之路。
⑥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①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使用正确。②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前后矛盾,不合语境。③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使用正确。④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望文生义。⑤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使用正确。⑥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座的不是厅长,就是局长,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B.提到自己的父亲,刘飞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C.赵叔刚下飞机,父亲请赵叔吃饭,请柬说:“今天中午12点在和平饭店略备薄酒,为你接风,敬请光临。”
D.张老师十分关切地询问王小虎的家庭情况,王小虎说:“老师,这是我的隐私,你无权过问。”
答案 C
解析 A.“匹夫”所用的对象不当,“匹夫”指一般平民,而“厅长”“局长”不在一般百姓之列。B.“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此处应用“家父”。D.王小虎的话是说给老师的,语气生硬,没有考虑受话人的身份。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展现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表达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B.汪涵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我有一个梦想》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
答案 D
解析 A.语序不当,“展现……”“表达……”应互换;B.中途易辙,“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应该是“汪涵主持的节目”;C.滥用否定词,“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应为“防止文化受污染”。
7.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干禄,干,追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即指求仕进或求功名利禄。《论语·为政》中有“子张学干禄”的语句。后泛指钻营当官,追名逐利。
B.演讲辞,又叫讲演稿,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在内容上,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理,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
C.故土,指土生土长的地方,就是故乡。故乡被中国历代学者文人赋予了“家国”的含义,其别称有“桑梓”“故园”“梓里”“故里”“乡关”等。
D.诽谤,战国中期,齐威王整治吏治,在集市上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上挂木牌,百官商贾均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齐威王处。由此,齐国官风大为改观。此时,“诽谤”一词为贬义,古今一致。
答案 D
解析 “……为贬义,古今一致”错。“诽谤”古义为“指责过失,批评”,无贬义。今义为“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含贬义。
8.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B.知识如同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D.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A项中“大去之期”为讳饰,其他三项为比喻修辞。
二、阅读能力延伸(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9.对第二段文字的段意,概括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论述了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B.论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尊敬。
C.论述了无产阶级与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D.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答案 C
解析 注意本段的层次,作者先写敌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再写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
10.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请分点加以回答。(5分)
答:
答案 马克思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事业并对之进行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争。(2分)具体表现为:①创办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②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种组织中的工作;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选文第二段的开头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可见答案应在第一段。第一段说“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事业”“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紧跟着就列举了斗争的方式和区域。依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11.恩格斯大胆地评价马克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①这句话是说马克思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3分)②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颂,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句话的重点词有“敌人”“私敌”;回归文本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许多敌人”是指各国政府、资产者,这些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私敌”是指个人的敌人,而句中却说“未必有一个”,可见马克思是把全身心都献给了无产阶级斗争,这是对他的极大赞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地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有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政府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作者笑蜀,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2.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拥有自信、荣耀与尊严,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地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数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
答案 A
解析 找到与“真教育家”表述相关的语段。B.“关键在于”错,根据原文“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把“关键”改为“一个重要的原因”;C.“入世”与“出世”表述恰恰相反,原文为“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地栖居”;D.“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数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错,根据原文“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可知,应当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
13.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答案 D
解析 A.“改革开放后”错,原文是“改革开放前后”。“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于文无据。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有误,原文为“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C.“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错,无中生有。
14.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答案 C
解析 A.“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说法与本文题目“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矛盾;B.“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于文无据;D.“很短”“一大批”表述属于主观臆断,过于夸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4分)
永远的曼德拉
于杰飞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辞世,享年95岁。噩耗传来,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当时的南非到处弥漫着种族主义的血腥味,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不满,在曼德拉心里种下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他决心,不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怀揣着这个理想,1944年,年轻律师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52年,借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验,曼德拉成功组织并领导“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1953年,曼德拉在“非国大”会议上发表了《自由之路无坦途》的演讲,公开宣布非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然而,面对这份非暴力宣言,南非政府却选择了暴力回应。在和平斗争无果的情况下,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以暴力对抗暴力。1962年,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
“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这段演说是曼德拉在所谓的“叛国案”中的自我辩护。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这年他45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判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对于曼德拉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
罗本岛是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4.5平方米的狱室,勉强可以躺下,曼德拉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
27年,曼德拉忍受了每天到采石场做苦工的折磨,忍受了惨无人道的羞辱和拷打。漫长的监狱生活,曼德拉在孤独中苦苦思索。“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他意识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他感受到肩上沉重的使命,他决心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南非人,只有这样,他的彩虹之国才有希望。于是,他开始坚持锻炼身体,整日以书为伴。“我不会绝望,也不会自暴自弃。我相信会有一天,我作为一个自由人,行走在阳光下。”
1990年2月11日,南非白人总统德克拉克迫于压力最终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这一年,德克拉克和曼德拉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延续300多年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从法律上被废除。为这一天,曼德拉等了73年。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而当时的南非正处在激烈的种族对抗中,如何将这个国家解救出来,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职典礼上,曼德拉出人意料地邀请了当年在罗本岛看守他的3名狱警,并向他们鞠躬致敬。“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能繁荣发展。”全场报以掌声,世界报以掌声。
在曼德拉的努力下,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曼德拉告诫人们,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在他的感召下,获得自由的黑人放下了武器,失去特权的白人守住了基本权利。南非共和国实现了全国和解!
当声誉达到巅峰的时候,曼德拉却决定隐退,他毕竟已经80岁高龄。“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1999年6月,辞去总统一职。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
“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格拉萨相伴晚年,而她也是领导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杰出女性。
“隐退也是一种领导。”81岁高龄的曼德拉开始投身慈善事业。他发起大型抗击艾滋病慈善音乐会,呼吁全世界共同关注艾滋病,积极采取行动消除贫困、疾病和饥饿。出席2010年南非世界杯闭幕式,是曼德拉最后一次谢幕。
曼德拉走了,希望曼德拉留下的精神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
(有删改)
15.结合全文,分析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1)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3分)
答:
(2)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3分)
答:
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种族仇恨禁锢着统治者们的思想和心灵,导致他们狭隘自私,偏执短视,同样也是受害者,也需要获得精神解放。(2分)
(2)“终于”表明曼德拉为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几乎耗尽了毕生精力,牺牲了正常的家庭生活(1分);“把自己还给了家人”,是说直到晚年才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曼德拉的由衷敬仰之情。(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意通常有抓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结合语境和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等几种方法。答题时,结合句子的特点,再根据句子具体语境分析。如(1)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然后根据语境指出其比喻义即可;(2)句抓住关键词“终于”与“还给了家人”的具体所指即可,“终于”一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表现了作者对曼德拉由衷的敬仰之情。
16.文章倒数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本段内容紧承上文而来,(1分)曼德拉的话袒露心声,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渴望爱情,(2分)这样写使传主更具人性光辉,形象更加真实、立体、丰满。(2分)
解析 本题可从文章构思技巧角度思考,根据传记的特点,解答这类题,一般从思想内容、行文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传主的话一般有丰富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的作用。曼德拉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渴望爱情,作者这样安排,有利于使曼德拉的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17.结合全文,简析题目“永远的曼德拉”的含义和作用。(5分)
答:
答案 含义:一是表明曼德拉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永垂史册;二是表明曼德拉的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万古流传。(3分)作用:讴歌了传主,彰显了主题。(2分)
解析 分析含义时,要结合着传记内容,对“永远的”和“曼德拉”进行分析,“永远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曼德拉”是指他的历史功绩和人格;至于作用,要从对传主形象和对主题的作用两方面作答。
18.在曼德拉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 ①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②要敢于直面苦难,从容应对人生挑战;③要有宽广胸怀,学会理解包容;④要扮好人生角色,不为名利所累;⑤要有博爱之心、悲悯情怀。(每点2分,写出四点即可)
解析 本题要结合传记中曼德拉的人生经历与人物精神品质等方面,结合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从理想、奋斗、面对困难、品格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即可。如学习曼德拉的博爱之心、悲悯情怀这种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能力训练(29分)
19.下面是谢冕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在横线上写出本段的结论句。(4分)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人的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 。
答:
答案 做人和做学问要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要统一(每点2分)
解析 这段文字开头的讨论主要是说“人的品行(做人)”与“学问”的关系,之后的两个人物的事例是说“学问”与“爱国”的关系,根据以上两点分析,即可概括出结论。
20.对“梦想”的追求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梦想”的追求。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示例:《短歌行》中的曹操说:我梦想有一天,广聚英才,勠力同心,安定天下的志向成为现实。
(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的蔡元培说:我梦想有一天,
(2)《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马丁·路德·金说:我梦想有一天,
答案 (示例)(1)风清气正,桃李芬芳,德才兼备的志士成为栋梁。(3分)
(2)人人平等,彼此友爱,坎坷曲折的道路变成坦途。(3分)
解析 审清题目要求;分析例句,把握形式、格调;联系所学知识,补写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事迹的内容。
2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5分)
(1)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生动的标题,不超过6个字。(2分)
答:
(2)你对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3分)
答:
答案 (示例)(1)望子成“笼”(2分)
(2)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在假期过得健康、安全和有意义,各地教育部门都发文件严禁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家长却逼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这种望子成龙的思想实际上是给孩子套上了另一种牢笼。(3分)
解析 解读画面,读懂漫画中的画面构成是关键。解读寓意,由漫画联想到现实生活,提炼出寓意,即漫画是对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这种做法的讽刺。根据对漫画所含寓意的解读,拟写标题,然后再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2.中国人钟情于“到此一游”。万里长城已是伤痕累累,刀刻以及各种笔写的“到此一游”几乎布满墙体,甚至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也刻有“到此一游”几个汉字。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呼吁停止这种不文明行为。要求:整句和散句相结合;运用反问、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150字。(14分)
朋友们:
大家好!
谢谢!
答案 (示例)
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万里长城的累累伤痕,当泱泱大国的礼仪风范化作埃及神庙浮雕上的不雅刻字,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反问)待人接物,莫重于礼;行为举止,莫重于仪。(整句)当美国的车站里用中文标注“请勿插队”,当法国巴黎街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中文提醒,当泰国清迈的餐厅里写着中文“请勿随地吐痰”,我们还要继续沉默下去吗?不!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根植于心中的道德,以从内而外显示的素质,扭转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树立国人的文明形象!(散句)来吧,用我们的手掌,托着中国这轮朝阳冉冉升起!(比喻)
解析 写作时,在形式上,要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在内容上,需要主题明确,紧紧围绕“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组织文章;在语言上,要有鼓舞性,具有感染力。
PAGE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