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7 21:5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另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他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役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的能力。B项,“起了决定性作用”于文无据;C项,“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说法不正确,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的事例,表现出钟会的魏晋名士风度,也表现出士人的文化认同;D项,“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说法错误,由篇首内容可知,“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只是一般人的印象,并不是基本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D.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说法错误,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旨在证明钟会、邓艾二人的出身不同造成的不同的人生结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B.时人虽重孝行,但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原文第一段中说“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说明魏晋风度除了“仪容秀美、谈吐风雅”,还有其他内容。“二士争功”的悲剧在于魏晋风度里面所包含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排斥出身微贱的人士,哪怕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也不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需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需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都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2015年在线旅游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规模为4273.2亿元,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大爆发的背景下,旅游行业迎来“新春天”,新业态的文化旅游业也随着蓬勃发展。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2015年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不同年龄段的选择文化体验游的用户占在线自由行用户总数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2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9.7%,21~30岁的用户占20.5%,31~40岁的用户占15.8%,41~50岁的中年人占4.7%,远远高于同类型用户参加海岛度假游、疯狂购物游的比例。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摘编自《中投顾问·文化旅游专题》)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定位得当。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A项,因果倒置,对应的是材料一的第一句话,由这句话中“得以”二字可知,“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文化旅游”也得以迅速崛起。A项改因为果。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而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更期望借助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历史长卷。
C.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D.要让旅游者在一定文化场景中获得深刻丰富的体验和感知,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文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B项,“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错误,本选项对应材料三的第一句,但与原文内容有出入。原文并未说明“大众旅游的旅游者注重观光游览”,且由材料四可知,注重异域文化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主流,大众旅游未必都注重观光游览。
6.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6分)
答: 
 
答案 (1)现状:①文化旅游迅速崛起,发展潜力巨大;②出现了同质化效仿、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等无序化竞争的现象。
(2)途径:①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个性主题;②结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③结合业态的发展趋势,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做到“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题目要求概括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途径。(1)根据“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概括现状;(2)根据“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概括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赤壁
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⑦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ā)臜(zɑ)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
⑩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会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人情味。
B.第⑤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C.第⑥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主观情绪主要指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客观环境指“赤壁”一带的自然景观和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
D.本文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高度赞扬了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答案 B
解析 A.“会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人情味”不恰当,应该是“强化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C.“主观情绪”分析不全面,应该还包括“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D.“高度赞扬了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于文无据,只是赞扬了他“三篇不朽之作”的成就。
8.第⑦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答: 
 
答案 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并提取文章相关信息时,主要从原文第⑦段之后的内容中摄取信息,概括总结即可。
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6分)
答: 
 
答案 (示例)苏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地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实际与抒写个性感悟的能力。应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联系自己所学来谈自己对一代大家苏东坡的认识,注意要有条理地总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①,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shuò)②,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yú)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yǒu)下有书数帙(zhì)③,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jì)谢过④,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lù)⑤顾余曰:“是吾营乐丘⑥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 ①晦匿:隐蔽不露。②朔:农历每月初一。③帙:量词。一套线装书叫一帙。④降跽谢过:下跪谢罪。在此为“躬身告饶”意。⑤麓:山脚。⑥丘:坟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答案 C
解析 “未几”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B两项;“追记”,事后记录,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方法中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答案 A
解析 “如丙戊年”错,干支纪年法是一天干与一地支搭配,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错,“动笔”是在“明年寒食”之后作者去拜访立恭并宿于其家时,当时未写完,写成是在八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5分)
译文: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5分)
译文: 
 
答案 (1)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下马,径直驱马离开。
(2)不久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酒半,酒喝到一半;径,径直;去,离开。(2)已而,不久;揖,拱手行礼;奈何,为什么;与,给。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但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下马,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众人都大笑起来。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应当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生病,未能前去。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还没有写完,立恭就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多次游览山水,可是快乐都不能超过那次东山之行,所以尽力最终写成了这篇游记。亲手誊抄一遍,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ò)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第二句写俗世之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可以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C.第三句写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很磨难人。这“荦确坡头路”正象征了诗人脚下坎坷的仕途,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D.第四句写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用“自爱”一词写出了诗人面对坎坷之路的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之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抑郁不平之气”错误,结合“莫嫌”二字,应是诗人泰然自处,旷达乐观,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15.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6分)
答: 
 
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炼字题,“铿然”是象声词,摹拟手杖和石头相撞后所发出的声音,与诗人居所的宁静形成反差,以声衬静。根据注释部分透出来的信息和诗的最后两句,可联想到诗人身处逆境和在宁静的环境中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2)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箫声音乐感人的诗句是:“       ,       。”
(3)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     ”。
答案 (1)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意分析提示句,结合提示句回忆诗句。默写时要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朗、惠、幽壑、嫠。名句的生僻字在平时记忆时就要多注意其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    。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    ,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    。所以汉末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王羲之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在他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其    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才导致魏晋书法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成为后世书家所尊崇和膜拜。除了出现之初,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
17.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相辅相成 江河日下 雕虫小技 放浪形骸
B.相得益彰 日薄西山 雕虫小技 放荡不羁
C.相辅相成 江河日下 旁门左道 放荡不羁
D.相得益彰 日薄西山 旁门左道 放浪形骸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艺术与道、德、仁”分析,选用“相辅相成”。②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日薄西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死亡或事物腐朽即将死亡。结合语境可知,这里强调艺术地位日渐下降,选用“江河日下”。③旁门左道:非正统的学术、宗教派别或思想体系。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语境强调书法艺术不重要而非不正当,选用“雕虫小技”。④放浪形骸: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放荡不羁:行为放纵,不受约束。对象是“性情”,选用“放浪形骸”。故选A。
18.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也都将其用灵魂深处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
B.也都被他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
C.他也都将其用自己的儒家思想逐渐消解和吸收
D.也都被他自己的儒家思想逐渐消解和吸收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儒家思想消解和吸收道家思想不是王羲之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的结果,排除A、C;“深入骨髓”较之身上更能表达儒家思想对王羲之的浸润,排除D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才导致魏晋书法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的对象。
B.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成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
C.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具备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成为后世书家所尊崇和膜拜。
D.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成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的对象。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因为……导致……”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成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中,缺少与“成为”搭配的宾语;C项,搭配不当,“成为”“所”搭配不当,应改为“为……所”。故选D。
20.大学毕业生王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欣闻您是家父的学生,故冒昧打扰,请您在日理万机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惊喜。
答: 
 
答案 ①“学生”改为“高足”;②“日理万机”改为“百忙”;③“惠寄”改为“寄送”;④“敝校”改为“贵校”;⑤“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①“学生”属于正常称呼,此处应使用表敬辞的“高足”;②“日理万机”对象一般为国家领导人,此处应改为“百忙”;③“惠寄”用于敬称对方给自己寄东西,可改为“寄送”;④“敝校”是谦辞,用于自己的学校才可以,此处应用敬辞“贵校”;⑤“夙”和“长久以来”语意重复,可将“夙愿”改为“愿望”或将“长久以来”删去。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林清玄曾说:“能够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不鸣则已的时候养精蓄锐;能够动若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时洞察入微。”这句话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现成的果实,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
白纸 荒漠
绿洲 画卷
描绘 开垦 渲染 改造
答: 
 
答案 (示例)(1)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2)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材料取自流行语,审题难度不大,立意范围很广,立足于社会现实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深入挖掘现实的能力。
本题可从多角度立意,立意角度如下:
角度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民族的“风格”。所以有关中国特色或者传统特色的内容都可以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写。
角度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时代的“风格”。那么“时代的风格”是什么?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更直接地说,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角度三:“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职业的“风格”。警察的“范儿”是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儿”是努力学习,等等。
角度四:“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个人的“风格”。“个人的风格”即个性。
角度五:也可以写属于90后的“范儿”,属于某个城市居民的“范儿”,属于航模爱好者的“范儿”,属于某种极为小众群体的“范儿”——记录下你的体验、你的收获、你的所得,总结某个群体的特点。
本题体裁的普适性也比较强,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都能够写出彩,在写作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佳作展台】 
江南style
我的故乡,了解不深的人都给予了它很多溢美之词。或言其宛若天仙,“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或言其旷达意气,“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或言其生机盎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然与她共枕六年的我,也终是看倦了她的颦颦蹙蹙,听厌了她的莺歌燕语,走乏了她的小园香径,感到了审美疲劳,甚至觉得它有些许矫情、烦琐的意味。
“江南”——倒是个令人难忘的名字——不必多说,就知道她的来历,大江之南。《诗经·小雅·鼓钟》有言:“以《雅》以《南》。”可见其风雅不俗。于是那些矫情和烦琐,全然被她融化在血液中的“范儿”锁住了。
江南,你只见她怯弱不胜,却未见她风流态度。江南的建筑,相比于北方恢宏气派的皇宫相府,常人看来,自然是相形见绌了。既无金砖玉瓦,又无凤翎龙首,既不方正,又不大气,再加上常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不是小家子气了些?但你却不见她嶙峋怪石间洒下的斑驳阳光,窗棂粉墙镌成的雕栏玉砌,竹篙起落时游罢的蓬莱瑶台,叹其为咏絮才亦不为过。叠石理水、师法自然、泼墨写意的园林伴着布局严谨的亭台,好像这便是艺术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江南,你只见她“不食人间烟火”,却未见她对待世事的热忱之心。如果你觉得南方人“冷漠”,恐怕你来的不是真正的江南。千百年来,吴越由蛮夷之地,经历先祖一锄一锹地开荒,终于成为如今山清水秀的一方水土,深得江南人的感激。于是,无论是熟悉的吴音走来,抑或是匆匆的过客经过,只消你一句话,他们必然会盛情款待,不过是多双筷子、多铺张床的事。江南人的心,也皆可称是冰清玉洁。倘若有难处,不需二话,他们必定竭尽全力,解囊相助。只不过他们沉默寡言,不常声张罢了。江南其人,不忘报恩,不断奉献,似乎矫情和烦琐,此时也一并不见了。
江南,你只见她文墨气息,却未见她耿耿忠魂。大概你只领略过“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风韵,却不见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气魄。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直率硬气的一字眉,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一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斩断封建残余的蒿草,踏出一条中国走出屈辱、走向光明的路。那是“青春如初春,如朝日”的陈独秀。他创办了中国《新青年》,撕碎了谨承天命的腐朽观念,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的帷幕。那是“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的胡适。如今,你口中的每一句新诗,你笔下的每一篇除却“之乎者也”的文章,都需归功于他对文学的锐意改革。游历各国,览遍群书,让中国文学不再被骈赋羁绊,是他造就了白话文晴朗的天空。一壶烈酒,灌醉了千年来“俯首称臣”的念想;一啸剑气,击溃列强帝国的狂傲。江南,孕育着中国复兴的火种,谁再敢说她懦弱!
江南啊,江南!她骨子里,是诗意又庄重的范儿,是恬淡却热情的范儿,是文艺伴忠贞的范儿。
教我怎样不想她!我的江南style!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对江南进行全方位联想,将“江南style”刻画得具体、全面、形象、深刻,将其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头欲扬先抑,引出话题,后面才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江南大加赞赏,行文非常巧妙。同时引用诗句,使文章有韵味,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PAGE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