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流觞 情殇 整饬 流水汤汤
B.形骸 惊骇 垓下 言简意赅
C.哀悼 泥淖 桂棹 掉以轻心
D.清朗 槟榔 稂莠 琳琅满目
答案 C
解析 A.“饬”读chì,其余读shānɡ;B.hái/hài/ɡāi/ɡāi;C.dào/nào/zhào/diào;D.“朗”读lǎnɡ,其余读lánɡ。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长乐王回深父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 D
解析 A.“悟”通“晤”;B.“冯”通“凭”;C.“父”通“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D.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贫困
答案 D
解析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均为连词,和。A.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舞幽壑之潜蛟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答案 C
解析 例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C.与例句相同,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弄错,使……错。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D.名词作状语,向西。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 D
解析 D.狼籍:古义今义都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意思。A.斯文:古义为“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雅”。B.茫然: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C.非常:古义为“不平凡”,今义为表程度的副词,“极,十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每年正月十五,来夫子庙观赏花灯的市民不绝如缕,消防官兵在现场各处待命,防患未然,给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赏灯环境。
②王安石声情并茂地向宋神宗诉说了自己立志变法,富民强国的决心,并最终靠诚挚的忠心打动了宋神宗。
③若佛法如此浩瀚无边,那么菩萨诸佛的真身岂不也不可度量?而芸芸众生之中的我就如沧海一粟,与之相较又是何等渺小。
④幽幽谷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以休闲、养生为主的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景区内溪流淙淙,曲水流觞,峰峦叠翠,景色宜人。
⑤曾昭娟说,评剧《赵锦棠》此次制作的服装精美,此外在花派“甜亮脆美”花腔女高音表现之外,她也特意加了一段如泣如诉的吟唱来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⑥池莉曾与一些作家吃自助餐,看到有人弄得杯盘狼藉。她很有感慨地说:“吃饭的时候,应爱惜的东西有两样:一是食物,二是吃相。两样都能照见自己的生命。”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不绝如缕:形容形势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等细微悠长。此处望文生义,可用“络绎不绝”。②声情并茂:形容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不合语境。应改为“诚心诚意”。③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的东西。使用正确。④曲水流觞: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祓除不吉利;后泛指在水边宴集。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⑤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形容声音悲凉凄切。使用正确。⑥杯盘狼藉:形容宴会时或宴会后筵席上的杂乱情景。使用正确。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王羲之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予以批判,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B.此赋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
C.在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推出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发展的预期。
D.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已成为原子能、宇宙航行等科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 C
解析 A.结构混乱,全句应以王羲之为主语,第三个分句中途易辙,应改为“并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予以批判”。B.成分残缺,应将首句改为“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D.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爱因斯坦”,后面偷换成“相对论”,可将“创立了”改为“创立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2)《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3)毛泽东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与此诗句表达意旨相同的一句话是:“ , 。”
答案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二、阅读能力延伸(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11分)
兰亭诗
[东晋]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①,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②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③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注] ①群品:即指万象。②厓:同“涯”。③群籁:指群品、万物。
10.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诗眼是“寄畅”,诗人在兰亭聚会,凭借兰亭的山水来摆脱世务繁杂、化解生命悲慨,寄托自己畅快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寄畅在所因”一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冥契,说明人与外物的联系,富于哲理。同时引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对象与“寄畅”的内容。由此可知,“寄畅”应为诗眼。对上面内容加以整合即可。
11.本诗因景陈理,阐发了怎样的人生思考?(6分)
答:
答案 诗人感受到造化的伟大,自然的力量,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暗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解析 诗中景物并非单纯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主观心性的、情感化的景物。在这春光融泄之中,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表达了作者与万物相亲,融于自然之中的喜悦舒畅之情,暗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梅园记
[北宋]邹浩
岭南多梅,土人薪视之,非极好事,不知赏玩。余之寓昭平也,所居王氏阁,后半山间,一株围数尺,高数丈,广荫四十步。余杜门不出,不见他植何如。问之土人,咸谓少与此比。然此株正在王氏舍东,穿其下作路,附其身作篱,丛篁①榛棘②,又争长其左右。余久为之动心,顾王氏拘阴阳吉凶之说,不敢改作。顷遇花时,但徘徊路侧,徒倚篱旁,与之交乐乎天而已。欲延一客饮一杯,竟无班草③处。
一日,坐阁上,闻山间破竹声,策杖往观焉。则王氏方且遵路增篱,以趋岁月之利。欣然曰:时哉!时哉!喻使辟路而回之,撤篱而远之,视丛篁榛棘而芟(shān)夷(yí)④之,环数百步,规以为圃,曾不顷刻,而梅已颙颙(yóng)⑤昂昂,拔立乎云霄之上,如伊尹释耒(lěi)而受币,如吕望投竿而登车,如周公别白于流言而衮(ɡǔn)衣绣裳⑥。西归之日,前瞻龙岳,回瞩仙宫,左盼魏坛,右盼佛子,其气象无终穷,悉在梅精神之中矣。
夫天地,昔之天地也;山川,昔之山川也。而俯仰之间,随梅以异。梅果异耶?果不异耶?梅虽无言,余知之矣。昔之晦,非梅失也,时也;今之显,非梅得也,时也。人以时见梅,而梅则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故虽寿阳之妆,不以为滥;傅说之羹,不以为遭,而况区区管窥之异,又奚足一吷(jué)⑦于其前。姑与客饮酒。(选自《粤西文载》)
[注] ①丛篁:从生的竹子。②榛棘:荆棘。③班草:犹班荆。指朋友相遇,共坐谈心。④芟夷:除草,刈除。⑤颙颙:气概轩昂的样子。⑥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⑦吷:鸟叫声。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土人薪视之 薪:柴火
B.咸谓少与此比 咸:都
C.与之交乐乎天而已 交:一起
D.喻使辟路而回之 喻:告诉
答案 A
解析 薪:像柴火,名词作状语。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园中之梅“失时”和“得时”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围数尺,高数丈,广荫四十步”写的是王氏园中梅的特点;B.两句都是表现其“得时”;D.“前瞻龙岳,回瞩仙宫”主要写作者西归之日对梅四周环境的观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姓王人家的屋后半山间的园中之梅,在久蔽于“丛篁榛棘”之后,终于因“时”而彰,“拔立乎云霄之上”。
B.“如伊尹释耒而受币,如吕望投竿而登车,如周公别白于流言而衮衣绣裳”,表现作者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C.“姑与客饮酒”一句,平淡中见激情,写出了作者因梅得时而生,把酒临风的快意心情。
D.作者以“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的“梅的精神”自况自勉,显现了其宠辱皆忘的豁达胸襟。
答案 B
解析 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应为表现梅因时而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延一客饮一杯,竟无班草处。(5分)
译文:
(2)而俯仰之间,随梅以异。梅果异耶?(5分)
译文:
答案 (1)想要请客人喝上一杯酒,最终找不到铺荆而坐共叙情怀的地方。(得分点:延、竟、处)
(2)而很短的时间内,随着梅花的变化有了不同。梅果真有什么不同吗?(得分点:俯仰、以、果)
参考译文
岭南有很多梅树,当地人把它看作薪柴,不是非常喜欢梅花的人,不懂得欣赏玩味。我寓居在昭平,住的地方是姓王人家的房子,屋后半山腰上,有一株梅树数尺环抱,有几丈高,树冠覆荫范围有四十步之广。我平日闭门不出,没见过其他梅树长得如何。向当地人问起,都说很少有能和这株相比的。然而这株梅树正在王氏房舍东面,(王氏)穿过树荫下铺路,靠着梅树身边做篱笆,还有一丛一丛的竹子荆棘,也争相生长在梅树旁边。我早就为这株梅树动心了,只是看王氏拘束于阴阳吉凶的说法,不敢作出改变。不久遇上花开的季节,我只能在路旁徘徊流连,只是靠在篱笆边上,和它一起享受天然的快乐罢了。想要请客人喝上一杯酒,最终找不到铺荆而坐共叙情怀的地方。
有一天,我正坐在阁上,忽然听到山间传来砍竹的声音,我就拄着拐杖去看看。原来是王氏正要沿着道路增设篱笆,以求以后更多的益处。我欣然道:“正好啊!正好啊!”就告诉他将道路绕过梅树,把篱笆后撤,远离梅树,看到丛竹杂木就砍伐掉,这样环绕梅树数百步的范围,圈划起来成为一个园圃,没用多久,梅树(看起来)就体貌端庄,器宇轩昂,挺拔卓立,直入云霄了,看上去就像伊尹放下农具而接受礼物,像吕望丢下鱼竿而登上车子,就像周公辨清流言而穿上帝王服饰。后来我西行归去的时候,前观无尽山岳蜿蜒如游龙,回望无限景致动人像仙宫,再看这株老树,左看道相随,右看佛相伴,其中气象无穷无尽,都在这株梅树的精神之中了。
那天地,还是从前的天地;山河,还是以前的山河。而很短的时间内,随着梅的变化有了不同。梅果真有什么不同吗?还是果真没有什么不同呢?梅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懂得其中的道理了。从前黯然失色,不是梅的过错,是时运啊;如今显赫,也不是梅的功绩,还是时运。人因为时运的不同来看梅树,但梅树的性格自有根本,从古到今本来就存在。所以寿阳公主以梅花装扮自己,梅不以为是滥俗;傅说以梅调羮,梅不以为是劫难,更何况我狭窄片面的看法,又怎么能够在梅树的面前发如此微不足道的议论呢。还是姑且和客人喝喝酒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4分)
流觞之水
朱以撒
又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天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漂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也许即兴就成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般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公元三五三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这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是几个兄长轮流背了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这个小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觞还像当年那样自然地随水而下,人已不似那般地真率。
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地吟诵的人群。脱下晋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日兰亭并不在这个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人的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般地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晋时的长衫穿起来古香古色,优雅从容;如果每人再配备一双晋履,旧时的游戏就会玩得自然尽情。
B.曲水之上放置花瓣,主要是想营造出春天的气息,以春天之美激发诗情,有意为觞咏创设优美的情境。
C.曲水流觞是一种饮酒赋诗的文人游戏,它要求参与游戏的人做出诗来,否则会被视为无才,被罚饮酒。
D.“流觞之水”一文旨在告诉读者,随其情性、得其自然的诗作值得传诵,亲近自然之水的游戏会流传久远。
答案 B
解析 A.“如果……就会玩得自然尽情”说法错误。C.“否则会被视为无才”在文中没有明确点出。D.对本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且“亲近自然之水的游戏会流传久远”太过绝对。
17.作者详细描写王献之被罚而醉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①古代文人游戏就是玩玩而已,不必太认真。②“随其情性,得其自然”的雅玩才能体现名士风度。③通过对比,对现在游戏时担心丢人而早早做好准备的现象进行委婉的批评。
解析 回答时需从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作者细致描绘王献之醉酒,意在表现古代文人对待游戏的态度,与上文有人害怕丢人而早早做好诗准备应对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委婉批评。
18.作者穿上晋时的长衫时,舒心畅意。还想回去以后仿制几件;后来则“脱下晋衫”,不想再穿。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基于文本的理解,前后的说法不矛盾。②作者初穿时有新奇感和飘逸感,好像感到了古时人们觞咏的乐趣。③后来看到有人提前备诗,失去真率,于是感到燥热,就不想再穿。④作者脱掉长衫,实际就是要回归自然,去掉矫饰。
解析 这道题表面上看是一道开放式的探究题,但实质上是分析其文意,作者的倾向性是十分明确的。解答这道题目,立足两个方面回答即可,一是作者初穿晋时长衫时为什么会感到舒心畅意,产生了仿制几件的想法;二是后来为什么会不想再穿,这样说意在表明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结合上下文概括分析即可。
三、写作能力训练(26分)
19.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句表达不拘泥于示例。(不超过80字)(5分)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纵自己的灵魂!
答:
答案 (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也让世界领悟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对其进行评论要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文段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啸的作用以及阮籍之啸的成因。①是下文关于“啸”的两个例子的总领句,且两个例子都是陈述啸表达情感的作用,故此处可填“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一类的句子。②引出下文“阮籍之啸”,“闻数百步”“美誉”是陈述阮籍啸歌的非同一般,故此处可填“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一类的句子。③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阮籍善啸原因的分析,故此处可填“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一类的句子。
21.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饱含着作曲家阿炳的伤感悲怆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请你以《二泉映月》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生动,100字左右。(15分)
答:
答案 (示例)深深的咏叹,低回的歌吟;绵绵不尽的倾诉,九曲回肠的召唤。悲而不绝,哀而不恸。一次次、一次次地用优美的旋律,把月光从泉水里捧起来,犹如在漆黑的长夜里,一次次地打捞着憧憬与期望。宁静、清澈、温柔、皎洁,每一个音符里都栖息着爱的精灵。二泉,分明是盲人阿炳深沉的眼睛;月,分明是他对善良与光明的企盼!
解析 抒发相关情感,注意把握《二泉映月》的特点以及我们对这首名曲的感悟。在抒情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曲子、演奏者等的描写,抒发对阿炳的同情、赞美,以及对他生活的年代的感慨等。
PAGE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