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气势、聚集、拥挤”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了解“双龙洞”的特点,积累优美语句。
3.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句。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无数的赞美。你们去哪些美丽的地方游玩过?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大家去过的地方真多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 就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你的判断依据。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五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读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的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①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板书:突兀森郁 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①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②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窄)(板书:窄)
③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 (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板书:黑 奇 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同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