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章节测试题(解析版)(新版)鲁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章节测试题(解析版)(新版)鲁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19 14:5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
2.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C.?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B.?在铁桥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会先后听到两次敲击声
C.?发声体的振幅越小,人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大
D.?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晚上当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隔壁邻居还在装修房子,所发出的噪音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打电话给有关部门投诉????B.?用棉花塞住耳朵
C.?与邻居协商让其晚上暂停施工?????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5.多种乐器合奏比单一乐器演奏的声音更丰富,因为不同种类的乐器各自具有独特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6.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
C.?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中,听众能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7.从环保的角度看,噪声是指(???)
A.?只有使人难受的声音
B.?只有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C.?歌唱家唱出的美妙歌声
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是噪声
8.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约10s听到雷声,则小明距离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为(???)
A.?850m????B.?1700m????C.?3400m?????D.?5100m
9.前几年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你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废墟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10.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深?????????B.?蝙蝠利用声波导航??????????
?C.?用听诊器检查身体???????????D.?用B超做体检
11.利用“B超”可以对病人的内脏进行检测,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但我们即使站在“B超”的旁边也无法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
A.?“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B.?“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大
D.?“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二、填空题
12.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3.小明将手机悬挂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透过玻璃瓶看到手机能接收到呼叫信号,这说明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你________?(能或不能)听到瓶内手机的响铃声音,这说明________?。

14.我市为迎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________减弱噪声.
15.人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_______20Hz.人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大于20Hz且________20000Hz.(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向暖瓶灌开水时,根据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水快要满了,为什么??________
三、解答题
17.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活动1:如图1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活动2:如图2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1)比较你在探究活动1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什么关系?
(2)比较你在探究活动2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疏密有什么关系?
(3)通过探究,你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
四、实验探究题
18.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
(3)停止敲音叉后,乒乓球还会被弹起,说明:________.
(4)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9.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上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能完成目的是___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
(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产生的;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___(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振动的频率低于________?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HZ之间.
五、综合题
20.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从实验现象结合科学方法的运用,________(填“可以”、“不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能够发声,若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
B、只要能听到声音,说明有声音产生,所以物体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
C、人听不到声音,也许是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故C错误;
D、结合上升三个选项,可知D错误;
故选B.
【分析】人耳若能听到声音,需满足:物体振动发声→在介质中传播→人耳接收,三个过程缺一不可.
2.【答案】D
【解析】【解答】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直线传播时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A不符合题意;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是比较法,B不合题意;
C、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C不符合题意;
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解答】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转化法的理解,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3.【答案】C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A不符题意;
B、在铁桥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通过固体(桥)和空气传播;在另一端会先后听到两次敲击声,第一声是由固体(桥)传来,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来;故B不符题意;
C、发声体的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人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小;故C符合题意;
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D不符题意;
故选C.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做出正确选择.
4.【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打电话给有关部门投诉不能直接将噪声减弱,不合题意; B、用棉花塞住耳朵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C、与邻居协商让其晚上暂停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合题意;
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5.【答案】C
【解析】【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解答】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同一首歌,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区分出是什么乐器,是发声体本身材料和结构的原因,即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人耳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错误;
B、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B错误;
C、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听众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而不是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7.【答案】D
【解析】【解答】从环保的角度看,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属于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从环保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本题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情况,需要根据生活经验来进行讨论研究
8.【答案】C
【解析】【解答】闪电的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则雷声的路程就是雷电距小明的距离,
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约为S=vt=340m/s×10s=3400m.
故选C.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空气中光速远远大于声速,闪电的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雷声的路程就是雷电到小明的距离,根据公式S=vt求出其大小.本题考查利用速度公式求距离的计算,关键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看到闪电后到听到雷声这段时间就是雷声传播的时间.
9.【答案】D
【解析】【分析】
A、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且地面上的人不易听到,故A不是最有效地方法;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你不发出信号营救人员则么会知道你在哪里?故B不是最有效地方法;
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如果不恰当的话,会卡在缝隙里,故C不是最有效地方法;
D、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敲击废墟板或墙壁产生声音并通过固体向外传播声音,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救援.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解答】A、用声呐探测海深属于超声波的利用;
B、蝙蝠利用声波导航属于超声波的利用;
C、用听诊器检查身体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超声波无关;
D、用B超检查身体属于超声波的利用.
故选C.
【分析】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等特点,在生产、医疗、科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1.【答案】A
【解析】【解答】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所以我们即使站在“B超”的旁边也无法听到它产生的声音.故选A.
【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二、填空题
12.【答案】音调?;空气
【解析】【解答】弦的长短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空气可以传声,我们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分析】影响音调的因素,空气可以传声。
13.【答案】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后,打电话呼叫瓶内的手机,手机能收到呼叫信号,是因为移动电话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号的,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再真空中传播.需要同学们仔细分别后作答。
14.【答案】dB(分贝);传播过程中
【解析】【解答】解: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来表示.
控制噪声有三种途径:阻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dB(分贝);传播过程中.
【分析】①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②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15.【答案】小于;小于
【解析】【解答】解: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人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大于20Hz且小于2000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故答案为:小于;小于.
【分析】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大于20Hz且小于20000Hz,蝴蝶扇动翅膀的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
16.【答案】往暖瓶内灌水时,激起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声音;随着不断灌水,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快,音调增大,凭着对音调变化的感觉,可知道是否灌满水.
【解析】【解答】往暖瓶内灌水时,激起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声音;随着不断灌水,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快,音调增大,凭着对音调变化的感觉,可知道是否灌满水.
故答案为:往暖瓶内灌水时,激起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声音;随着不断灌水,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快,音调增大,凭着对音调变化的感觉,可知道是否灌满水.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往暖瓶灌水的时候,瓶内空气柱振动的快慢发生变化,影响了声音的音调. 
三、解答题
17.【答案】答:(1)划得快时物体振动得快,听到的音调高;
(2)梳齿密的振动得快,听到的音调高;
(3)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产生的音调越高。
【解析】【分析】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知道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会越低。
四、实验探究题
18.【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振动放大
(3)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4)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解答】解:(1)泡沫塑料球被发声音叉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因为音叉的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停止敲音叉后,乒乓球还会被弹起,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加大敲音叉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也变大.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振动放大;(3)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分析】(1)(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4)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9.【答案】(1)AC;频率
(2)振动;振幅
(3)钢尺;响度;20;20~20000Hz
【解析】【解答】解:(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能完成目的;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能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能完成目的; D、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能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鼓面的振幅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3)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因为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耳听不到.故答案为:(1)AC;频率;(2)振动;振幅;(3)钢尺;响度;20;20~20000Hz.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五、综合题
20.【答案】(1)C
(2)减少;不变;变小
(3)还能听到微弱的;可以
【解析】【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现象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C;(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而手机发出的声音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小明听到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小.(3)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C;(2)减少;不变;变小;(3)还能听到微弱的;可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