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匆匆 教案(2课时,共9页)

文档属性

名称 8 匆匆 教案(2课时,共9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8 13: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匆 匆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啊,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自然界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周而复始,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停留,永远不复返,那就是时间。让我们走进课文,和朱老先生一起来感受时光的匆匆。
2.了解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写作背景。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作者二十四岁。
《匆匆》是朱自清的早期作品,当时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当时作者认为许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只崇尚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时间都废弃了,将本应做的事都丢掉了,增添了以后的烦恼和悔恨。因此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匆匆》一文。
二、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组内讨论,试着解决。
(3)组内交流分段情况。
4.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
5.交流分段情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在描述中形象地写出日子的流逝,令人感慨。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
三、识字写字,夯实基础。
1.出示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识记。
2.练一练,巩固学生字音的识记情况。
3.出示会写字,学生交流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教师对重点字作指导:
挪:左窄右宽,提手旁要横短竖长。
蒸:中间部分不要丢掉笔画,下面的四个点均匀分布。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
5.理解词语。
6.辨析词语:徘徊、彷徨。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1.再读课文,出示要求:画出本文中作者感叹时间流逝的句子。
2.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匆匆与作者对此的无奈与惋惜。同时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二、细读文本,品读释疑。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课文围绕“匆匆”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标题“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2)作者是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形象的?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2.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3.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用排比的句式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四季轮回的痕迹。与下文写“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里的设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怀念。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3)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4)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5)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因为“我”感觉许多时光已无声无息地逝去,再也不会回来,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心里感到很无奈,所以不禁流汗落泪。
(6)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作者用拟人的方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糊涂地过着日子。
(7)阅读方法解密:品析拟人的写法。
(8)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是怎样将无声无形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可感的?
作者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的情形,将无声无形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可感。
(9)仿写句子:你也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写一写吧。
(10)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时间匆匆而去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1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三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
4.回归全篇,突破重点。
核心问题:
课文围绕“匆匆”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文围绕“匆匆”二字,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串珠问题:
(1)标题“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标题“匆匆”指的是“时间匆匆,一去不返”。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日子来去的匆匆。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作者是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形象的?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新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情感。
(4)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像一条线,在全文中巧妙地起到了牵引情感的作用,层层紧扣,展露并深化了主题。例如,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就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推荐阅读:《时间》。
2.读了这篇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你对“时间”一词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呢?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国学诵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陶渊明)
4.走进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5.课文主旨: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