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优秀传统艺术---中国古代人物绢画

文档属性

名称 祖国优秀传统艺术---中国古代人物绢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09-12-25 10:44:00

文档简介

七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美术教学设计
  捣练图
  三亚市藤桥中学 王卷阳
  
  教学内容分析:
  对此课《捣练图》的赏析,不能仅仅看成是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再现,而应从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去探讨,从而认识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鉴于七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好问,教师应做到“放”,即“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各抒己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还运用问题法、多媒体的直观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
  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教学难点:
  画中刻画的人物如何做到传神,如何体现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
  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封二到第三页。(板书课题)
  
  学生观看影片,仔细观察画面,讨论后解决问题,发表见解。
  学习新内容 请看第三页顶端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题:
  1、什么是捣练?
  1、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接着,教师播放一段不同朝代的影视作品,请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女性服饰。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十二个。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 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学生互评对方的观点,教师作点评。
  
  教学反思 一味地知识灌输,只能扼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材料,获得知识,使他们更有信心走进课堂;通过探究,能使他们学得更深刻,更珍惜;又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使他们增进友谊,培养交际能力。当然,没有教师耐心、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如盲人摸象。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探讨问题、合作交流和更多的发言机会。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
(1)师:请大家看一个短片(课件播放表现唐朝宫廷生活的短片),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片段。有谁能告诉我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
学: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从人物的服饰和着装。师:很好,那么在你的印象中,唐朝的服装有什么特点?生:颜色很鲜艳、比较开放。师:在你的印象中唐朝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师:大家再想一想唐朝的宫廷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如果让你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宫廷生活,你会怎么表现,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生活的。(课件出示《捣练图》)
(2)师: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全画分三部分:一 捣练,二 理丝缝合,三 熨练(课件出示《捣练图》各部分)(学生看课本31页)。师:你觉得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生:钻到练下面的小女孩,师:可见画家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场景并表现出来。(共13张PPT)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有什么特点?他们穿戴的      服饰有何特色?
http://www./playlist/id/328111/#
此画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图中六人,分成三组:右起画二人相对戏犬;中间画二人向左缓缓而行; 左边画近处有一贵妇立于一株花树前,右手捏着一只捕捉来的蝴蝶,侧身回头注视着跑来的小狗和白鹤,又似与远处另一贵妇打招呼。画中的妇女体态丰硕,面颊圆润,服饰艳丽。这就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奢侈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46X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簪花仕女图》
1、什么是仕女图?
2、什么是捣练、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又是谁呢?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37厘米 X147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捣 练 图 》 
《捣练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1、画家是如何来刻画人物的细节的?把这些细节
  找出来。
2、画面中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三彩女立俑(唐)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唐)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
观察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和服饰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丰 颊 肥 体
西方古典人物画
《捣练图》与西方古典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绘画的“以形写神”说,强调神态描     写;西方古典人物画则推崇写实,再现客观事物。
2、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古典人物画以表现形体明暗、色彩写实为目的,追求形象的具体生动。
3、工具材料决定了画幅的表现形式。笔墨纸砚决定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色,主要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西方人物画则是画在木板、画布等材料上的肖像画。唐代女子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竞呈:女子着男装、胡服的盛行、坦露肌肤以展示女性人体美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开放的着装方式,及其所体现出的服装服饰文化特点,无一不折射了大唐文化的广收博采、平等容物,也充分体现了政治明通开放、经济高度发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大唐气象.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问:最近热映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嫁接了唐朝的审美趣味,尽显盛唐的雍容华贵、昌盛旖旎。影片也着力刻画了当时女性的丰腴之美。请问,历史上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审美取向呢?
  ———上海新华路 陈郁
  答: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些穿着袒露、丰肥娇艳的后宫佳丽,的确吸引了公众的关注,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不解。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但是,在历史上,唐朝女性的着装与电影中的刻画有所不同。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而唐代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的绝代佳人———女皇武则天和贵妃杨玉环,可视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样板。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虽然当时没有照相机和绘画作品记录下她的真切容颜,但从史书中“方额、广颐、凤颈”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然而与女皇武则天有着同样的遗憾,我们只能根据记载和诗歌中的描绘去想象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国色天香,在“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史实中去推测她那迷人的风采。“环肥燕瘦”概括了汉、唐两代不同的审美标准,也定格了杨玉环“丰肥浓丽”的美妙外形。
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然而,这种“另类”和有悖于传统的丰肥之美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苗条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气。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唐人的“另类”审美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不难看到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每件都是骠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韩愈有诗道:“书贵瘦硬吾不取”,也体现了唐人价值取向由瘦硬向“肥硕”的转变。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使唐人崇尚并醉心于一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而这种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