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下册P40-P41《童年》?。
二、教材分析
“童年”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学生们正在经历着的人生阶段,也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题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在体味童年美好的同时,对比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别,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
三、学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拍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对美术学科学习的兴趣世十分浓厚,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和策略,避免呆板、枯燥的讲解,强调合作必要性,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并采取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1.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童年都有各自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难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六、教具:多媒体。?
七、课时:一课时
八、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人?
1.情境引入(出示教师儿时照片)?
2.教师讲自己儿时童年趣事。(滚铁环/弹弓)?
3.小结:看得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去看一看艺术家们笔下的童年是什么样。(板书课题,课件同时出示四幅名作。)?
(二)新授?
1.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到的四幅从古至今、风格各异,但又都是表现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
2.共同欣赏分析:?
(1)《战斗中成长》???
艺术形式指导:描绘的人物形象突出,色彩鲜明。?
这幅画属于绘画中的哪一画种??画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哪部影片??
(2)《翻身奴隶的儿女》??
艺术形式指导:????
曲线构图优美、生动、活泼、新颖,是中国画作品中一种典型的构图方式。
你了解奴隶的生活吗??画面构图的形状像哪个英文字母?
一幅为国画工笔重彩,一幅为国画小写意,但都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国画特点。?
艺术形式指导:描绘的人物形象突出,色彩鲜明。?
这幅画属于绘画中的哪一画种??画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看到这幅画你联想到了哪部影片???
《欢天喜地》
画中画了几个人?有什么寓意吗?
颜色给你的感觉
《冬天的阳光》??
艺术形式指导(重点分析艺术表现形式):?
①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可以用泥、木头、石头等材料雕塑成各种形状,更加生动立体。这件作品为木雕。
?②隐喻的艺术手法。?
从这幅作品中你看懂了什么?
(三)总结?
1.学生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美好童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活动(分组游戏)?
同学们,离下课仅剩几分钟的时间了,想一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可以用哪种造型方式来表达自己殛童年的切身感受呢??(学生各抒己见)你们说的这些方式在课堂上都来不及做了,不过我们还可以用这里(老师拍胸脯启发学生),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来做出一个个活雕塑(教师摆造型示范),相信大家的点子一定比老师的更多、更好。现在就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独立一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看谁的创意来得最快、最新。(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自由组合成表现童年生活情趣的“活雕塑”,背景音乐为歌曲《童年》。
?3.教师总结?
课后,你还可以问一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去回顾自己童年时代的美好往事。同学们,当童年时代结束的那一天,正是我们真正欣赏、真正怀念童年美好日子的开始。为了使未来怀念更加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童年时代的每一天。
十、板书设计:
童 年
表现形式:中国画
油 画
雕 塑
年 画
教学反思
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本课是欣赏课。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6幅表现“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画卷,从宋朝的《端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境,一种能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境。这就是说在完成本课学习中,我们要把美术的学习从技能的学习层面提高到文化学习层面。因此,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是这节课最值得思索的地方。?
教学时,我从一两幅作品入手,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活动,让学生从不同年代、民族、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的装束、环境、作品主题方面进行观察,从而能从作品中得到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联想,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方面进行描述,进而对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分析、评述。学习艺术家利用不同的方法表现童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