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高考命题区间3水文课件+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高考命题区间3水文课件+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18 19:11:45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一部分
突破高考命题十大区间
高考命题区间三 水 文
第一课时 突破高考选择题
考点一
栏 目 导 航
考点二
考点三
课时作业
整体把握、分点突破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信息 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其遭到破坏后,地表水下渗会减弱,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 流,使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剧烈。
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增强,下渗增加,使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
被破坏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后,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减缓了
图表信息 图中岩层向右倾斜,透水层中的地下水主要向右流动
甲河位于山地左侧,不能接受山地地下水补给
设问信息 第(1)题,森林植被遭破坏,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第(3)题,图中显示甲河不能接受透水岩层的地下水补给,而乙河则可以接受,因此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甲河径流量会减少,而乙河因接受地下径流补给,径流量会增加,但两河的总径流量会减少
第(2)题,森林恢复,要求分析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第(3)题,降水最终转化为河流径流,要求分析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河流径流量的变化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时,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会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会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信息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游荡河道 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说明河水含沙量大,且该区主要为季风气候,说明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流量季节变化大。
第(2)题,图中显示小北干流河道中段几乎没有支流汇入,且河道摆动范围小,说明其两岸为山地,岩性坚硬,比较耐受流水侵蚀。
图表信息 图中显示小北干流的位置及支流汇入状况,河道摆动范围
设问信息 第(1)题,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
第(2)题,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 第(3)题,由图中可知,渭河主要在潼关附近注入小北干流下游,在主汛期,因其流量大,会对小北干流径流产生顶托,使其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第(3)题,渭河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要求分析主汛期的影响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信息 我国近海海平面年蒸发量分布图中部分海域蒸发强烈,有的高值区年蒸发量大于
2 000毫米 第(1)题,图中显示东海外海海域属于年蒸发量的高值区,结合洋流的分布可知,该处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
第(2)题,由图可知,东海附近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而太阳辐射强度则比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水温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
图表信息 图中显示我国东海外海海域存在年蒸发量高值区
设问信息 第(1)题,要求分析海面蒸发量的影响因素
第(2)题,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蒸发强,要求分析原因






 高考命题区间三 第一课时 突破高考选择题
课时作业
(2019·大庆三模)地下水库是利用地壳内的天然储水空间来储存水资源的一种地下水开发工程。下图为某地下水库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图能直接体现出该地下水库的作用是(  )
A.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 B.恢复湿地水量
C.有效阻止海水入侵 D.缓解地面沉降
2.在水循环各环节中,受地下水库修建影响最大的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下径流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水库建在沿海地区,建库后大坝有效阻止了海水入侵,这是该图能直接体现出来的作用。地下水库的建成可以增加淡水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张和地面沉降以及恢复湿地水量有一定的作用。第2题,地下水库的修建与地下水坝的建成会阻挡地下径流汇入海洋,故对水循环各环节中影响最大的是地下径流。
答案:1.C 2.D
(2019·深圳二模)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变化过程。蒸发能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充分供水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气象台站利用持续盛有液态水的蒸发皿观测到的蒸发量是蒸发能力,并不是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推测,四个地形区中蒸发能力均值最高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天山山地
C.阿尔泰山地 D.准噶尔盆地
4.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  )
A.太阳辐射强弱 B.气温高低
C.降水多少 D.风速大小
5.我国下列四个湖泊,冬季湖面单位面积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台湾日月潭 B.江西鄱阳湖
C.云南滇池 D.新疆博斯腾湖
解析:第3题,四个地形区中,塔里木盆地纬度最低,气温最高,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蒸发能力均值最高。第4题,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由西北往南往东递减。西北部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多,与实际蒸发总量格局基本一致,故可以判断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实际蒸发总量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降水多少。第5题,湖泊水源充足,故实际蒸发量就是蒸发能力,蒸发能力主要受气温影响。新疆博斯腾湖纬度最高,冬季寒冷,气温最低,实际蒸发量最小。
答案:3.A 4.C 5.D
(2019·惠州模拟)内蒙古河套灌区(下图所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近年随着引黄水量的减少,部分灌区实施“井渠结合”灌溉方式,即打井抽取地下水补充灌溉。同时,每年定期引黄河水集中浇灌耕地,淋盐排盐,并为来年春季储水保墒。据此完成6~8题。

6.“井渠结合”灌溉主要为了(  )
A.降低地下水矿化度 B.提高地下水位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提高农田单产
7.是否适合“井灌”,取决于(  )
A.耕地类型 B.作物类型
C.黄河水文条件 D.地下水质条件
8.每年定期集中浇灌耕地的时间应在(  )
A.1~2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方式,是打井抽取地下水补充灌溉,弥补黄河水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是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提高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第7题,读图可知,不同地区的地下水矿化度不同,如果矿化度高,含盐量大,则不适宜进行农业灌溉,与耕地类型、作物类型及黄河水文条件关系不大。第8题,土壤盐碱化具有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盐分稳定的特点,定期从黄河取水集中灌溉,可以起到淋盐作用,且可为来年春季储水保墒,所以浇灌耕地的时间应为秋季。
答案:6.C 7.D 8.D
(2019·聊城二模)地表蒸散发(简称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下图为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月平均ET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源区夏季ET数值较大的原因不包括(  )
A.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较强
C.降水较多 D.太阳活动剧烈
10.黄河源区冬季ET主要来源于(  )
A.地表植被蒸腾 B.土壤浅层水分蒸发
C.水面水分升华 D.人类活动水分排放
11.关于黄河源区ET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T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B.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
C.冬季大于降水量,夏季小于降水量
D.秋季低于气温值,春季高于气温值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ET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黄河源区夏季气温较高,植被蒸腾及水分蒸发强烈,太阳辐射较强,且降水较多,所以ET数值较大,而太阳活动与ET值大小无关。第10题,冬季气温低,源区植被稀少,蒸腾作用小,A错;土壤浅层水分蒸发,产生ET,B对;冬季气温低,水面水分不会产生升华,C错;黄河源区人类活动较少,且人类活动水分排放不属于ET,D错。第11题,读图可知,黄河源区ET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答案:9.D 10.B 11.A
(2019·武汉调研)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如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 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 mm。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流域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与此不相关的是(  )
A.3、4月地表较为干燥
B.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
C.4、5月农业用水较多
D.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
13.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 B.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
C.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 D.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14.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
B.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
C.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
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解析:第12题,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径流深增加缓慢,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地表较为干燥,同时前期降水少,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吸纳大量降水,春季作物返青,工农业需水量大。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但对径流深(地表径流深+地下径流深)没有影响。第13题,根据材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 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 mm。可知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实际蒸发量与径流深之和。不考虑人类因素,即没有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和浪费的影响,因此该流域水资源总量不会减少,没有人类活动干扰,则说明没有跨流域调水,但是地下含水层是相通的,因此会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第14题,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说明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少,水质最好,同时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秋季作物大多已成熟,浅层地下水中和化学肥料使用量相关,矿化度最低说明化学肥料使用量少,因此C对,A错。读图可知,该流域是夏季降水量大,B错;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则有利于提高地下水矿化度,D错。
答案:12.B 13.C 14.C
(2019·武汉调研)秘鲁鳀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秘鲁鳀主要被用来制作鱼粉(一种蛋白饲料)。下图示意南美洲西岸某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区域水温会有异常变化。据此完成15~17题。

15.图示时段内,在甲、乙、丙、丁四片海域中,最有利于秘鲁鳀栖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有经验的渔民会追随鱼群捕捞。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鳀线路变化的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西 D.原地不动
17.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世界大豆价格上涨 B.当地大量渔民失业
C.食鳀海鸟大量死亡 D.当地鱼粉加工繁忙
解析:第15题,由图可判断该地是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区域,秘鲁鳀生长的环境是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因此应当寻找温度低的地方,丁地温度较低,适合秘鲁鳀的生长。第16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因此冷海水上泛的速度以及范围都有所减弱,冷水区域整体偏南,因此鱼群分布也整体偏南,所以最能反映渔民捕捞秘鲁鳀线路变化的是向南。第17题,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泛范围有所减弱,带来的饵料较少,鱼群可能减少,导致渔民失业,当地鱼粉不可能加工繁忙,食鳀海鸟可能大量死亡,世界大豆可能会减产,价格上涨。
答案:15.D 16.B 17.D
(2019·佛山模拟)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下图为我国新疆干旱区某内流河流域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与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
A.技术要求高 B.移民搬迁多
C.资金投入多 D.生态破坏小
19.图中四地中,最适合修建地下水库的地下拦水坝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在自然状态下,该流域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最可能是(  )
A.3月 B.7月
C.9月 D.12月
解析:第18题,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故与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技术要求低,移民搬迁少,资金投入少,对地表破坏小,生态破坏小。第19题,由图可知,甲处海拔较高,地下水位与基岩的差距小,地下水量小,甲处不合适。乙处有断层,不利于大坝建设。丙处地下水储量大,利于水库建设。丁处黏性土壤为主,不利于地下水的开采。第20题,我国新疆干旱区地下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与气温关系密切,9月份以后气温降低,融水几乎停止,故该流域9月份地下水库水位最高。
答案:18.D 19.C 20.C







PAGE



3



(共27张PPT)
第一部分
突破高考命题十大区间
高考命题区间三 水 文
第二课时 突破高考综合题
栏 目 导 航
课时作业
真题示例 设问展示 设问分析
2019·全国卷Ⅰ,T37(3) 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分析某类水体(沼泽、湖泊)的成因
2018·全国卷Ⅰ,T37(3) 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014·全国卷Ⅱ,T36(1)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019·全国卷Ⅲ,T37(2) 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2016·全国卷Ⅱ,T36(1) 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干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014·全国卷Ⅱ,T36(2) 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规范用语
材料
信息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第(1)问,读图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图中显示其纬度较高,说明其蒸发较弱,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易形成沼泽。 第(1)问,从地形的角度,突出“地势低平”;从纬度的角度,突出“蒸发弱”,从土壤的角度,突出“难以下渗”。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冻土广布
图表
信息 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 区,沼泽广布,主要分布在注入北冰洋的叶尼塞河、鄂毕河沿岸 第(2)问,图中显示叶尼塞河的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流速快,侵蚀强,泥沙含量多,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 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第(3)问,图中显示,鄂毕河河口纬度高,水温低,且含沙量 小,说明营养物质 少,饵料缺乏,故鱼类较少 第(2)问,突出关键词“流速快 (慢),侵蚀强 (弱),含沙量大
(小)。
第(3)问,主要抓住以下关键点:纬度高→水温低→鱼类少;含沙量少→营养物质少→饵料少
设问
信息 第(1)问,西西伯利亚为平原地形,要求分析其沼泽广布的原因
第(2)问,叶尼塞河泥沙含量多,而鄂毕河含量少,要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3)问,大河河口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相对较少,要求分析原因






 高考命题区间三 第二课时 突破高考综合题
课时作业
1.(2019·唐山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很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该河的流域类型。
(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由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过程。
(3)说明托素湖成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
(4)有专家认为,随时间推移可鲁克湖很有可能变成咸水湖,请你为该专家提供合理的解释。
解析:(1)通过周边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湖泊位置海拔低,所以河流都流入湖泊,因此巴音河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因为河流注入湖泊,并未流向海洋,所以该河的流域类型为内流区。(2)题目要求描述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过程,即要求把图片显示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阶段Ⅰ至阶段Ⅱ: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Ⅱ至阶段Ⅲ: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3)该地为内流区,所以托素湖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流入其中,而无河流流出,随着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最终逐渐形成咸水湖。(4)自然原因: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该地区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如果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可能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流出,盐分累积,湖水盐度越来越大。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答案:(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Ⅰ至阶段Ⅱ: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Ⅱ至阶段Ⅲ: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而托素湖无河流流出,随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内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入湖水量减少。
2.东江流域是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生产生活主要水源,涉及香港及广州东部、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市。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东江是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流域内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于全省人均拥有量。近年来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出台了多个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文件来加强流域的综合管理。

表1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东江流域 29.3 28.6 26 28.5
广东省 24.5 24.7 23.8 23.9
(注:国际公认的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30%。如果超过30%,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遭到破坏)
表2 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东江流域 43.5 41.7 50 46.4
广东省 40.8 37.7 51.1 43.3
表3 流域主要用水指标
指标 人均GDP/万元 万元GDP用水量/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人均综合用水量/m3 城镇居民用水量/(L/d) 农田灌溉亩 均量/m3
年份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2014 7.35 6.35 53 65 25 28 387 414 193 193 701 733
2015 7.46 6.71 48 61 24 23 363 411 169 193 778 753
2016 8.43 7.08 41 55 20 21 349 398 164 193 762 748
2017 9.61 8.11 35 48 15 19 339 391 164 189 766 756

(1)从河流补给、径流量和汛期等方面分析东江流域的主要水文特征。
(2)东江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分析该地区主要用水指标的变化特征,推测该流域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3)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东江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分析该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就该流域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建议。
解析:(1)据材料可知,东江是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较大,河流径流量大。东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汛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2)据表3资料分析可知,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居民用水量逐年下降,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这反映了随着东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均GDP不断增加,主要用水指标却不断下降,表明该流域第二、三产业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3)该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结合表1、2、3分析。据表1资料可知,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且高于全省的平均利用率,水资源利用已接近极限,可能危害本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流域人地协调发展;据表2资料可知,水质达标率不高,表明流域水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据表3分析可知,农业灌溉用水量偏大,且增加趋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可能仍然较为粗放。(4)建议应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据上题分析可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应继续加强流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农业灌溉用水多,应发展节水型农业,控制农业生产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水质达标率不高,应大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等。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大,流域面积较大,所以径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2)特征: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居民用水量逐年下降;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趋势:随着东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均GDP不断增加,主要用水指标却不断下降,表明该流域第二、三产业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30%,且高于全省的平均利用率,水资源利用已接近极限,可能危害本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流域人地协调发展;东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虽略高于全省,但达标率不高,表明流域水污染仍然比较严重;农业灌溉用水量偏大,且增加趋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可能仍然较为粗放。(任答两点即可)
(4)继续加强流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发展节水型农业(或控制农业生产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任答两点即可)
3.(2019·株洲二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是中亚的一个内陆深水湖,1月平均气温约-6 ℃,7月平均气温约15~25 ℃,湖水终年不结冰,年降水量少,约200~300毫米,但甲地区可达800~1 000毫米。伊塞克湖流域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天山云杉林,人们发现在气温偏高的年份,该地云杉林长势反而不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大量俄罗斯移民来到伊塞克湖盆地,湖水水位明显下降。据专家考证2000年以后由于自然原因伊塞克湖湖水水位略有回升。下图为伊塞克湖区域略图。

(1)分析甲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
(2)简要分析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主要原因。
(3)分析气温偏高的年份云杉林长势不佳的原因。
(4)推测大量移民到来后湖水水位下降,而2000年以后湖水水位又回升的主要原因。
解析:(1)甲地位于42°N~43°N之间,受西风带影响,甲地位于伊塞克湖的东侧和天山山脉的西侧,西风吹过湖面后水汽较为充足,饱含水汽的西风再遇到天山山脉的阻挡,水汽不断抬升,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因此甲地降水量多。(2)盆地地形,伊塞克湖西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为“内陆深水湖”,湖泊深度大,湖泊水量大,湖水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强,难以结冰;高山内陆咸湖,湖水盐度较高,盐度越高结冰难度越大。(3)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树木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气温偏高的年份,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剧,土壤水分含量减少,故云杉林长势不佳。(4)该地降水量少,湖水主要是依靠河水汇入补充,大量移民来到伊塞克湖盆地后,引水垦荒,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2000年以后,由于自然原因湖水水位上升,可推测与区域降水、冰雪融水有关,气候变得更加暖湿,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导致湖水水位上升(注意是自然原因,不是人为原因)。
答案:(1)该地盛行风为西风,西风经过暖湿的伊塞克湖增温增湿,在湖泊东岸遇到天山阻挡,受地形抬升作用而多降水。
(2)盆地地形,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湖泊深度大,湖泊水量大,湖水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强,不易结冰;高山内陆咸湖,湖水盐度较高,结冰难度大。
(3)该区域树木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气温偏高的年份,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剧,土壤水分含量减少,云杉林长势不佳。
(4)大量移民来到伊塞克湖盆地后,引水垦荒,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2000年以后,气候变得更加暖湿,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导致湖水水位上升。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乌伦古湖地处额尔齐斯河南部,属于内流湖,湖水主要依赖乌伦古河补给。约一万年前,吉力湖与乌伦古湖属同一湖泊。之后,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分离成两个湖泊,其间有12千米长的河流沟通。乌伦古河汛期较早,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下图为乌伦古湖及其周边示意图。

(1)据图文资料描述“一湖变两湖”的大体演变过程。
(2)说出乌伦古河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及其汛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3)乌伦古湖近年来湖面萎缩现象较明显,请根据材料从“开源”的角度提出一种改善乌伦古湖萎缩局面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乌伦古湖及其周边示意图可知,乌伦古湖形状南北狭长。乌伦古河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受湖水顶托力作用,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将湖泊分割成两个湖。(2)乌伦古河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说明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春、夏季多于冬季,水量季节变化大,7月~次年4月水量较少,在5~6月补给量大,说明补给类型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川(雪)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占比例较少。山地降水较少。(3)从“开源”的角度分析,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开挖引水渠道引水,即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善湖面萎缩局面。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较近,两者之间地域狭窄,工程量较小。额尔齐斯河的水量较大,水源充足。海拔高于乌伦古湖湖面,水可自流,节约能源。
答案:(1)乌伦古湖形状南北狭长;乌伦古河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加之湖水顶托力作用)在河口沉积;河口三角洲将湖泊分割。
(2)变化特点:春、夏季多于冬季(季节变化大)(5月下旬~6月中旬多,7月~次年4月较少)。
补给类型:季节性积雪融水(此点必答);高山冰川(雪)融水;山地降水。
(3)措施: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开挖引水渠道引水(跨流域调水)。
理由: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较近(两者之间地域狭窄);河流水量较大;额尔齐斯河海拔高于乌伦古湖湖面,水可自流。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