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高考命题区间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高考命题区间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18 19:13:39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部分
突破高考命题十大区间
高考命题区间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课时 突破高考选择题
考点一
栏 目 导 航
考点二
课时作业
整体把握、分点突破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信息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 第(1)题,由材料可知,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的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该地气温上升。
第(2)题,材料显示,气温升高,大量积雪融化,地表水积存于洼地中,成为湿地,同时气温升高也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大量冻土融化,使地表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变为湿地。
第(3)题,由上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平地上的耕地含水量增大,结合西伯利亚的位置可以判断,平地上的耕地的主要转化方向是草地
平地上的耕地减少,洼地上草地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
设问信息 第(1)题,要求分析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2)题,要求分析湿地面积增加的原因
第(3)题,要求分析平地上耕地的转化方向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材料信息 绿化隔离带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 第(1)题,由材料可知,街道另一侧的绿化隔离带经数年后,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这些杂树应是当地的自然植被,照片拍摄时间为春季,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这些杂树为落叶阔叶树木。
照片拍摄时间为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杂树丛生,灌木零乱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图表信息 两图对比,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杂乱无章 第(2)题,该城市栽种的是常绿灌木。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区域多生长常绿植物,而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多生长落叶阔叶植物,因此制约常绿植物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应是气温
设问信息 第(1)题,要求判断当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
第(2)题,抓住“常绿”一词,要求分析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高考命题区间五 第一课时 突破高考选择题
课时作业
(2019·潍坊二模)天山各高程不同季节积雪情况不同。用积雪面积除以总面积可得到各高程四个季节的积雪覆盖率,将各季节与前一个季节的积雪覆盖率相减可得到积雪覆盖变化率,以此表示各季节的积雪变化情况。如图四条曲线示意天山不同季节积雪覆盖变化率与高程的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天山融雪型洪水灾害易发生在(  )
A.甲、乙曲线代表的季节 B.甲、丁曲线代表的季节
C.丙、丁曲线代表的季节 D.乙、丙曲线代表的季节
2.在海拔5 300~5 600米范围内,形成乙曲线变化特点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坡度 D.坡向
3.积雪覆盖面积不断增大的区域出现在(  )
A.春季2 000米以下地区
B.夏季3 000~5 000米之间的地区
C.冬季5 000米以上地区
D.秋季3 000~5 000米之间的地区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将各季节与前一个季节的积雪覆盖率相减可得到积雪覆盖变化率,以此表示各季节的积雪变化情况。则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积雪覆盖率小于0则表明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消融。据图曲线分析可知,甲为春季,乙为夏季,丙为秋季,丁为冬季。春季气温回升,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化量大,因此最容易出现融雪型洪水灾害。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乙曲线为夏季曲线。图中曲线是积雪覆盖面积变化率,不是面积数量。海拔1 100米以下,夏季积雪覆盖面积不变,因为积雪已在春季消融殆尽。海拔1 100~5 300米,积雪覆盖面积下降,因为夏季气温高,积雪以消融为主。海拔5 300米以上,积雪覆盖面积增加,原因是夏季多地形雨,降雪量较大,积雪覆盖面积增加。第3题,据图可知,积雪覆盖面积不断增大的区域应为曲线中覆盖变化率为正值的高度区间。据图可知为丙曲线即秋季3 000~5 000米之间的地区。
答案:1.A 2.B 3.D
(2019·天津五县区二模)桌山来自3.6亿年前的海底,由砂岩构成,顶部平坦,一直被亲切地称为“上帝的餐桌”,一般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形象地把它称为“上帝的桌布”。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6题。

4.下列关于桌山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A.岩浆喷出—外力沉积—外力侵蚀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外力沉积—地壳下沉—外力侵蚀
D.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5.“上帝的桌布”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D.秋季
6.桌山北面光秃秃的岩壁上鲜有植物,而南面植被茂密。形成桌山南北坡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洋流
C.水分 D.土壤
解析:第4题,材料“来自3.6亿年前的海底,由砂岩构成”,说明桌山地区曾为地势低的海洋,因地势低洼导致沉积物在此堆积形成砂岩(砂岩为沉积岩);现在桌山的海拔有1 078米,由地势低的海底地区变成山地,说明该地发生了地壳的抬升作用,地壳抬升使桌山形成高地;裸露的砂岩受风力、流水作用的侵蚀逐渐形成顶部平坦的桌山外貌。因此桌山形成过程是外力沉积,接着受地壳抬升作用由海变为山地,再受外力侵蚀形成独特地貌。第5题,读材料可知,“上帝的桌布”即桌山顶上的大片云团,而要出现云团应该天气晴朗。读图可知,该地位于34°S的非洲西南部,根据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降水少,晴天多,则云团出现的频率大;冬季降水多,阴雨天多,晴天少,云团出现频率小;春秋季节降水量介于夏冬之间,云团出现的频率较小。第6题,该地为南半球、亚热带地区,南半球北坡为阳坡,北坡接受的太阳光更充足、热量更丰富,热量条件越好通常植被生长越好,因此桌山北坡植被少、南坡植被茂密的原因与热量无关;非洲西南端位于厄加勒斯暖流和本格拉寒流的汇合处,但桌山南、北两坡都受这两股洋流的影响,南北坡洋流条件相同;地中海气候,夏季气温高,北坡夏季受副高、信风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难以生长,但南坡位于东南信风(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容易受东南信风影响)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水分充足,因此南坡植被茂密。
答案:4.D 5.B 6.C
(2019·郴州二模)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科考组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A.乔木 灌木 草本 B.草本 乔木 灌木
C.灌木 草本 乔木 D.草本 灌木 乔木
8.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  )
A.增强降水侵蚀力 B.促进土壤水分蒸发
C.减小土壤孔隙度 D.增加地表水分下渗
9.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  )
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
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
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
解析:第7题,乔木的生产能力最强,产生的枯落物最多,枯落物蓄积量最大,①为乔木;草本生产能力最弱,产生的枯落物最少,枯落物蓄积量最小,③为草本,②为灌木。第8题,枯落物增加,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降低水流速度,减轻降水侵蚀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土壤中的枯落物能增大土壤孔隙度,D正确。第9题,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说明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慢,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B正确。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相差不大。
答案:7.A 8.D 9.B
(2019·德州二模)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下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 B.1 500~2 000米
C.2 500~3 000米 D.3 500~4 000米
11.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冻融堆积 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12.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解析:第10题,由材料可知,石河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也就是雪线附近,吐鲁番的海拔为34米,夏季的日最低气温为23 ℃到25 ℃。根据气温随海拔的递减规律可知,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因此依据气温0 ℃可以算出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3 500 米到4 000米之间。第11题,由材料可知,高大的山地冻土层发育,山坡上崩塌的砾石顺着下垫面往地势较低的地方移动,遇到沟谷或者是凹槽便沉积下来对其进行填充,这就是石河景观,因此石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冻土层融化物堆积。第12题,由材料可知,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下垫面进行移动,注意是湿润的,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来说比较湿润,同时在凹槽或沟谷进行沉积。
答案:10.D 11.A 12.B
位于美国加州内华达山脉西麓的酋长岩(高914米)是全球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由该岩顶部飞泻而下的马尾瀑布是一个季节性瀑布,仅在冬季才会流淌。每年2月天晴时在夕阳从特定角度映照下,瀑布呈现如火焰般的绚烂色泽(如下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推测照片拍摄者位于瀑布的(  )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14.没有参与马尾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侵入 B.流水侵蚀
C.断裂抬升 D.冰川作用
15.马尾瀑布的补给来源最可能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高山湖泊水
解析:第13题,本题考查太阳的视运动。据材料分析该照片为日落时的景观,2月份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从西南方向照过来,照入瀑布中,瀑布呈现如火焰般的绚烂色泽。照片拍摄者位于瀑布的正前方,面朝瀑布拍摄瀑布景观,所在方位应与太阳光线所在的方位垂直,即与西南方向垂直,故位于瀑布的东南方。故选A。第14题,马尾瀑布在流水溯源侵蚀的作用下,形成于花岗岩断块山体,故有岩浆侵入、流水侵蚀与断裂抬升等地质作用参与马尾瀑布的形成,A、B、C排除,不合题意。故选D。第15题,湖泊和地下水供给不应成为季节性瀑布,酋长岩海拔较低难以形成冰川,瀑布仅在冬季才会流淌,由此推断应为冬季的积雪融水补给。故选A。
答案:13.A 14.D 15.A
(2019·吉林三模)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据此完成16~17题。

16.与新疆天山北坡相比,滇西北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高,主要是因为滇西北的高山(  )
A.降水较少 B.光照较弱
C.坡度较陡 D.气温较高
17.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可能有(  )
①太阳辐射强烈 ②海拔高,气温低 ③大风天气多 ④土层浅薄 ⑤食草动物多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解析:第16题,流石滩的形成原因主要为冻融风化作用。雪线的位置高低影响流石滩的分布高度。滇西北的降水比天山北坡多。天山北坡属于阴坡,光照弱,滇西北的高山光照强。坡度越陡,流石滩分布海拔越低,相反坡度越缓,流石滩分布海拔越高。滇西北纬度低,气温高,冻融幅度大。第17题,流石滩多分布于高山林线与雪线之间,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植被稀疏;高山的雪线附近多大风,不利于植株生长;流石滩堆积物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植物生长,②③④对。太阳辐射强烈不是影响植株疏密的原因,且植株矮小与食草动物多关系不大。
答案:16.D 17.B
(2019·烟台一模)读我国某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8~20题。


18.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福建省 B.云南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黑龙江省
19.该山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  )
A.1月的山顶 B.1月的山麓
C.7月的山顶 D.7月的山麓
20.导致图中①②差值明显大于③④差值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光热 D.土壤
解析:第18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该山1月份山麓地带平均气温大于0 ℃小于4 ℃,说明该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又根据山脉的海拔高度约4 000 m,可知该山海拔较高,而福建的山脉海拔较低,可推测该山应在云南。第19题,读图,图中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海拔高度,根据曲线可判断山顶与山麓地区气温状况,由图可知,1月份,该山日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之差的最大值约为20 ℃,出现在山顶。第20题,该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1月份晴天多,降水少,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差值较大,导致图中①②差值明显大于③④差值的主导因素是光热。
答案:18.B 19.A 20.C







PAGE



1



(共30张PPT)
第一部分
突破高考命题十大区间
高考命题区间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课时 突破高考综合题
栏 目 导 航
课时作业
真题示例 设问展示 设问分析
2019·全国卷Ⅰ,T37(1)(3)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事象
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Ⅰ,T37(3) 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2017·全国卷Ⅰ,T37(2)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分析判断地理事象的差异及成因
2015·全国卷Ⅰ,T37(1)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提取信息 整合信息 规范用语
材料
信息 随着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第(1)问,由图中信息可知,板块运动使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里海汇水面积减小,山脉也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气候变干,里海向内陆湖演变。 第(1)问,抓住
“山脉隆起”
“形成湖泊”
“汇水面积缩小”
“山脉阻挡气流、气候干旱”等关键词。
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气候进一步转暖,其北方大陆冰川消退后,里海补给类型发生变化,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表
信息 图示里海的地理位置以及里海、黑海、地中海的相对位置 第(2)问,末次冰期晚期,气候寒冷,蒸发较弱,大量冰雪融水补给湖泊,表现为淡水湖泊特征。
第(3)问,里海成为内陆湖泊后,汇入河流带来盐
分,蒸发强烈,盐度升
高,演化为咸水湖。
第(4)问,结合材料显示的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北移的信息可知,未来的里海、地中海面积将继续萎缩,可能演化为湖泊 第(2)问,从“冰 期”推知“气温 低,蒸发弱”,从
“冰期晚期”推知“冰雪融水,补给大于蒸发”。
第(3)问,抓住“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河流流出”,以及“干旱,蒸发 强”等关键词。
第(4)问,突出“板块北移”一词
设问
信息 第(1)问,要求通过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貌、水文和气候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这些要素的影响
第(2)问,要求分析末次冰期晚期,里海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第(3)问,要求分析补给类型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
第(4)问,要求结合板块运动的特点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
气温差
异比较 年均温大小、气温高低、气温年较差等
区域特
征比较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少年儿童所占比重、人口老龄化程度
城市化
差异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所处的发展阶段、城市化问题表现
农业发展
条件与特
点比较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技术、劳动力、市场、政策、交通等区位因素;经营方式和规模、商品率高低、机械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生产特点






 高考命题区间五 第二课时 突破高考综合题
课时作业
1.(2019·太原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是世界上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其长约160千米、宽约80千米,一条被草覆盖的河流从其腹地缓缓流向海洋,沿途沼泽广袤、河道纵横、水生植物茂密、小岛上万,动植物资源丰富,曾面临灭绝危机的美洲短吻鳄如今在这里繁衍生息。
美洲短吻鳄是一种大型两栖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亚热带湿地的淡水或海水环境中,最适宜温度为29~32 ℃,温度降至16 ℃以下捕食量下降,10 ℃开始冬眠,5 ℃以下会冻死。雏鳄需多晒太阳以增强抗病能力。美洲短吻鳄是不挑食的肉食类动物,小鳄鱼捕食昆虫、甲壳类动物、小鱼,成年鳄捕食鱼、鸟、小型脊椎动物。美洲短吻鳄体大肉多、皮质优良,养殖效益十分可观。有人建议我国引进美洲短吻鳄养殖。如图示意大沼泽地地理位置。

(1)说明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的形成原因。
(2)分析大沼泽地适合短吻鳄生存的条件。
(3)从提高成活率的角度,推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引进美洲短吻鳄进行养殖时需注意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佛罗里达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该气候区降水较多;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形较为平坦且区域内多河流与湖泊,地下水水位较浅且排水不畅;读图可知,该区域是半岛,地域面积较小,河流较短,距离海洋较近,河流入海口处受海洋潮水的顶托作用较强,河水的流速较缓慢;材料中的信息显示该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水源的涵养能力较强。(2)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广大,为短吻鳄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读材料可知,该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为短吻鳄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处低纬度地带,冬季气温较高,气候较为温和,利于其冬季越冬,为其生长提供了较长的时间;读图可知,该半岛沿海地带岛屿众多,利于短吻鳄爬上去晒太阳以增强其免疫力;佛罗里达大沼泽地远离人口密集区,人烟稀少,受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小。(3)材料中提到冬季气温较低时短吻鳄就会被冻死,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受寒冷西北风影响,常出现寒潮天气,导致水温过低,影响短吻鳄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因此,应当注意短吻鳄的越冬安全。
答案:(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排水不畅;距海较近,入海处受海水顶托,河流流速减缓;植被覆盖率高,阻滞径流。
(2)沼泽面积广大,为短吻鳄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沼泽内野生动物多,为短吻鳄提供充足的食物;纬度低,热量充足,短吻鳄冬眠时间短,生长时间长;上万小岛,便于雏鳄爬伏晒太阳,增强免疫力,提高成活率;离人类居住地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3)需注意短吻鳄的越冬安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受寒冷西北风影响,常出现寒潮天气,导致水温过低,影响短吻鳄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2.(2019·泰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臭柏是毛乌素沙地(图甲)的优势常绿灌木,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发挥着巨大作用。为研究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某团队记录了该区某年6月至次年8月的气温及地下水位变化数据(图乙、图丙)。
材料二 臭柏一年中分生长期和休眠期。深秋季节,当日均温低于其生长临界温度时,臭柏进入休眠期。数据显示,在生长期,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出现有规律的日内变化,且日变幅较大;在休眠期,群落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无规律,日变幅较小。

(1)相对于图甲区域内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降水较多,试分析其原因。
(2)据图乙,指出强降水出现的月份,并阐明判断依据。
(3)分析秋冬季该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小的自然原因。
(4)据材料推断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值,并简述推断理由。
解析:(1)降水多的原因从夏季风和地形两个角度说明,相对于图甲区域内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离夏季风最近,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较多;从地形角度分析,毛乌素沙地北、东、西三面被高地围绕,湿润气流容易从南部缺口进入,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易形成降水。(2)图乙中信息能体现出有强降水的信息是地下水位大幅上升,根据图示在7、8月份出现日最低地下水位大幅上升现象,可知强降水出现的月份在7~8月(7月或8月均可)。(3)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小是因为地下水消耗少,从自然原因分析,一方面秋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和秋冬季节地表冻结,水分蒸发少;另一方面从植被的吸收角度看,深秋后臭柏处于休眠期,对地下水吸收消耗少。(4)确定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值,需要明确臭柏的生长期,然后从生长期的温度确定其生长临界温度值。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生长期,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出现有规律的日内变化,且日变幅较大;在休眠期,群落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无规律,日变幅较小。结合图丙可以判断10月15日地下水位日内规律波动停止,4月25日波动恢复,由此可知10月15日至次年4月25日为臭柏休眠期;结合图乙信息可知,两临界日日均温均为11 ℃左右(±2 ℃范围内均可或10 ℃左右),可推知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约为11 ℃。
答案:(1)相对于本区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毛乌素沙地北、东、西三面被高地围绕,湿润气流容易从南部缺口进入;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易形成降水。
(2)7~8月(7月或8月均可)。判断依据:7、8月份出现日最低地下水位大幅上升现象,应为短时强降水影响。
(3)秋冬季气温低,蒸发弱;秋冬季节地表冻结,水分蒸发少;深秋后臭柏处于休眠期,对地下水吸收消耗少。
(4)临界温度值:约11 ℃(±2 ℃范围内均可或10 ℃左右)。推断理由:10月15日地下水位日内规律波动停止,4月25日波动恢复,由此可知10月15日至次年4月25日为臭柏休眠期;两临界日日均温均为11 ℃左右(±2 ℃范围内均可或10 ℃左右),可推知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约为11 ℃。
3.(2019·肇庆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见下图),海拔3 500米以上,沼泽广布,夏季天气变化大。在冷湿环境下,松潘草地泥炭(未分解的植物遗体不断堆积而成)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部分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

(1)分析松潘草地夏季昼夜温差大的成因。
(2)分析松潘草地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3)指出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解析:(1)松潘草地夏季昼夜温差大的成因要从大气热力作用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海拔3 500米以上”说明其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差,气温高。而由于空气稀薄,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2)松潘草地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要结合材料从“冷”和“湿”两方面进行分析。“冷”说明气温低,“湿”说明水分含量大。气温低主要是由于松潘草地海拔高(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海拔3 500米以上),形成“冷”环境;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由于海拔高,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形平坦(地形以高原为主),排水不畅,长期积水,使得松潘草地形成“湿”环境。(3)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及原因要从有机质来源及消耗角度分析。从有机质来源看,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由于农垦,导致草地面积减小,土壤中有机物来源减少;从有机质消耗看,种植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加快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来源减少,而消耗增加,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
答案:(1)海拔高,大气较稀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天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多,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2)松潘草地海拔高,气温低;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形平坦(地形以高原为主),排水不畅(或土质黏重,水分不易下渗,地表积水)。
(3)变化:土壤中有机质减少(有机质含量下降)。原因: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来源减少;草地排水疏干,水分含量突然下降,有机质(植物遗体)分解速度加快;种植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加快有机质的分解。
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特有的一种鱼,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为世界濒危物种。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售价高昂。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成鱼则会在水位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栖息。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

(1)描述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时空分布特征。
(2)说明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环境的影响。
(3)分析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
(4)简述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1)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鱼和幼鱼生存环境的变化、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产卵的主要季节等角度作答。(2)主要是分析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海水盐度、水质等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和繁殖的危害。(3)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价值、生存环境的变化、繁殖速度等角度作答。(4)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从行政、法律、工程、宣传等角度作答,同时还要考虑美国对科罗拉多河的分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
答案:(1)幼鱼长期生活在北部的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区域;成鱼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中部和南部地区;春季成鱼向北洄游到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卵结束后再向南洄游。
(2)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水盐度升高,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海水污染加重,不利于幼鱼生长。
(3)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熟晚,繁殖周期长;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花胶,售价高昂,市场需求广,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捕捞量大;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导致幼鱼生存环境变差。
(4)加强与美国合作,确保科罗拉多河能够汇入充足的淡水;加强巡查,大力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改善加利福尼亚湾的海水水质;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