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 别云间》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 别云间》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8 19:5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下
南安军、别云间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疏通文意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理解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情感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代表诗篇有《指南录》《正气歌》等。
课前解疑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人。明末抗清英雄。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有《狱中上母书》《即事》等。
思考探究
《南安军》创作背景
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途经南安军时写了这首诗。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翻译: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和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囚徒。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守节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交代地点和景色。作者被元军押至南安军,此地正跨越了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才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了作者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上句用问句写出被俘北行途中的孤单,显得分外沉痛。下句写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为囚徒,不得自由,虽途经故乡却犹如没有归来,更写出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这两句进一步表达悲愤之情。作者化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这一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表达了宋朝江山终有一日会复兴的愿望。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的爱国感情。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这两句表明作者的态度:宁肯饿死殉国也绝不投降、变节。诗中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
这首诗化用前人诗句,使用爱国守节典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作者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他的一片丹心。
学科网原创
《别云间》创作背景
这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后,被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作者在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另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依恋之情。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南冠:俘虏的代称。
泉路:地下。
毅魄:英魂。
灵旗:战旗。
翻译:三年来漂泊不定,现在又成了俘虏。大好河山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还敢说天地宽阔又广大。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魄归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回顾跟随父亲、师长起兵抗清到兵败被俘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抒发因身落敌手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的悲愤之情。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表达对故乡、亲人的不舍之情。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结局有清醒的认识,也已做好视死如归的准备,但是内心仍涌起对家人深深的依恋之情。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尽管对故乡亲人牵挂不舍,但诗人还是毅然将复国大志置于私情之上,抱定抗清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见后继者恢复大明江山的情景。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这首诗语言虽质朴,但感情跌宕豪壮。全诗散发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读来荡气回肠,是一首感情真挚的爱国诗篇。
积累拓展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注:1276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虽然 在端午节时获赠一支艾草,但过节的欢愉一点都没有,因为志同道合的旧友新知都在万里之外。诗人得不到安慰,但是依然不改报国忠心。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