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8 19: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
隋炀帝时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追根溯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台湾归还原主。
----郑氏檄文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强遣难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明朝时(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问题:材料中的“你们”是怎样占领台湾的?“大军前来”的最终结果如何?
问题:“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分离之痛
材料三: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问题:“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占据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台湾一直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
对比分析
香港和澳门问题属于外交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变化
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
1995年
毛泽东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1)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美国终止与蒋介石集团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呼吁两岸尽早实现通航、通邮、通商
和平统一
两岸关系发展
大陆“三通”呼吁

通航
通邮
通商
台湾“三不”政策

不接触
不谈判
不妥协
1984年,中英双方达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协议后,台湾各界反映强烈,从1986年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关系变化:
(2)缓和:
?开始:1987年,台湾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意义:标志着海峡两岸近四十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了,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北京登上长城,激动地振臂高呼“到家了!”
在陕西祭拜黄帝陵,诵读祭文,泣不成声
在长城脚下,捧上一把泥土,带回去的是对故土的依恋
(3)日趋密切:
?两会成立:

辜振甫(1917—2005)祖籍福建省,曾担任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知名企业家。
汪道涵(1915-2005)安徽嘉山县(今明光市)人。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等职务。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次年大
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三、再次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五、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七、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
八、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
意义: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6)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意义: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1993年汪辜会谈
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
2015年习近平会见马英九
思考:
1.这三次握手的人物身份有何不同?
2.他们身份的不同反映出两岸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民间团体
领导人
国共两党
领导人
两岸
领导人
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日益密切的交往
两岸三通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两岸人员往来




06年赠台熊猫“团团”“圆圆”
经济文化交流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并展出。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交流
思考
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又有什么障碍?
有利因素 从历史上看:
从心理上看:
从政策上看:
从经验上看:
从趋势上看:
主要障碍 外部障碍:
内部障碍: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两岸民众渴盼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港澳回归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台独势力的破坏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9年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
对台政策

改革开放前
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后
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重申“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

1979年
停止炮击,倡议三通
1987年
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1992年
海基会、海协会 “九二共识”
2005年
连战访问大陆
2015年
习近平、马英九会面

关系日益密切
课堂总结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2.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对台基本方针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和平解放 D.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达标检测
B
B
3.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一国两制”的出台 B.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C.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4.“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C
B
下课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