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伟大的悲剧》
1.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品味文中细节,品读重要语句,感受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的精神品质。
3.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1271年马克·波罗: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1519年麦哲伦: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1909年罗伯特·皮尔瑞:最早到达北极;
1911年罗尔德·阿蒙森:最早到达南极。
伟大的探险家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代表作】
《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冰雪中。茨威格发挥想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南极:第七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矿物220余种,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他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的前面,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日抵达南极。
拽 夺眶 贮藏 毋宁
吞噬 胆怯 战栗 羸弱
zhuài
kuàng
qiè
wú
zhù
lì
shì
léi
蹒跚 告罄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pán shān
qìng
yàng
sǒng
chōng
【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闻所未闻】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
容事物新奇罕见。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殆尽,形容极度
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奔向南极
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绝望而归
带信作证
归途遇险
悲壮覆灭
说说斯科特探险队的主要人物及其身份。
斯科特
威尔逊
鲍尔斯
埃文斯
奥茨
——英国海军上校
——身份不明(未介绍)
——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英国海军军士
——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总结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完成表格。
白色雪原
团队到达,沮丧并要作证
南极点
团队发现晚到一个月
埃文斯死去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16
1.18
2.17 屠宰场营地
3.2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发现遗体并垒了石墓
10.29
一支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3.21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3.29 帐篷里
营地
11.12 帐篷
文中哪些细节令你难忘?说给大家听听。
例如:
(1)斯科特为挪威人阿蒙森作证
斯科特诚实、守信,有强烈的英国绅士风度,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2)威尔逊在临死之前还拖着16公斤重的珍贵岩石样品
他有一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3)斯科特在死后,还像亲兄弟一样搂着威尔逊
他们互相团结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说明。
1.坚毅、执着、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勇于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在离死亡只有寸步之遥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
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在暴风雪中向死神走去;
最后剩下的三人爬进睡袋,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
斯科特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奥茨选择走向暴风雪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就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诚实、守信。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无私、博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而看不到丝毫的恨意。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失败之悲:“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②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
③死亡之悲: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④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拟人,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在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奥茨身上体现了英雄无畏,勇于牺牲自己,保护同伴的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1.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英雄的失败与牺牲也使得行文更加悲壮崇高。
2.细节描写,令人感动。
文中有很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激情。例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为人类探索献身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佩。
课文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小结
伟大的悲剧
悲剧
失败之悲
做证之悲
死亡之悲
世人之悲
伟大
勇于探索
诚实守信
集体主义
献身事业
谈谈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悲剧”式人物或事件。
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美国“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后毁于一旦,宇航员全部罹难等等。
人的群墨闪囁时
RENLEI DE QUNXING
文化生活译丛
SHANYAO SHI
IX
历史特笪
輿]斯蒂芬·茨减格
舒昌善评
Z1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Z己 historische
行若
生活··b
Fischer Teschen如e
三联书胸
据费舍尔袖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s
北京嘲阳门欧大御4喜号
7即X2毫32开本
印刷者
1后印张3p宇
6邹2月1航
大O三印刷
198年2月北意算1年斯
发行者
职数40一,日0
书号2·81
地新华店
定价2,0
序富
没有一个艺术家在他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始终
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斯有那些最其特色、最有生
命力的成功之笔往往只产生在准得而又短暂的灵慼勃
发的时刻。历史一我们把它赞颂为一切时代最伟大
的诗人和演员—一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续不断她进
行新刨遣。尽营歌德曾怀着意批厉史称为“上帝
的神秘作坊”,但在这作坊里发生的,却是许多数不胜
数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在这里也泉在艺术和在
生活宇到处遇到的付况一样,那些难忘的非常时刻并
不多见。这个作坊通常只是作为编年史家,冷漢而又
持之以恒地把一件一件的事实当作一个又一个的环
书连成一条长达数千年的链条,因为所有那些最重
要的历史性时刻都需要有酝酿的时间,每一桩真正
的事件都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一个民族内,为
了产生一个天才,总是需要有儿百万人。一个真正
具君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
时剡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
去
不逵,诚如在艺术上一旦有一个天才产生就会流
芳世一样,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
就会决定九十年和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就象遵雷针的
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数不胜数的
事件也都往往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那些乎时慢
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缤在这样一个
夹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
作出不可改变的硖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
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
这种充满戏剧性和与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
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有的;这种时刻往往发
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
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是超越时间的。我想在这里从
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这种群星闪耀的某总时刻
我之所以这样称呼这种射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
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罴夜。但我丝
毫不想通过自已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
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在那些非常时刻历史本身已表现
目录
2
2
2
3
3
3
4
4
5
5
6
7
茨威格简介
生平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00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就读哲学和文学史,并发表小说《普拉特的春天》。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在柏林出版。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第一部小说集《艾丽卡埃瓦尔德的恋爱》。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战争后的十余年间,茨威格的作品呈现爆发式态势。主要突出在小说和传记作品的创作中。1917年创作戏剧《耶利米》,1920年创作传记《马赛琳娜德博尔德》、人物评传《三大师》、传记《罗曼·罗兰》,1922年创作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日内瓦湖畔的插曲》,1925年创作人物评传《与恶魔搏斗的人》,1927年创作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等等。
二战爆发后,茨威格在1934年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途中,茨威格没有停止写作,在去世前的九年间,他先后完成了六部传记。1942年,茨威格于巴西自杀。
代表作品
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滑铁卢之战》、《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颗心的沦亡》等;中篇小说《恐惧》、《象棋的故事》等。
写作背景
1911年底,挪威科考队和英国科考队,在南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
《伟大的悲剧》是作者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作者对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海军军士埃文斯、科学家威尔逊、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士上尉奥茨等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谐熟。
《伟大的悲剧》作品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从探险准备到出发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关于课文
内容简介
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为了"争取国家的荣誉",在南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1日到达南极,捷足先登,并顺利班师。斯科特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91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极点,却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
挪威科考队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唯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行,于是他们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科考队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了,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行进的速度大打折扣。斯科特科考队在返程的路上,由于遭到突然到来的罕见恶劣天气的袭击,在与严寒苦苦搏斗了两个多月,终因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体力不支,不幸长眠于皑皑冰雪之中。
人物介绍
斯科特(Captain Robert Falcon Scott)英国海军上校、极地探险家。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上校带领他的团队踏上了特拉诺瓦远征之旅。他们于1912年1月17日成为首个抵达南极点的英国探险团队。
斯科特带领的科考队,于1912年1月18日到达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
埃德加·埃文斯(Edgar Evans,1876年3月7日—1912年2月17日),英国海军军士、探险家,曾与亨利·鲍尔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和劳伦斯·奥茨到达南极极点,最后他在由南极极点回程时因摔跤而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
劳伦斯·奥茨(Lawrence Edward Grace Oates,1880年3月17日—1912年3月17日),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南极探险家。曾与埃文斯·,爱德华·威尔逊,亨利·鲍勃一起到达南极极点。
亨利·鲍尔斯亨利·鲍尔斯,1912年1月3日,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与三位同伴到达南极极点,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最后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冻死。
爱德华·威尔逊:1829年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1849年毕业于亚拉巴马大学,18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于1912年1月17日前后冻死于南极。
失败原因
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岖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
南极科考站
概述
1895年初,一支挪威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登陆人员中有一名叫博赫格列文克的生物学家。1899~1900年.博赫格列文克又率领一支由9名英国人组成的探险队重返南极,最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越冬基地.第一次勇敢地在沿海岸度过整个冬天。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早在征服南极点之前已领导过一次南极探险,1902年他在罗斯陆缘冰西部也建立过南极越冬考察基地。今天.已由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决定,把斯科特小屋命名为“南极历史纪念点”,供后人瞻仰。
夏季考察站和常年考察站: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规模的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进行了空前南极科学考察站,是考察队员赖以生存和开展科学考察的基地、大本营。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设备、建筑都较简易的夏季考察站,仅供考察队在南极夏季宿营和工作,在严寒的冬季就关闭。在南极洲约分布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
另一种考察站称为常年科学考察站或叫永久性考察站,是为了长期开展南极综合性多学科考察而建立的。站址选择要求高.建设和维持费用大,站上备有各种功能建筑用房.如通讯室、发电站、科学实验室、队员健身房、仓库以及油库、车库等。一个大的南极科学考察站有十几栋甚至更多的建筑.例如,美国麦克默多站有上百栋建筑,夏季可容纳上千人居住、工作,冬季也能容纳 200人。
各南极考察国根据自己国家开展南极考察的需要和经济实力在南极建站。第一个常年南极科考站是澳大利亚于 1 954年建在东南极大陆沿海的莫森站。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越冬考察站,其中维持站数比较多的国家是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智利等。
南极常年科考站绝大多数建立在南极大陆沿海岸,这是为了停靠考察船,方便补给。目前,仅有美国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建在南极点,俄罗斯的东方站建立在内陆南极高原上。这两个站均靠飞机补给,每年维持费用十分昂贵,但其科学考察意义十分重要。
中国南极科研
为了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中国自 1980年开始,连续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国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千口越冬考察。1983年6月,中国参加《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次年年底,中国首次自行组队前往南极。1985年10月,中国成了<南极条约>的协约国,并于1986年6月成为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
自 1984年以来,中国每年都要自己组队奔赴南极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派驻越冬科考人员。近20年来,中国已有2000多人次涉足南极洲,在极地冰川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地球物理学、海洋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寒区医学等方面,特别在南极地质学、南大洋磷虾生态学和高空大气物理学三大学科上,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乌拉圭、德国、法国、挪威、俄罗斯、波兰等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工作。
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工作始于 90年代初,主要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由其下属有关学会和民间组队,多次赴北极开展地理、地貌、人文、环境、气候和生物学科等方面的考察.为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北极多学科考察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于1996年4月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17个成员国之一。1995年4月24日一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在民间资助下组织的首次远征北极点考察队,有了名队员从北纬87度59分处徒步行走350公里登上北极点。
1999年7月1日一9月9日,中国第一次派出由1 24人组成的庞大的国家科学考察团,乘坐雪龙号破冰船远征北极。雪龙船穿过白令海峡,经楚科奇海到达北冰洋,最远航抵北纬75度30分、西经160度附近,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最北记录。全部行程14180海里.历时71天,其中浮冰区连续航行2000多海里。考察队在北纬75度附近的浮冰上建立了联合冰站.在面临冰裂危险的情况下,进行了长达7个昼夜的科学观测。部分队员还乘直升飞机飞抵北纬77度18分处,是为本次考察的最北点。
这是一次大规模、综合性、高难度的极地科学考察壮举,填补了中国北极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刷新了中国极地研究的多项第一,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科考站
从1984年派出首支南极考察队算起,中国南极事业已经走过33个年头,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南半球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相比,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就科考站建设而言,中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4座,它们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对于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洲而言,其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异常复杂多样,只有建立更多科考站,并以此为依托形成更加丰富的研究数据,才能进一步大幅增进对其的认识。而对于致力于建设南极科研强国的中国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进步,在现有考察站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址,建立新的科考站,才能进一步大幅拓展南极科考空间。
2017年11月,雪龙号科考船载着中国阵容空前的南极科考团队向目标区域进发。在接下来约5个半月时间里,科考团队将完成第34次南极科考诸项任务,其中为在恩克斯堡岛新科考站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重中之中。一旦新站建成,中国在南极就有了5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科考就进入了“五朵金花”时代。
按照设计,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为常年考察站,建成后可满足80人度夏、30人越冬,规模将达5500平方米,辐射科考范围300—500公里。建站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站区建筑布局、设施布置、工程运输装备和航空保障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