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8 22: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自相矛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弄懂课文的意思。
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你们都学过哪些成语故事呢?知道成语故事有什么特点吗?(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一起带着期待的心情,再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相关链接——介绍作者。
《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文章。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三、多种方法读文,读通读顺文言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教师介绍文言文)同学们,初读这样的文章,你有什么感觉?
师:先慢慢读课文,都认识里面的生字词吗?(教师出示标识了生字词记号的课文,学生认读。)
教师范读文言文。
学生听读划节奏。
师带领学生对照所划节奏,读文言文。
师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
生小组读、个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四、赏析重点语句、合作理解故事大意。
师:同学们真棒,整篇文言文读得真好,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你们进一步读通、读顺文言文,并且借助译文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对照文章大意,你能看出“鬻”“誉”“陷”各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俗话说做买卖不吆喝不行,谁能来为这个楚国人在这里吆喝吆喝他的盾呢?老师起个头吧——“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看看我的盾吧……”
一起用夸耀的语气吆喝着读读原文吧,和老师一起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学生接读。学生男女合作读。齐读)
师:楚国人吆喝了半天,人倒是围拢来不少,可大家都只看不买。这个人心想,看来得亮出另外一件宝贝来了。
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同学们对照大意,能说出这个句子的意思吗?(学生答)拿起矛,楚国人再次吆喝开了:再看看我的矛吧,你们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请学生接着往后吆喝。)
师生合作读。(生引:又誉其矛曰:师有表情接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正好在现场,你觉得是买他的盾好呢,还是买他的矛好呢?
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
师:是啊,现场的人也看出了这一点。
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这句的大意是什么?理解了大意之后,同学们再读读。
师:现场围观的人群中,有很多人,如果是位老人,该怎么读?一位天真的孩子呢?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呢?(分别指名学生按不同的角色试读)
师:就像同学们所说的,楚国人卖矛与盾时吆喝的话前后抵触,自相矛盾了,所以面对众人的质疑,他变得哑口无言了。师引读,学生读: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楚国人在这里辛苦吆喝了半天,因为说话不当,前后矛盾,没有人买他的矛与盾,那么,怎样才能将他的矛与盾卖出去呢,你能来帮他想想办法吗?
五、回顾学法,总结寓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文,同学们觉得学习古文难不难?(学生自主回答)是啊,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吗?
师引导总结:它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六、熟读成诵,感受古文魅力。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能来讲讲这个故事吗?(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讲故事)
师:读古文,根据节奏读,会读得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老师这里已经给《自相矛盾》这篇古文配上了节奏,请你们根据这个节奏自由读读好吗?(学生自由读,反复读)
师各种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