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8 23: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赞誉(yù)   典范(fàn)
恍若(huǎng) 瞥见(piē)
B.箱箧(qiè) 缀满(zhuì)
晨曦(xī) 行窃(qiè)
C.劫掠(lüè) 分享(xiǎng)
琉璃(liú) 珐琅(fǎ)
D.塞满(sāi) 耗费(hào)
朱鹭(lù) 野蛮(mán)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用“  ”标出,并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字。?
不可名壮(  )     眼花撩乱(  )
依希可见(  ) 令人惊赅(  )
3.从感彩角度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D.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东方艺术成就的结晶。
B.许多欧洲人都知道并游览过圆明园,如伏尔泰。
C.雨果认为作为文明人的欧洲人洗劫作为野蛮人的中国人是不应该的。
D.雨果写这封信的目的不是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而是表达对失去圆明园这座艺术建筑的惋惜之情。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填写出文中空缺的三个词语。
6.“这个奇迹”指    ,“两个强盗”指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 。?
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圆明园残简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它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断开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它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它,他如痴如醉了:“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它,不能在梦中看到它。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让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慈禧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
当年,慈禧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大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丽娜的名字,叫作维多利亚港。
于是英吉利弄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烧三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灰烬。
如今的大水法,孤寂在一片苇丛之中。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它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
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

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
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和谐,那样完美。
我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汉白玉。
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就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愤怒。
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茵衬托出你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脊骨。
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
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
9.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圆明园的?请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0.选文第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11.文中引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有什么意义?
12.找出描写英国使臣内心活动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目的。
13.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课后作业·测评答案
1.C C项,“珐”应读“fà”。
2.壮 状 撩 缭 希 稀 赅 骇
3.B “世界奇迹”是对圆明园的赞美,其他三项为反语。
4.A B项,“并游览过圆明园”说法不准确,且伏尔泰没有游览过圆明园;C项,课文中的“文明”“野蛮”是反语,“文明人”是雨果对侵略者的讽刺,“文明人”不见得文明,“野蛮人”也不是真正的野蛮;D项,雨果的这封信既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对失去圆明园这座艺术建筑的惋惜之情。
5.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有朝一日
6.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7.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辛辣讽刺和愤怒谴责。
8.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9.第一部分总体介绍美丽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10.用圆明园“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从而突出英法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11.指出圆明园是一个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的奇迹,为下文揭露侵略者的罪恶,昭示圆明园精神埋下伏笔。
12.“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刻画了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13.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气节、顽强的精神。
14.解析 本段文字从“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可把这三个方面概括起来。
参考答案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创新、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