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马克·吐温
1.节选的这个片段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整体感知
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主要讲述了汤姆与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讲了贝琪的妈妈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再写人们看到汤姆与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夜晚;然后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了他们在洞中的经历,并得知山洞被封。
2.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课文解读
1. 阅读第1自然段,赏析:“撒切尔太太病得厉害,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胡话。人们听见她呼喊孩子,看见她每次抬起头侧耳听上好久,然后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垂下头去,那情景真是让人心碎。波莉姨妈已经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悲痛的?
“说胡话、呼喊、抬起头侧耳听、呻吟、垂下头去”表现了撒切尔太太身体极度虚弱,悲痛绝望的心情。抓住波莉姨妈“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突出了其悲痛欲绝的心情。作者使用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写,细腻地表现了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仿佛此情此景就在我们眼前。
2.就在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悲痛绝望时,汤姆和贝琪回来了。自己读一读第2~4自然段,说说你在这个部分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1)“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
“发疯般的钟声”“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高声喊着”表明小镇上的人们为汤姆和贝琪的归来而高兴。
(2)“人们叮叮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写出了小镇上的人们迎接汤姆和贝琪的壮观场面。
(3)第3自然段。
人们都兴奋得睡不着觉。“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写出当时小镇上的人们看到两个孩子平安回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4)作者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来写人们找到孩子前后的大悲大喜对刻画汤姆·索亚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①表现出人们对孩子的喜爱、关心;②侧面描写衬托出汤姆·索亚独自找到通道安全脱险的机智勇敢。
3.作者是如何表现汤姆的性格特征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这段历险充分体现出汤姆不仅聪明勇敢,而且有乐观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①当他们在山洞迷路,贝琪绝望时,汤姆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可见他的乐观、勇敢。
②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汤姆利用风筝线探路,可见他的足智多谋。
③汤姆在恢复后立即去看望朋友哈克,可见他有爱心,关心他人。
④汤姆在讲自己精彩的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作为一个孩子的顽皮。
⑤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说明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4.你认为作者塑造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①为了表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
②为了引起社会对“顽童”的关注,启发人们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思考:
你希望经历汤姆·索亚那样的历险生活吗?
写法借鉴
设置悬念
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写法就叫作设置悬念。设置悬念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而且能够突出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如本文最后单句成段,在急切短暂的对话中,推动了情节发展,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全文在对话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数的疑问,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去探求下文,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那么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成功运用设置悬念这一写作手法为文章增色呢?
(1)提问法。
(2)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3)倒叙法。
(4)插叙法。
1.马克·吐温名言
(1)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2)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3)保持健康的唯一办法是:吃你所不愿吃的东西,喝你所不爱喝的饮料,做你所不愿做的事情。
拓展延伸
2.世界著名的探险小说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 恩历险记》
斯蒂文森:《金银岛》
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
游记》《海底两万里》
课文通过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片段的摘录,介绍了主人公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表现了汤姆·索亚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这样自由天性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