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五计划”实行的原因、基本任务以及主要成就;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主要内容和性质,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通过学习,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4、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及建设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几座长江大桥。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
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
提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史料展示:
史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项目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8万吨
0.29公斤
史料二:国民党退往台湾时掠走的财富。
种类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3.教师提问: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史料展示:
史料一: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
水平增加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棉花
130.4万吨
193.3%
53%
粮食
1.639亿吨
49%
79.3%
发电
72.6亿千瓦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
史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1952
年产量)
印度(1950
年产量)
美国(1950
年产量)
钢产量
(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
(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5.教师提问:上述两则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6.史料展示:
史料一: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
史料二: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
7.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
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8.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
1.请学生说说: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我国政府编制了五年计划,请从本课时中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提示:时间:1953-1957年底。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宝成、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无缝钢管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4.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目标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史料展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读课本,结合材料,说说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教师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史料展示:
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5.教师提问:这么多人参与讨论说明了什么?这部宪法的制定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说明政府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民主。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前绝后的。
三、课堂总结
1956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建设的初步经验。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广大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材料,给学生以震撼,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工业。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有效地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