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中
的自己
达芬奇 Da Vinci
(1453——1519)
23岁时的自画像
拉斐尔 Raphael
(1483——1520)
与击剑教练在一起
1518年
雅典学院
1509——1510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1475——1565)
最后的审判
1536——1541
1370*1220cm
大家知道我躲在哪里吗?..
丟勒
Albrecht Durer
(1471——1528)
1498年的自画像
穿皮大衣的自画像
1500年
伦勃朗 (Rembrandt)
(1606——1669)
23岁时的自画像
63岁时的自画像
夜巡
委拉斯贵支(Velazquez)
(1599——1660)
宫娥
18岁的梵高
梵高
Van Gogh
(1853——1890)
1886年到巴黎后的第一张自画像
1887年
罹患精神病住院期间的自画像
毕加索
毕加索(Picasso)
(1881——1973)
1901年的自画像
拿着调色板的自画像
1906年
画布前的画家
1938年
1973年的自画像
总结:
自画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涵义
1.在文艺复兴时期它相当于画家的署名
2.美术家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3.反映了画家的心力路程(如伦勃朗)
4.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审美时尚的演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培养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难点: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审美演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图片欣赏法、讲解法
学法:分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同年级学生的自画像作品,问学生能不能看的出来是谁?他们画得怎么样?再出示自己的自画像。。
接着引入主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62时的自画像跟他的名作《蒙娜丽莎》存在着一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将两者重叠,发现其眼睛,发际线与鼻子等轮廓竟然能够完全重合,所以有结论说蒙娜丽莎实际上就是画家自己,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猜测,或许只是个巧合。看他的自画像,画家稀疏的头发卷曲着,混合浓密的长须垂下,苍老的面庞依然显得那么优雅,他那略带痛苦的而又显得有些不屑的紧抿的嘴,看到画家历经沧桑而不得志的处境下的心情,画中的老人目光斜视着我们,略带一丝忧伤和孤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达芬奇去米兰找工作的时候,他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个工程师,建筑师,舞台设计师,数学家,天文学家。。在结束处才写上,还懂点绘画。那么他为什么要把懂绘画写在最后面呢,照理说在艺术上这么有成就的人,他首先就应该写到,我会画画,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他去投奔米兰的统治者的自荐信,他的目标不是去做一个宫廷画师,而是要当一个军事指挥家,就算退而求其次,他也要去做一个建筑师或者工程师,为城市建设留下永恒的丰碑。至于绘画,他写道“能和任何人并驾齐驱,不论那个人是谁”,写在最后,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画家的地位是非常底下的,他们被看作是画匠。
米开朗基罗在《最后的审判》中 ,圣巴托罗缪处于基督的脚下,他跨坐在一朵云上,右手握着那把将他活剥至死的工具,左手提着他自己的皮囊,在皮囊的褶层中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也是作为其作品“署名”的方式。他以一个普通人的面目出现,就像其他人一样,充满罪孽与悔恨,被拒之于天堂之外。还有什么比作为审判者基督脚下的一幅没有生命的皮囊更能表达他当时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呢 他的为人:有英雄气概、才智惊人的巨人却有着异常暴躁、喜怒无常的性情,以致一生孤独地一人,感情生活充满挫折与绝望,直到89岁死去。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位伟人的时候,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不是说人无完人吗。
拉斐尔的自画像,蓄着胡子,留着长发,头发中分,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忧郁神情,这与青年时的自画像大不相同,是沉重的工作压垮了他的健康,因为他的画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这里他把自己的情况展示给我们看。
《雅典学院》把不同时期的古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放在同一个画面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面正中央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他们的手势代表着不同的学说,其中柏拉图以达芬奇的容貌塑造的。坐在台阶上,左手托着头的这位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是以年轻时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塑造的,他穿的服饰是当时石匠的服饰,因为米开朗基罗被认为是雕塑家,在当时看来,就是石匠,从这里也可以知道艺术家在当时的地位是非常地下的。拉斐尔的自画像相当于署名的作用, 他以人文主义者自居,用来提升他作为画家的社会地位。
丟勒的自画像:画中的他像一位优雅的绅士,从外貌到神韵都带着一种贵族般的气质。然而,他的描绘与现实是相反的——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穿上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服饰是要受罚的,而且,当时戴手套的人都是不必从事手部劳动的人。画家当然必须从事手部劳动,所以,画像中的丟勒戴手套是一件奇怪的事。
1500年的自画像采用了当时用来表现基督的严格正面像,那时候,美术家还是被看作工匠,丟勒用这一“神的化身”来维护自己作为美术家的尊严。
17世纪
伦勃朗:是目前所知著名画家中画自画像画得最多的一位画家。之所以画那么多自画像,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没钱去请模特。
年轻的无忧无虑的伦勃朗曾经把自己画成漫画式的美化青年,戏谑般浪子,装扮式的文艺复兴的廷臣。他仔细研究过自己的脸部特征和各种表情、皮肤与头的不同式样,采取各种姿势、穿着各种服装,运用不同的光照,直到贫困饥饿在他的面孔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迹。伦勃朗对光的使用给人的印象更深。如同他谨慎地使用亮色一样,他也独到地运用明暗。他自由地戏剧性地处理复杂画中的明暗光线,他利用光线来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情节性绘画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伦勃朗的绘画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照相术,就利用了他运用光的技巧,那些贵妇人、贵小姐的照片都是按照他画里的姿势来摆动作,以达到很好的光的效果。
他的自画像可以看作其一生的遭遇。前半生比较富裕,自从第一任老婆去世后,加上不善于经营,又跟他的一个仆人结婚,导致了他的后半生很落魄,有时候要靠政府的救济才能过日子。
委拉斯贵支:作为宫廷画家,把自己放在画中,说明他不以一个画匠的身份出现,把自己放在跟公主同等重要的位置,国王和皇后在画中是以镜子反射呈现出来的,在画面中所占的尺幅很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梵高:在大多数梵高的自画像中,梵高的形象是比较落魄的,穿着随意,带着毡帽或者草帽,但也曾经有一度梵高将自己画的有些纨绔,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这些画主要出现在他刚到巴黎不久。对于第一类穿着随意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到后期经历过大量的挫折,但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而之前那些绅士气和文人气的画作,则表现出梵高在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他是希望得到人们的承认,希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但过了不久,现实的打击又让他正视了潦倒的自己,因此,自画像中的梵高多数是装扮成工匠、工人或者农民。
表现了作为画家在作画时的梵高,第一幅色调暗,非常深沉,第二幅色调较亮,两幅的相同点是梵高在画中显得苍老、稳重,像六七十岁的老人,不禁让人想到他敬仰的伦勃朗晚年一幅做画中的自己的自画像。
和伦勃朗后期做自画像的原因相似,梵高短短几年里如此之多的自画像中,不少是练笔之作,因为生活贫困潦倒,他没有钱去聘请模特儿,只好画自己的肖像作为练习。
在罹患精神病住院,接受加歇尔医生照顾期间,梵高也画了一些自画像,这时的他已经异常清瘦憔悴,几乎是瘦骨嶙峋,脸上惨白而无血色,而梵高常常通过画自画像告诉自亲友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时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精神病十分严重,陷入对自己无法控制的病情的恐惧和担忧之中,有时,一觉起来感觉自己气色还好,就将自画像作为自己神智清醒的证据。这时的自画像成了梵高在病中对抗精神顽疾的工具,也是他审视无法控制的自己的一种途径。可以想象,画家在做自画像时,多么希望镜中和笔下的自己是能被自己所控制的,而不是输给身体里另一个强大的顽敌。
梵高之所以绘画,是因为他希望抗拒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像别人说话、写作是为了抒发心情、倾诉思想一样,梵高的绘画是一种他独特方式的表达,而他的自画像,则是画家对自己的审视和观察,在自画像中的倾诉,与其说是给别人看的,不如说更多是画给画家自己。看着镜中的自己画下自己的表情和模样,就像是在用画笔认识自己。
毕加索:蓝色时期(1901——1904),这时毕加索刚刚20出头,刚从西班牙到巴黎,尚未成名,贫困、寂寞和忧郁是西班牙画家的传统主题,这时将任务置于一个甚为阴郁且神秘的蓝色世界里,那蓝色,惨幽幽的,伤心兮兮的,具有单色构图特有的那种如诗如音乐之感。
这张是在他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自画像。在这幅蜡笔画中,毕加索创造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形象:一双似乎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衬着鲜明凸出的颧骨——完全不同于他那实际上看起来像个保龄球的脸。这是毕加索对其内心的刻画,那是一个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自己生活的男人的形象。
教学建议
本课中的许多内容不能单靠学生观察画面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或者预先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观察画面时有相对明确的方向。当然,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课主要处理的内容是美术家的“自我”问题,这个问题分为许多层面。本课的核心是美术家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其在绘画中的体现,教学应该扣住这个中心,以免学生在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之后茫然不得要领。
美术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跟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美术家往往是尊重甚至崇拜的对象;他们也往往以身为艺术家而自豪。但在艺术家的实际境况和人们心目中理想化、偶像化的艺术家形象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需要的话,应该让他们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高中生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当然,没有必要灌输给他们一种完全现实主义的态度,毕竟,在艺术中,理想化是难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家的伟大不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他们崇高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丢勒的签名
课后反思:
1.内容准备比较充分
2.课堂纪律控制得蛮好
3. 在后面,教学目标再点一下,呼应一下
4. 对于内容方面:美术家的自我定位
A,反映生活的一种状态
B.反映人生
C.反映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审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