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教案
课题:托物寄情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年级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研究,认识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2、技能目标:练习描述作品并评述作品中传达的各种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欣赏和评述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传达给欣赏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评述作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导入:
我们常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那有谁能简要的诉说一下,这“四君子”有什么自身的特色,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一:……
学生回答二:……
……
教师补充总结:其实植物本身具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是我们赋予了它们感情于个性,在语文中不是有比喻、拟人之说吗?梅,傲雪清高; 兰,孤芳幽沁; 竹,高风亮节 ; 菊,隐逸傲霜。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带着问题欣赏并描述一下徐渭作品《墨葡萄图》,作品运用的墨色如何,作品给人的感觉怎样?
学生回答一:徐渭的《墨萄葡图》,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学生回答二: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
学生回答三: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骋怀。他又善于以草书之法入画,此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
学生回答四:此图还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
……
教师补充并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在画上可以看到徐渭自题诗曰: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饱经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在徐渭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徐渭的作品求的是:“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求形似求生韵”
徐渭他八岁作文,便有“神童”之誉。十二岁学古琴,很快便能自谱曲。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中年以后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幂僚,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多所筹划。后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入狱,徐谓一度发狂,四十三岁时他的狂病大发,精神完全失常,多次企图自杀,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又以棰击肾囊,几年后一次发狂,竟杀死了继妻张氏。徐渭也因此坐法,下狱七年。 晚年生活贫苦,以卖书画为生。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教师: 我现在来介绍一下明末清初的另一位画家朱耷。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明朝的灭亡使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
教师提问:我介绍了朱耷的生平后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作品的画面形象如何,作品给你的感觉怎样?
学生回答一:朱耷,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
学生回答二:朱耷的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学生回答三: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学生回答四: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
学生回答五: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兽类,振翅即飞的孤鸟;或是干枯的池塘、挺立的残荷,而其中又有活泼的游鱼、生动的花朵。借此比喻自己,象征人生,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充分运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有传统手法。
……
教师提问:古今中外人有许多人都借助于绘画来表达自己心中情感,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国外一位著名画家作品并评述一下他作品。注意画面的色彩运用、形象、给人的感觉等等。(展示《吸烟斗的自画像》)
学生回答一:梵高的自画像共画了41幅,这是他的自画像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学生回答二:画中无论红橙相间的背景,还是蓝色的无边帽和绿色的大衣,都采用了纯色。皮肤为棕色,加有黄色和紫色的反光。这些颜色对比强烈,却异常和谐。色彩纯净明亮,富有生气,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饱和。
学生回答三: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
。。。。。。
教师:这是是梵高比较有名的作品《星夜》,这幅作品的色调和形象如何?
学生回答一: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学生回答二:《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旋转着、爆发着。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学生回答三:翻滚的天空中,星星宛如一条巨龙在旋动,新月成了一个漩涡,暗绿色的柏树如一股火焰从大地深处涌冒,教堂的尖顶不安地伸向天空。
学生回答四:梵高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方法,而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这正符合凡高的绘画主旨:绘画不能仅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画,而应在凭感觉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学生回答五: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
……
教师:梵高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梵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画些什么,要表现什么,所欠缺的只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那些表面的形状与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所要画的,是正在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姿态,与大地斗争的人们的汗水、动作与神态。这些人就是农夫、煤矿工、除雪工、堆积草束的人以及其他劳动着的人。他要画他们所有的姿态与动作。对他来说,“描绘劳动者的动作”才是“现代艺术的核心”。他不怕破格或夸张、扭曲,他的愿望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其动作、姿态。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学习绘画。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教师出示图片做对比:
《哭泣的女人》对人物五官以几何形来肢解重构,完全打破了人的面部自然结构,然而,观其画,那种痛不欲生、泪如泉涌的面容竟也不免使人动容。画家用这种怪诞形象倾注了他对人类灾难和悲惨命运的人道主义同情,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参与观照和直接评价,得到了观者的呼应。
写实主义绘画只有一个视点,只能表现人物的一个正面或一个侧面,是稳定静态的形象。而毕加索一生从不停止探索与追求,为了创立自己新的绘画风格,对以往的绘画形式极大不满和否定。后来可以说是应用了反向思维的方法,把人物的正面和侧面的体积感、空间感打破,分解成几何切面,使它们重叠,统统放到一个平面上来,产生了我们在“同时”能看到从许多不同视点才能看到的形象,即多视点,具有“动感”的形象,创造了世界上极有影响的立体分解派绘画。
我们平常在作画当中常常要求自己画得有多像,多逼真,其实这是不大正确的想法,要求逼真,照相机就能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是要真实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给人以怎样的感觉,或平淡或激烈或热情等等,真实的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或引起欣赏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课后作业:
描绘毕加索的一幅作品,分析毕加索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
课程时间安排:导入:4分钟
欣赏讨论中国画家徐渭和朱耷的作品:15分钟
教师补充总结介绍作者生平:7分钟
欣赏讨论外国画家梵高的作品:8分钟
教师补充总结介绍作者的生平:4分钟
肖像作品比较:5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课后反思:第一次上高中的欣赏课,不大了解这学校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艺术鉴赏的能力有多少,所以我对这堂课将手的知识点不是很难,对于该种的学生而言不难理解,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对于国画的基础知识也有所了解。由于我从来没有上过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在备课时,备学生方面有所欠缺。由于课本教材包含的内容很广,依照课本教学的话,教师将手的内容过多、过杂,这样上课效率比较低,学生无法全盘吸收,不能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所以我在备教案时采用了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分析,这样重点内容就比较突出,难点就是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来对作品进行作品的剖析,能深刻理解作品传达给人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分析画面时只注重画面的表面现象,不够深入,但能理解作者的托物寄情的画面表达。所以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多注意增加些美术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共24张PPT)
第三课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梅,傲雪清高
兰,孤芳幽沁
竹,高风亮节
菊,隐逸傲霜
墨葡萄图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当代 苏葆桢
杂花图卷二 徐渭
杂花图卷四 徐渭
书法作品 徐渭
徐渭的《墨萄葡图》
1、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2、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
3、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骋怀。他又善于以草书之法入画,此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
徐渭:
徐渭他八岁作文,便有“神童”之誉。十二岁学古琴,很快便能自谱曲。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中年以后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幂僚,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多所筹划。后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入狱,徐谓一度发狂,四十三岁时他的狂病大发,精神完全失常,多次企图自杀,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又以棰击肾囊,几年后一次发狂,竟杀死了继妻张氏。徐渭也因此坐法,下狱七年。 晚年生活贫苦,以卖书画为生。徐渭的寂寞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明朝的灭亡使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八大山人作品
朱耷:
朱耷,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
他的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吸烟斗的自画像 梵高 荷兰
1、梵高的自画像共画了41幅,这是他的自画像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2、画中无论红橙相间的背景,还是蓝色的无边帽和绿色的大衣,都采用了纯色。皮肤为棕色,加有黄色和紫色的反光。这些颜色对比强烈,却异常和谐。色彩纯净明亮,富有生气,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饱和。
3、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
星夜 梵高 1889
思考:画面上描绘了什么?
画面的形象和颜色怎样?
《星夜》
1、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2、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柏树。
3、梵高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方法,而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这正符合凡高的绘画主旨:绘画不能仅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画,而应在凭感觉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梵高的卧室 梵高
向日葵 梵高
播种 梵高
收割 梵高
梵高:
梵高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梵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画些什么,要表现什么,所欠缺的只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那些表面的形状与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所要画的,是正在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姿态,与大地斗争的人们的汗水、动作与神态。对他来说,“描绘劳动者的动作”才是“现代艺术的核心”。他不怕破格或夸张、扭曲,他的愿望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其动作、姿态。
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对人物五官以几何形来肢解重构,完全打破了人的面部自然结构,然而,观其画,那种痛不欲生、泪如泉涌的面容竟也不免使人动容。画家用这种怪诞形象倾注了他对人类灾难和悲惨命运的人道主义同情,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参与观照和直接评价,得到了观者的呼应。
肖像作品对比
女主角
梦
亚威农少女
格尔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