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语文17.壶口瀑布习题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下语文17.壶口瀑布习题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9 18: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7 壶口瀑布
(1)zhá gǔ 漉漉 
(2)滩璧 滩壁 
(3)指水回旋流动 
(4)比喻
B
D
新知积累·基础练
A
C
语言建构·能力练
综合实践·素养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出轧(  )    汩(  )汩 湿lù lù (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lùlù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zhá

漉漉
?
?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lùlù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滩璧
?
?
滩壁
(3)文段中“打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lùlù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指水回旋流动
?
?
(4)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璧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lùlù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比喻
?
?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B.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深不可测: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C.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浓缩:泛指用一定的方法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
D.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寒噤:寒战。)
B
?
?
?
?
?
?
?
?
?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D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大约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
B.暑假,在户外活动时,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C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了作者两次观赏雨季壶口瀑布的见闻和感受。
B.作者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角度切入,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令人震撼的气势。
C.本文运用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
D.文章最后,作者借物喻人,升华主旨,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立意深远。
A
阅读《壶口瀑布》第4—6段,回答问题。
6.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句话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作者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等,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一、精段品读
7.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联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将对人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8.作者想通过描写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表达怎样的心声?
作者描述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由瀑布联想到黄河,进而由黄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借物喻人,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9.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有了自己的个性。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事例能体现出黄河的这种性格?
示例:二万五千里长征、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等。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工程师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的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了“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7、68页第10-14题。
D
1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黄河口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对新婚伉俪相对着荡秋千。
?
?
?
?
(1)赏析画线句子: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了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高粱的壮硕。 
(2)赏析加点词语:
“腾出”写出了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了珍鸟的轻盈。这两个词语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13.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14.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黄河口的土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着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15.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古之黄河】
面对黄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
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近之黄河】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今之黄河】
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示例:你我携手,保护母亲河。
16.本文由黄河的个性联想到人的个性,以水喻人,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请你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例文:梅花,是我们中国特别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