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zhǒng 虔 绎
(2)云遮雾嶂 云遮雾障
(3)看得清清楚楚
(4)描写
A
A
新知积累·基础练
C
A
语言建构·能力练
综合实践·素养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接踵( )而至 qián( )诚 演yì(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qián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yì长江的故事。
zhǒng
虔
绎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qián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yì长江的故事。
云遮雾嶂
云遮雾障
?
(3)“历历在目”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qián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yì长江的故事。
看得清清楚楚
?
(4)文段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各拉丹冬的美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接踵而至又匆匆离开,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嶂中一现尊容。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我恭顺而qián诚地向威严的雪峰行跪拜大礼。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yì长江的故事。
描写
?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是琼瑶仙境,__________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____________地切割着,________着,缓慢而从不__________。
A.静穆 漫不经心 雕凿 懈怠
B.肃穆 漫不经心 雕刻 懈怠
C.肃穆 随心所欲 雕凿 停歇
D.静穆 随心所欲 雕刻 停歇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街上车水马龙,鲜有人迹。
B.看他做事漫不经心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下半场风云突变,麒麟队大显神威,连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
A
?
?
?
?
?
?
?
?
?
?
?
?
?
?
?
?
4.对下面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比喻)
B.风声在云外呼唤着,远山也在送青了。(张晓风《到山中去》)(反复)
C.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排比)
D.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梁实秋《雅舍小品》)(拟人)
A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实性的游记散文,以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B.文章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长江源头不同寻常的景色,表现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
C.作者记叙自己痛苦的高原反应和摔倒后的伤痛是为了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和见到长江源头的不易。
D.本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美之情。
C
阅读课文第12—14段,回答问题。
6.选文第12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一、精段品读[2018?合肥月考]
7.选文中作者写道:“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
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水流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流露出作者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9.以“我有过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到西藏的人生经历”开篇,有什么用意?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70、71页第9-12题。
表现了作者对“大美”西藏的热爱;引出下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10.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在西藏,一些重复的东西始终重复着,接连不断。
(2)往往有一种一脚此生、另一脚彼世之感,竟然忘了归途。
西藏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古往今来一直保留着原生态。
明知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但眼前所见却恍若另外的世界,令人忘俗。
11.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比喻:如“那水是静的,几乎不流动,清澈见底,倒映着雪峰、碧空、白云,真是一幅天地合一山水合一的宁静、和谐、壮美的画卷!”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比美丽。排比:如“药材有……;珍稀野生动物有……;矿藏有……等。”写出了藏北草原的富饶(资源丰富)。
拟人:如“悠长嘹亮的车笛叫醒了牧村,叫醒了草场,叫醒了长鞭!”描绘出藏北草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12.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
①列举西藏其他美的事物,全方位、立体地说明了西藏不愧是大美之地。②由景到人,点明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美,深化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西藏各族人民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情感。
13.[潜山月考]暑假临近,越来越多的同学打算选择出游的方式度假。为此,某班级举办了以“文明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要向游客朋友们介绍我们安庆海拔1 488.4米的天柱峰,请结合下图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示例: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天柱峰,海拔1 488.4米,它凌空耸立,如柱、如锥、如剑,又如生花妙笔。石下怪松丛立,或直如旗杆,或曲如苍龙,或枝如铁骨,或冠如华盖。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假如你的好朋友小明要在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几个字,你打算怎么劝说他停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示例:小明,旅游景点是公共场所,在旅游景点随意涂写和刻字是不文明行为,我们作为中学生,要爱护旅游景点的环境。
(3)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
①为使游客文明赏花不伤花,景区要提高管理,通过人为引导和设置提示牌等方式营造出文明的游览氛围。同时,对恶意攀折花木、践踏花草的行为要予以劝导;对拒不接受劝导的游客,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②因为景区花木属于公共资源,攀折花木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影响他人观赏,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①句修改意见: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第②句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应把“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提高
加强
损害了公共利益
影响他人观赏
14.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奇观时,运用移步换景手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美的境界。请你也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写校园的景色。(200字左右)
例文:刚进入校园,便可以看到一幢威武的大楼。大楼不是很高,却显得气势非凡。那便是我们学校的行政大楼。行政大楼前有一个广场,在大楼与广场的交界处,有七大盆铁树一字排开,就像七个小矮人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广场两侧各有一棵香樟树。左边的那棵形似一条盘着的蛟龙,好像在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右边的那棵状如爱心,也许它想用自己温暖每一个人。走进行政楼,顿时眼花缭乱,红、黄、白、紫的菊花如潮水般涌入眼帘,十分美丽!环视一周,你一定会被那几盆墨菊吸引。我们的校园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