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 回延安
(1)mó pàn 眶 (2)气踹 气喘
(3)形容非常白 (4)比喻 夸张
A
B
B
新知积累·基础练
A
B
语言建构·能力练
综合实践·素养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油馍( ) 脑畔( ) 眼kuàng(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踹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kuàng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mó
眶
pàn
?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踹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kuàng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气踹
?
?
气喘
(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中“白生生”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踹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kuàng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形容非常白
?
?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踹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kuàng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比喻
?
?
夸张
2.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在亲人怀……
A.贴 搂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靠 抱 扑
A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延河滚滚喊“前进”!(拟人)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比喻)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B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________;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___ ;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B
5.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的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延安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
A
6.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的巨大变化。
B.诗歌采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语言华丽,感情热烈。
C.诗人对富有地方色彩的意象的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D.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表达了作者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
B
阅读《回延安》前两章,回答问题。
7.试着给前两章各拟一个小标题。
一、精段品读[2018?石台月考]
第一章:回延安;第二章:忆延安。
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双手搂定宝塔山”。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似言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搂住。诗人太想回到延安了,因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
9.诗人通过人物的动作间接抒发情感。试找出一处诗句,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示例:“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我”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的水长大的,他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10.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诗人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11. 阅读第①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1)问题:
(2)原因: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6页第11-14题。
为什么信天游是一件艺术品?
第①段极度赞美了信天游,但没有任何具体介绍,为下文作铺垫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它是一件艺术品?
12.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
①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②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③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④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13.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北的山川大地,比喻成演唱信天游的舞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信天游的普及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将信天游的歌声比作云霞之辞,体现了信天游高亢嘹亮的特点。
14.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红圈圈 【乙】一圈红 【丙】圈圈红
【丙】
15.[中考?泸州改编]学了《回延安》后,班里开展了以“传承延安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为延安旅游写一则宣传语。
材料一
现代化的延安
材料二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华夏部落首领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现在,延安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示例:品味延安风情,游览革命圣地。
(2)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70字左右。
本次活动以“红色主题”为中心,分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小红旗和排练节目两个步骤;实施阶段分走长征路、看老红军、表演节目三个步骤。
16.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感。请你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原地弹动了三四下,接着,他突然如离弦的箭一般朝着篮下奔去。离篮架足有四五米远,他把球交到右手中,向篮板抛去,球“砰”的一声反弹回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三步就跨到篮下,“噌”地跳起来,双手抓住飞来的球,举过头顶,腰一挺,然后“嘿”的一声,把球灌进了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