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辛弃疾词两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向北望空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 品读明情感。
2. 领悟景情关系。
3. 学会担当,体悟真性情。
朗诵感知英雄形象
一、读得准:1.字词。2.节奏。
二、读得美:1.重音。 2.语速。 3.情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 千里 清秋,水随 天去 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 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 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 人 会, 登 临 意。
休说 鲈鱼 堪脍,尽 西风,季鹰 归 未?求田 问舍,怕 应 羞见,刘郎 才 气。可 惜 流 年,忧 愁 风 雨,树 犹 如 此! 倩 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 英 雄 泪?
探究英雄形象:
这首词的下片刻画了怎样的英雄形象?
(提示:从心理、标点、典故入手)
探究英雄形象:
这首词的上片刻画了怎样的英雄形象?
(提示:从景物、动作入手)
课堂延伸:
辛弃疾是一位失意英雄,又
是敢于担当的英雄,你怎么看?
(或者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
辛弃疾,我想对你说:
大英雄
刘宝江
可曾记得将士的马革裹尸,血染沙场
金瓯无缺是他们至高无上的荣光
可曾记得侠客的险恶江湖,扶危济困
世间正道是他们全力刻画的蓝图
头脑中总是鲜明着高大的形象
舍生取义者,开疆拓土者
为民请命者,忘身求法者
历史如烟,转眼千年
入侵的烽火狼烟,直上云霄的泣血哭喊
轰鸣的钢枪铁炮,痛断肝肠的惨绝人寰
粼粼白骨,却藏着一个个英雄的身影
座座丰碑上镌刻着成功者的英名
若不是诗词的吟咏,怎会识得
花溅泪,鸟惊心的破碎山河
鬓先秋,泪空流的病榻老者
独凭栏,无人会的登临之意
他们,都是人生的失意者
而忧国天下,黎庶情怀
执着理想的求索,舍我复谁的担当
屹立成了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时代赋予了英雄太多的含义
请记住,英雄不一定要
轰轰烈烈,彪炳史册
只要踏上勇敢者的征程
用热血遥相呼应
生命就会燃烧沸腾
请坚信:
孜孜奋斗的人不会永远是小角色
坚毅执着的心注定赢得他人喝彩
而此刻你便是真正的——大英雄。
作业:
梁衡在他的散文《把栏杆拍
遍》中详尽的介绍了辛弃疾的一
生,同学们进行阅读,以便更全
面的了解辛弃疾。阅读材料在导
学案上。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寻找
英雄的流风余韵
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普通
解释下列词语
词中用典
孙权
廉颇
拓跋焘
刘义隆
刘裕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扬州路”是什么意思?
“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
作者用了一个望字,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个望字,中使得整个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者可以联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到古今的故事,一个望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它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
赢得
可堪
凭谁问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反而是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何不同?
苏轼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