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教学课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一下真理诞生的过程吧。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掌握“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释——找到真理”的行文顺序。
整体感知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dàn
jiǎn
ɡēnɡ
tū
wěi
é yì
整体感知—— 我会写
诞
酸
出
裔
华
āo
huà
庚
生
碱
凹
凸
度
俄
罗
陷
纬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打破砂锅问到底:
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并完成以下任务。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围绕什么展开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划分?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
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证明。(2-8)
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真理。(9-10)
深入探究
阅读文章,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深入探究
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酸变红进而制成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深入探究
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
深入探究
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深入探究
阅读第一个事例,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疑问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溅上盐酸的紫萝兰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使花瓣变红的物质是否也存在于其他植物中呢?
深入探究
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都会改变颜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呈蓝色,最终制成酸碱试纸。
?
真理
深入探究
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请你从文章中找找关键词句。
敏感地意识到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进行大量实验
深入探究
请你按照第一个事例分析过程,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结论
魏格纳
奥地利医生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为什么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蚯蚓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引起了注意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作者的举例论证过程是怎样的呢?
深入探究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
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阅读文章,总结所举事例中人物的特点。
深入探究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锲而不舍
你是怎样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呢?
深入探究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你是怎样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呢?
深入探究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三个代表性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能发现真理。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托马斯·爱迪生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过程
紫罗兰变色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锲而不舍
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科学家的小故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