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一个开有小孔的饮料瓶内放入一个气球,让学生吹气球,可以轻松得吹起来,我又把小孔堵起来,学生使劲吹却吹不起来。留下悬念,引入新课。
(二)教师:生活在水中的鱼受到水的压强,那若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那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大气是否也对我们产生压强呢?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
(三)新课学习
1、大气压强的存在
(1)覆杯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1.将硬塑料片平放在平口塑料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硬塑料片落下)
分析:如果大气有压强,则硬塑料片上下面受压强相等,纸片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如果大气没有压强,结果相同。
2.将塑料杯装满水,仍用硬塑料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硬塑料片没有掉下来 )
分析:硬塑料片受重力作用,受水向下的压力作用,没有下落,必须受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只能是大气,证明大气存在压强。
3.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现象:硬塑料片没有掉下)
分析:大气的压强向各个方向。
(2)教师总结
1.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对浸在里面的一切物体均具有压强。这种由空气施加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与液体相类似,是由于大气受到重力和流动性而产生。
3.大气压强的方向:与液体压强的方向一样,也是朝着各个方向。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2)大气压的测量
(1)讲述托里拆利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注意事项
A.玻璃管要充满水银,不能留有气泡。(有气泡,数值偏小)
B.在做实验时要将玻璃管竖直放置。
C.测量高度是指水银槽的水银面到玻璃管中液面的垂直高度。
2.大气压的数值
=13.6×10 kg/m3×9.8 N/kg×0.76 m
=1.013×10 Pa
标准大气压 p= 1.013×10 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三、大气压的变化
实验:拿着自制气压计从楼下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
结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在海拔3 000 m以内,
每上升10 m,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3、大气压的应用
(1)图片展示:吸管喝饮料、注射器、吸盘挂钩、拔罐
(2)自主阅读课本科学世界活塞式抽水机,回答下列问题:
(1)习题练习巩固
1 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 )
A 伽利略 B 牛顿
C 托里拆利 D 奥托格里克
2 在大气压等于760mmHg高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结果管内水银柱高度为740mmHg,其原因是 ( )
A 管子内径太小 B 管子上端有少量空气
C 管子太长 D 管子倾斜了
3、由于空气也受_____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_______方向都有压强。
4、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
5、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广口瓶底铺层沙子,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瓶中,过一会把剥了皮的熟鸡蛋放在瓶口,则 鸡蛋会( )
A 弹起来 B 原位不动 C慢慢进入瓶内 D以上情况都可能
7、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液柱的高度取决于 ( )
A 外界大气压强
B 外界大气压强和管的粗细
C 外界大气压强和液体密度
D 外界大气压强和玻璃管的倾斜程度
8、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住筒底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 ( )
A 是空的 B 有水,但不满 C 充满水 D 无法判断
9、下列现象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_________
A、针筒抽取药液,B、吸附在玻璃上的塑料挂衣钩,
C、自来水笔吸墨水,D、吸管吸饮料.
10、某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中,不慎在玻璃管中混入了少量空气,则测量结果将(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都有可能
(五)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大气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知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魔术加实验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效果很好。
七、板书设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1.概念:由空气施加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大气受到重力和流动性而产生。
3.特点:朝着各个方向。
2、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2、大小:标准大气压 p= 1.013×10 Pa
3、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3、变化: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4、应用
8、教学反思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水柱太高,用水银代替
托里拆利实验
在实验一中,如果能找到大气压能托起水柱的最大高度,则水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