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第一版)
美术(第14册)
七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
第一单元 中国画
第1课 我们的中国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种类、工具材料、装裱式样及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接触实物、欣赏图片、上网搜索、参观展览,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中国画的表现特征有大概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中国画艺术特征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2.教学难点:结合学生认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喜欢本民族的绘画。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各种中国画工具材料、绘画作品等。
2.学具:图书馆及网上查找的资料。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学七年级中国画的第一课,学生在此开始了解中国画的种类、工具材料、装裱样式及发展脉络,使学生对中国画一个整体的了解。
1.结合实际工具,知道笔、墨、纸、砚等工具;
2.通过图片的欣赏和分析分清工笔画和写意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
3.通过实物的辨认或触摸了解中国画的装裱样式;
4.还可以通过网上寻找、故事收集、多媒体播放等方法了解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名画。
初步感受中国画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为下面几课作好铺垫。
五、导入方式:
1.比较导入:教师出示中国画和其他画种(如:水彩画、油画、水粉画等)作品,学生比较其不同之处,引入新课。
2.录像导入:放映中国画(最好是大写意)作画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探究这种如此酣畅淋漓的绘画。
3.活动导入:在宣纸上用不同深浅的墨色进行尝试,感受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进行绘制产生的各种效果,如:宣纸的渗透性,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韵味。
六、教学环节:
1.实物展示。出示笔墨纸砚,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笔:笔有硬笔、软笔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硬笔一般指狼毫笔,笔性刚健有弹力,用于勾线或皴擦。软笔一般指羊毫笔,笔性柔软,含水量大,用于画大块墨色。兼毫一般指含有两种不同的性质的毛合制而成,笔性刚柔适中,易于控制。可用于勾线,也可用于上色。
(2)墨:墨有“油烟”与“松烟”两种。作画用的是油烟墨,油烟墨是用桐油烧出的烟制成的墨。油烟墨色有光泽,宜于作画。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的烟制的墨。松烟墨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现代人为省时省工,用高级绘画墨汁作画,也未尝不可。
(3)纸:国画主要用宣纸作画,一般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生宣纸质地洁白,吸水快,墨色效果好,宜作写意画。把宣纸用矾水加工,称矾纸或熟宣纸,它的特性就改变为不吸水,便于工笔画逐层上色,或用水色碰染。此外还有高丽纸、皮纸、毛边纸、元书纸等一些地方生产的生活用纸,因与宣纸的性质接近,也很适宜作画,并能画出与宣纸不同的某些效果。但白报纸、道林纸、绘图纸等不适宜作国画纸。在宣纸没有发明以前,都用绢来作画,绢也分生绢和熟绢,可以两面作画,用于作工笔重彩画时,一般先裱在板上,将绢绷直才作画,画完揭下后再画反面。
(4)砚:砚石的种类很多,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其形式有方、圆、长方及随意形砚石。以广东出产的端砚和安徽出产的歙砚较有名。作画时选用质地细,容易下墨的就可以。砚石要有盖,可以使墨汁干得慢一些,又便于保持清洁。
(5)颜料:国画颜料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透明的植物质颜料,色泽鲜艳滞重,不易变色。另一类是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它们色彩厚重,覆盖性强。现在我们一般都用研制好的锡管国画颜料,使用容易,携带方便。有些水彩画、水粉画颜料也可以帮助用来画国画。
在懂得上述工具和材料特点基础上,学生可以讨论为自己设计一张学习中国画所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的菜单。
2.中国画的种类区分:
其一, 表现题材上,中国画分有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
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最早描绘花鸟的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只是一种装饰美术而非独立的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花鸟画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等。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通过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空间;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在表现山石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人物画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中国人物画始终保持着以线造型,重视用笔、用墨和概括、简练的传统。唐代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表现出“吴带当风”飞扬流动的美感。晚清的任伯年,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大胆吸收西洋画的技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等艺术大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使中国传统人物画走向新的境界。
其二,从形式上分,中国画有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区别。教师可以运用课本上工笔画与写意画作品,请学生比较、发现两者的区别:人物画《祖孙四代》与《心语》的观察和分析。勾画、着色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澈入微的是工笔画法。用笔豪放、简练、意境深远的是写意画法。
3.中国画幅式的特点:
用于欣赏或展览的中国画一般都要进行装裱,通常的样式有册页、扇面、手卷、条幅、横披等。扇面也有折扇、团扇之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参观书画商店等活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中国画的装裱以及装裱幅式的各自特点。
4.了解早期中国画的特点:
在发明纸以前,早期的中国绘画一般表现在洞穴、陶器、漆器、画像砖石、锦幡、瓦当等各种与生活、生产相关的物品上。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切入口作为专题课或重点章节。如汉像砖、瓦当、帛画、漆画等,从了解单一品种的内容、形式特点着手,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画。
5.欣赏典型画面,寻找自己喜欢的中国画作品。
如: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这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植名著《洛神赋》创作儿女成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作者运用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既描写洛神的容貌、姿态和装束,又写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还道出“人神道殊”,浓厚的悲剧气氛,艺术魅力很强。充满浪漫气息,又有一丝惆怅。在构图上顾恺之也别具匠心,充分利用长卷横向的优势来展开故事的叙述,男女主人公几次出现却不觉突兀,利用山石林木作为背景穿插,使得这种不合实际的安排在画面上显得妥贴自然。人物画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柔韧坚挺兼而有之,这就是典型的“十八描”中的“高股游丝描”。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画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
6.利用博物馆资源,直面原作,寻找感受:
课本上介绍的画家董其昌和任伯年都为上海画家,张中的《芙蓉鸳鸯图》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利用丰富的乡土人文资源,可以加深对中国画和中国画家的进一步了解。
七、作业设计:
本节课虽然没有书面作业,但是学生对中国画基础知识的认识还是要想办法加以检验的,它体现在操作过程中。如:工具和材料的细分可以在学习辨认中检验,中国画种类和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以在抢答分组中进行检验。
八、拓展活动:
1.小组合作,上网查找资料,举例说明中国画的特点以及和油画等画种的区别。
2.小组合作,到博物馆看中国画展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做好笔记,在了解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九、教学反思:
学生对中国画的工具“文房四宝”较为熟悉,对中国画的分类就不太熟悉了,对中国画的幅式更为不清楚不了解了。教师需要层层深入讲解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