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标志性事件、阶段特征和主题归纳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广东省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标志性事件、阶段特征和主题归纳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20 07:12:04

文档简介

标志性事件
一、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古代史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229年)
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宋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1898年)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 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1911年)
科举制结束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1905年)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1898年)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 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1911年)
科举制结束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190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5年)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1919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24年)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
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1935年)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1931年)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
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1937年)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1937年)
抗日战争胜利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2日)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南京解放(1949年)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957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底)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1972年)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
【实战演练】
1. 根据下列表格内容推断,该地区应该是(   )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前期
伊犁将军
清朝后期
设行省
A. 云南 B. 西藏
C. 新疆 D. 台湾
2. 纵观历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始于(   )
A. 夏朝 B. 秦朝
C. 汉朝 D. 元朝
3. 在古代社会,户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下图是西汉至宋朝南北方户籍比例变化图,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巩固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4. “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   )
A. 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
B. 提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C. 解释了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
D. 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立
5. 英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等特权;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清政府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上述史实与下列条约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①《虎门条约》 ②《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天津条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④②
6. “维新派想要通过光绪皇帝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他们并没有群众基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旧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大批的守旧派。”材料论述了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
①缺乏民众的支持 ②封建思想的影响 ③统治阶级内部有大量反对者 ④光绪帝的软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结束了中国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8. 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主要是因为(   )
A. 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B. 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严重冲击了科举制
C. “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
D. 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9. 下图是江泽民为南昌起义旧址的题字。对这次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 起义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的
C.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 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革命道路的开
10. 学习历史要善于归纳比较,列表格是其中的有效办法。下表中有关国共合作的知识点,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事件
意义
A
1924年,国民党二大召开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B
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
基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C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D
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1.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推动其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农村实行了(   )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 农业机械化生产
13. 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76年10月6日果断地逮捕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全国亿万军民随即举行了盛大的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这一事件标志着(   )
A. “文化大革命”开始 B. 改革开放开始
C. “文化大革命”结束 D. 社会主义建设结束
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提出了(   )
A.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定
C.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的决定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15. 2019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隆重举行。为澳门的顺利回归开辟了途径的是(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构想
二、世界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世界古代史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伯里克利当政期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
世界近代史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新航路开辟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权利法案》等法律文献的颁布(1689年)
美国诞生
《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年7月4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瓦特改进蒸汽机
铁路时代开始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1825年)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马克思主义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
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
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从1868年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
世界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1916年)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苏维埃政权建立(1917年)
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公布新宪法(193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诺曼底登陆(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2日)
美苏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华约的建立(1955年)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纳米比亚获得独立(1990年)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解体(1991年)
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实战演练】
1. 伯里克利说:“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还包括国家的事务。”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的民主政治增进了公民的城邦意识 B. 雅典的工商航海经济依赖于城邦的扩张
C. 独特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城邦的内部团结 D. 雅典的公民实质上都是工商业贵族阶层
2.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汉谟拉比在位时再度统一了两河流域
B. 屋大维独揽国家最高权力,实行元首制
C.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D. 阿拉伯人把印度发明的数字符号传到欧洲
3. “……1500 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大西洋在当时成为“一座桥梁”主要得益于(   )
A.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 达·伽马到达印度
C.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4.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这主要是因为(   )
A. 议会取得最高地位 B. 查理二世复辟结束
C. 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D. 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5. 2019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办的独立日阅兵在华盛顿举行。美国诞生的标志是(   )
A. 《独立宣言》的发表 B. 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C. 1787年宪法的颁布 D. 《人权宣言》的发表
6. 1765年,被誉为“一脚踏出的灵感”的纺纱机发明出来。这项发明的意义在于(   )
A. 它直接提高了织布的速度 B. 它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
C. 它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D. 它为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
7. 有学者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在1862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一度占优势的南方政府中出现了摇摆州,联邦政府通过内部政治运作,承诺只要在宣言生效前重新加入联邦,便至少在当下不改变原有制度,从而成功争取到至少三个州的和平力量。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 联邦政府加强了内部的政治运作
B. 南方叛乱地区发生了分化
C. “宣言”激发了黑人奴隶参军作战的热情
D. 黑奴制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保留
8.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下列事件因果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民族大起义 ②葡萄牙殖民统治——玻利瓦尔领导南美独立运动 ③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④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9.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规模巨大,法军的66个师、德军的46个师在这里厮杀,双方伤亡人数达到70多万。”材料说明了(   )
A. 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
B. 交战双方都没有正义性
C. 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 战争是解决国际矛盾的唯一手段
10. 有学者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东北三省,标志着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以此为标准,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应该是(   )
A. 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大选中获胜 B. 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
C.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 D. 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1. 下列事件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欧洲战争结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闪击波兰 ②苏德战争爆发 ③德国投降
④太平洋战争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12. 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兴起,非洲国家逐步摆脱殖民奴役。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事件是(   )
A. 纳米比亚独立 B. 阿尔及利亚独立
C. 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 D.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3. 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C. 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D. 欧盟建立——冷战开始
14. 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据此可知(   )
A.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两极格局瓦解
B. 两极格局瓦解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C. 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D. 两极格局的存在制约了全球经济发展
15. 2016年5月,全国科学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下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
B. 火车的发明——使世界交通进入“汽轮时代”
C. 内燃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答案:
一、CBDAC ACDAD CBCAD
二、CAABB CCDAD DACCD
阶段特征和主题归纳
【典例分析】
【典例1】(2019 常德)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描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应是(  )
A. 秦汉时期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因此,题目中描述的是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完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隋唐是中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是D选项。
【典例2】(2019 陕西)右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的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  )
A. 苏维埃政权巩固
B.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C. 农业集体化完成
D. 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题关键是要熟悉苏联各个时期的探索。海报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轮初升的太阳”,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完成、实施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时期的探索,不符合题目要求。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是A选项。
【典例3】(2019 鄂州)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
①论文:《德国为什么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 ②视频:《联合国的成立》 ③图片:《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 ④文件:《九国公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与该体系建立的相关事件。一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两个会议共同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体系。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操纵,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因此①④符合题意。联合国成立于二战后,雅尔塔会议于二战期间召开,与题意不符。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答案是C选项。
巩固训练
1. 中学历史教科书对阶段性的时间有多种表述,如以人物执政时期为标志的“贞观之治”;以王朝政权存在时期为标志的“秦汉时期”;以社会发展的重大阶段差异为标志的“古代”“近代”;等等。以下对阶段性时间的表述规则与“电气时代”相同的是(   )
A. 新石器时代 B. 传说时代
C. 史前时代 D. 王政时代
2. 下列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的主题词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的主题词是(   )
1894—1912:推翻帝国,走向共和
1921—1935:(  )
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 国共对立,走向抗战 D.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4. 下图所示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特征是(  )
A. 从现实到发展
B. 从理论到实践
C. 从空想到科学
D. 从理论到现实
5.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下列发展趋势出现于这一阶段的是(   )
①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出现 ②工业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 ③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更加发达 ④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2019常德·改编)某学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其中一小组成员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高超的青铜工艺
B. 伟大的建筑工程
C. 先进的科技成就
D. 独特的制造技术
7. (2019 东营)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 (2019 广东)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9. (2019 淮安)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一组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
A. 民主政治的进程 B. 新式教育的出现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变化
10. (2019百色·改编)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全民族抗战 B. 敌后战场的抗战
C. 正面战场的抗战 D. 第一次国共合作
11. (2019 巴中)探究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将“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放在一起探究,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和平与发展
B.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 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12. (2019 呼和浩特)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有“Tsar Alexander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存有“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等图片和资料。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 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3. (2019济南)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专题资源包。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
名称
论文
《绥靖政策的缘由及其影响》
视频
《偷袭珍珠港》
条约
《联合国家宣言》
图片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两极格局形成
14. (2019 河北)1975年,生产计算机软件的微软公司仅是一家小型企业,比尔·盖茨为其创始人之一。到1999年,在短短的24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90.5万倍,公司市值达5 000亿美元左右。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B.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 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 “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15.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C. 创办经济特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1~15:ACBDA BDCCA BCCD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