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过程与方法: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及教训,从而认识到,改革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认识到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的降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等
拉美:古巴
2、苏联模式的推广: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经互会的成立: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 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各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与合作: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2)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为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经济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是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这些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东欧改革: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部、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改革的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此后,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2、东欧巨变:
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3、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三)、课堂小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失败,仍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课堂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D )
A.政治体制的变化 B. 经济体制的变化 C. 国家名称的变化 D. 社会制度的变化
2.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原因是( A )
A.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 民族矛盾的激化
3.“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 )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4.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你认为正确的是( A )
①东欧剧变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②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③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④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2、苏联模式的推广:
3、中苏建交与合作: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斯大林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东欧巨变:
3、苏联解体: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