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四课 人间生活
【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美术鉴赏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教师:怀化市第一中学 彭时海
4、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5、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
6、学时数: 40分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
2、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多种鉴赏方法。
3、让学生初步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的人物画,风俗话作品 。
二、内容分析:
1、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讲述中国表现世俗生活美术的发展情况。
3、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三、学情分析:
先让我们回想一下以前的阶段,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和了解了,以前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继而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教材中都是历史上流传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学生会丧失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甚至丧失对美术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人间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美学感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创设情境,运用生活中的由近及远教学策越,由身边的、熟悉的开始;比如可以由我们身边的人物门卫黄爷爷入手,另外世博园中国馆中有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欣赏它会让学生对当时生活状态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其次注重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或互相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相互探讨、评价作品;最后可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忆并发现生活中精彩的地方,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感悟理解美术的作用。由于本课的容量大,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讲得很散,因此本课的教学力求以点带面,将绘画作品是怎样反映人间生活的,又有些什么要求与特点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最可爱的人》回答问题:同学们:1这是谁啊? 2你们看到了什么?回答:摄影 (看到了以前的门卫黄爷爷——抗美援朝老英雄)3、请大家设想一下,古时候在没有这种摄影摄像技术的条件下,要非常直观而形象的反映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状态会用到什么方式? (绘画)引出 课题: 人间生活 本课就让我们随艺术家们一起走进我国隋唐五代和宋代的“人间生活”。 导入图片: 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导入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人间生活”。
二、以感悟式鉴赏、比较式鉴赏方法评析《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三、以形式鉴赏方法分析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理解主题:提问:那么绘画作品是怎样反映人间生活的,又有些什么要求与特点呢? (先来欣赏一下古代著名的作品,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 1. 作品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捣练图》 2. 感受作品中展示的女性她们的服装款式、颜色、体型、发型有什么审美特点?给人一种怎样的气质 3. 那么跟你们在文学作品里面和电影里面了解的相同吗? 播放《大明宫词》片段放映一段《大明宫词》有关宫女生活或劳动的场景,对照剧照感受唐代妇女的发型,服饰,色彩特点. 4. 那反映人间生活的美术作品有什么样的要求?及这些作品又有些什么特点呢? 进入教学重点课件播放歌曲后唐李煜的《虞美人》。引出《韩熙载夜宴图》3、观察: A.韩熙载的表情与内心世界 B.这个时期的作品注重什么的表现? 放映全图,在各段中分别播放琵琶曲,舞曲,轻音乐,琴萧合奏曲,轻音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营造审美心境.并为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折服. 4、放映头像放大图,观察表情及思考内心世界. 作品欣赏:导入图片:教师总结:联想美术作品跟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总结:要求:观察和体会生活,高超的技巧 特点:认真、细致、写实、具象 《韩熙载夜宴图》(听乐) 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动作让学生理解“生活”这一主题,真实的生活来自于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通过短片了解作品背后传奇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探究。
5、请学生找出画中五个场景: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并注意主人公韩熙载在五个场景中的衣着和表情变化。 旁边的图片从右至左是中国传统绘画总结出来的,表现头部不同角度画法的“一分像”到“十分像”。结合上图仔细分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中有其中的哪几种?课堂拓展:想像他们当时的生活习惯,如宴会、歌舞表演、家具摆设,跟我们今天有什么不同?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找出五个活动场景。 以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对作品进行逐步分析和探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并发现现实生活中精彩的地方
四、以社会学鉴赏方法分析北宋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观看教师拍摄的《中心市场一角》照片。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比较: ①简介作品 ②放大其中一些角色,要求学生观察其中角色形象.从而了解作品表现生活的真实性.形象性。 ③将《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全图慢慢展开,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作品的伟大与魅力 6.探讨:(分组) ① 第一大组:这三个时期的作品在反映人间生活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②第二大组:这三个时期的作品各自反映了怎样的生活和社会状态及社会观念? ③第三大组:这些作品跟现实生活相同吗? 欣赏以及导入图片:图片比较:慢慢展开《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全图: 运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导入教学作品,学生更加兴奋,由近及远。学生近距离观赏,可切身去感受。
五、巩固新课以及重点 播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面的动感《清明上河图》。插入视频: 通过教学图片的一静一动进行对比:能更深刻的让学生记住作品。
六、课堂小结(2分钟) 思考:这些美术作品的作用?总结: 《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
七、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因此,教学中要着重在对两幅美术作品的欣赏上,拓展教材内容,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学生便会主动走入你的课堂。本节课我紧抓住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各种方式(比如挖掘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问题、视频短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教学法,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注重创设情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总体感觉,本人认为这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